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气压波治疗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观察,将接受气压波治疗仪单独治疗的48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将接受气压波治疗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48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TT、PT、D-D、APTT、Fbg等血清学指标及血液流动速度均明显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肿胀率(6.25%)、下肢疼痛率(10.42%)、下肢静脉发生率(2.08%)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给予气压波治疗仪、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能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安全性高。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气压波治疗仪 妇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下肢静脉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院3例骨科术后并发静脉的患者,在进行西医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成药注射,中药内服加消炎散外敷联合治疗。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能有效降低治疗不良反应,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肿胀症状,且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消炎散外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超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剖宮产术后形成下肢静脉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症状侧进行诊断,以静脉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结果。结果80例患者共114条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病变血管112条,诊断准确率为98.25%(112/114),其中完全血栓51条,不完全阻塞61条,血流充盈缺损46条,其中血流充盈缺损2条未被检测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NT肢静脉形成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下肢静脉形成的诊断方法。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彩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主动握拳活动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形成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我院PICC置管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主动握拳活动方法。对比干预前后腋静脉最大血流量和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量和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血栓发生率对比较之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主动握拳活动可有效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发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值得推广。

  • 标签: 主动握拳活动 PICC 上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所收治的骨科创伤手术后200名患者,然后将这20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都有10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临床上一般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方法的前提之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另采取经骼静脉取、栓子超声消融以及骼静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手段,对两个小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就患者的下肢静脉出现率来说,对照组的100名患者的下肢静脉出现率为60%,实验组的100名患者的下肢静脉出现率为10%,实验组的下肢静脉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就有效率来说,对照组的100名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65%,实验组的100名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96%,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就采取对应的临床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对患者一定要依据其现实状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科创伤 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讨在临床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施以围产期护理干预的应用成效。方法随机筛选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入院接受分娩的120例产妇,包括妊娠期合并症、高龄初产、瘢痕子宫等产妇,平均分配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n=60)施以普通护理干预,护理组(n=60)施以围产期护理干预。将2组的VAS评分、下肢静脉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护理组的V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护理组的下肢静脉发生情况得到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临床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施以围产期护理干预,预防作用更为突出,能够大幅降低下肢静脉的形成,减少痛楚。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围产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化疗的9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静脉栓症发生与否分为两组,发生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的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相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病理分期、血液黏稠度、D-二聚体、吸烟史两组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病理分期、血液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有吸烟史;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治愈率达到65.63%,好转率为31.25%,死亡率仅为3.12%。结论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症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中要对其进行控制,高危人群做好监测和预防,一旦栓塞形成,及时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肺癌 化疗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6月104例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各52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预防组则给予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下肢静脉发生率。结果预防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其中,常规组有10例出现下肢静脉,发生率19.23%;预防组有2例出现下肢静脉,发生率4.22%。结论髋部骨折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可预防和减少下肢静脉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髋部骨折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预防性护理。方法通过选自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查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50例)。对照组患者在诊疗之后仍然使用常规性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行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形成、下肢浮肿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行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者存在显著差异;且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浮肿发生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髋部骨折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成效,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及时给予患者行护理干预,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速率。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整理本例新鲜移植术后发生卵巢过度刺激并发颈内静脉,总结对于该类患者的护理要点,针对此类患者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饮食、活动的指导,加强心理的护理,使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颈内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脏超声联合下肢静脉超声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接受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心脏超声及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相关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探究超声筛查对该病诊断明确的重要性。结果心脏彩超6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右心增大52例,肺动脉的主干及左右支有增宽表现28例,肺动脉的主干内有等回声团2例,分叉位置存在高回声4例,肺动脉的右支内存在高回声4例,左支中存在等回声2例;三尖瓣返流60例伴中度或者重度肺动脉有高压42例;下肢静脉彩超60例患者中均存在单侧或双侧的下肢静脉。结论下肢静脉超声及心脏超声联合应用可以准确显示疾病相关征象,十分有益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故在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过程中,有着较高的的临床及社会价值。

  • 标签: 心脏超声 下肢深静脉超声 肺血栓栓塞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集束化护理管理对PICC置管患者静脉发生的干预效果,本文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奇偶顺序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PICC置管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PICC置管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制动时间、留置时间、静脉穿刺次数、静脉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制动时间、留置时间、静脉穿刺次数分别为(12.21±2.80)h、(10.15±1.58)d和(1.66±0.62),对照组患者的制动时间、留置时间、静脉穿刺次数分别为(16.68±3.12)h、(7.73±1.35)d和(2.89±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5%和95.0%,对照组的静脉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2.5%和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PICC置管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降低患者静脉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用在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等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将100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分为2组,50例/组。单月就诊--对照组(常规护理),双月就诊--观察组(循证护理)。将两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轻,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减少下肢静脉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降低并发症严重程度。

  • 标签: 下肢骨折 循证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包括颅内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较动脉性卒中明显低,但因病因复杂,解剖变异大,引流丰富,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有相当难度。随着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进步,血管造影,如MRV和DSA的增多,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增加。现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 标签: 颅内 静脉窦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孕妇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及凝血酶原四项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健康妊娠妇女及同期妊娠合并静脉性疾病的15例妇女,以及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8例妇女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分别将健康妊娠妇女列为试验组,将妊娠合并静脉疾病妇女列为疾病组,将体检妇女列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孕期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比对照组要高(P<0.05),试验组孕期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比疾病组要低(P<0.05)。结论静脉孕妇在孕期的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功能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对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酶原四项实施动态监测,有利于诊断与预防静脉

  • 标签: 静脉血栓孕妇 血浆D-二聚体 炎性因子 凝血酶原四项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的静脉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的诊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对其形成的原因、临床上的病症以及早期诊疗的具体方案和预后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CVST患者的形成原因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发病,其中由感染继发性的CVST患者7例,非感染性的CVST患者18例。在所有的CVST患者中,上矢状窦栓的形成最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症为头晕、恶心、视力降低以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治疗方案中,使用单纯的肝素进行治疗23例,使用静脉窦内溶栓联合肝素进行治疗7例。22例患者痊愈,4例患者经治疗后留有后遗症,4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CVST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变异性很大,并且缺乏特异性,一般最常见于孕产妇。因而,对于CVST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早期诊断以及积极合理的联合抗凝以及溶栓,是救治患者非常关键的步骤。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血栓的形成 早期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做差异性处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接收的2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静脉组118例于静脉处采血,末梢血组118例于指尖采血,对比检测结果;此外以分别于0min、10min及30min时间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3次检测结果,分析其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脉组患者在3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血组患者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的检测结构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静脉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强,准确率较高。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58例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组成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诊断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股浅静脉内径、腘静脉内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静脉瓣反流部位来看,观察组Valsalva’s动作、平静呼吸数据在股浅静脉瓣、腘静脉瓣、双瓣反流上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关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普勒超声的推广与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诊断成功率,该种诊断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多普勒超声诊断 研究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些年在临床肺癌的治疗过程中,静脉置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于静脉置管在肺癌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本文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静脉置管肺癌的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肺癌 应用进展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易栓症相关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易栓症实验室检测阳性的 3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易栓症检测呈蛋白 S缺陷,其中一例伴蛋白 C联合缺陷。影像学检查提示均累及多个静脉窦或静脉。结论 易栓症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潜在病因,尤其对不明原因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进行易栓症实验室检测有助于及早诊断,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 易栓症 蛋白 C 蛋白 S 抗凝血酶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