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著名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由于描画现实细致入微以及所涉事件意义重大已经被誉为“‘9·11’小说的定义之作”。本文探讨了小说中所呈现的人与家园、人与记忆之间关系的主题,以及它在生态批评维度,尤其是在人类精神生态维度带给我们的启示。

  • 标签: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记忆 精神生态
  • 简介:冰胶缄梦冷。怅霜凋香红,雪封苔径。老柳斜阳,趁晚钟偷下,一池幽暝。断梗蓬,空暗忆、烟波千顷。片霎销魂,水佩风裳,翠樽娇影。恨与闲愁俱醒。

  • 标签: 烟波 枯荷 斜阳 晚钟 初雪 沈阳
  • 简介:<正>青年画家孙承民在我省美术界开始崭露头角,话还要从他的插图和连环画说起。自一九七四年以来,他陆续发表插图、连环画作品达千余幅之多。面对这些画作,便有一种勃勃生机迎面扑来,使你看到一个奋斗者的足迹,使你感到他一直在对艺术进行不停

  • 标签: 青年画家 插图 作品 人物画 人物造型 尖角
  • 简介:在中国话剧史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自1930年代中后期起为更多人知晓,他在中国声誉日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后来还一度发展成为支配性的存在。两相对比,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称的另一位俄苏舞台艺术家梅耶德的形象,则要黯淡许多。不仅译介文字相当零星,追摹的实践似乎也尤其稀少。

  • 标签: 梅耶荷德 左翼文学 声誉日隆 中国话剧史 中文译本 俄苏
  • 简介:由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文教基金会与纪州庵文学森林共同主办的“我们的文学梦”系列讲座,每月一场邀请来宾演讲.2017年2月3日邀请陈克华主讲《华文写作的困境与出路--从爱华看台湾》,藉由自身“被边缘化”的经验,以及在爱华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所见所闻,阐述华语写作在被其他语言、艺术形式转译的过程中,如何重新构筑华语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困境与出路 写作 台湾地区 华文 商业储蓄 艺术形式
  • 简介:长期以来,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海德格尔对著名诗人尔德林诗作的阐释,一直被批评理论界视为文化诗学的一大典范,但事实上这乃是一种粗暴批评的突出个案。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种“思”对“诗”的僭妄,而批评主体对诗人的文本缺乏必要的尊重则是症结所在。本文试图结合相关方面的思考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希望能由此而引起人们对一种眼下相当流行的批评范式,保持一份理性的反省精神。

  • 标签: 荷尔德林 诗人 批评主体 批评范式 为文 文化诗学
  • 简介:正因有一段时间没看到周家鸿先生的散文,而疑惑他是不是要致全力于诗歌创作上之时,就在9月4日的《文山日报·壮苗》见到他的散文《安静场的蛙声》了。品鉴数日,就想说,《安静场的蛙声》真是篇好文。

  • 标签: 哲思 诗歌创作 数日 周家 正因 花场
  • 简介:洛嘉才让静静地行走,静静地看着你,静静地写诗。这个已经跨进不惑之年的藏族男子,依然保持着一种校园青衣学子的体态——不仅仅是神态。当这样一位男子和你说话时,你不但会从他细长的眼睛和说话的语气读出“安静”这个词,更能从他的气质感觉到一种存在于大自然,以及古典世界的静谥的品质。怎么说呢,“碧水润玉”“静玉生香”这样的形容词可形容。

  • 标签: 才让 印象 作家 形容词 大自然 男子
  • 简介: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和东莞展览馆共同主办的“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目前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早期摄影底片)首次与公众见面。

  • 标签: 圆明园 底片 中华世纪坛 曝光 2010年 艺术馆
  • 简介:其二凌波摇曳是红裳,一刹霜来万卉荒。谁守枯塘到冬暮,痴从梗味花香。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正>1958年9月,我与大学老师和同学去遥远的西双版纳调查傣族文学。南国的旖旎风光、神秘的原始森林、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傣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优美动人,这一切,对于我是那样的新鲜、有趣、具有无限的诱惑力。直至我回到昆明许久,还时不时回味。1959年4月,我回到大学,预备毕业论文,论题是《西双版纳傣族情歌初论》。那时关于傣族的资料少而难见,于是问道于方国瑜教授。方先生曾经同我在西双版纳相处过,彼此熟悉。他从书橱取出一册书,递给我,说:"它或许对你有帮助。"我见书上印着:水摆夷风土记,姚生著,上海大东书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初版。

  • 标签: 水摆夷风土记 民间文学作品 姚荷生 旖旎风光 奇风异俗 大学老师
  • 简介: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荷尔德林 冯至 季羡林 李长之 杨业治 接受史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翌日黄昏,南雁照常来问候易怀秋,一进那禅房就觉得气氛不对:厉泼疯双眉紧锁,正在屋中来回走动。他身上穿了一袭黑袍,那数道粗沉的铁链还缠在身上,背后却插着一把大刀,脚步顿挫之间,铁链与大刀撞击,发出呛啷啷的锐响,声势惊人。易怀秋和季峦却在斜阳淡影里端坐不语,面目凝重地盯着对面墙上一块黑色的小旗

  • 标签: 完颜亨 岳家军 默然无语 北雁南飞 洞庭 完颜宗弼
  • 简介:阿南的中篇小说《瓷》(《延河》2013年7期),是直击文化艺术心态的作品,突破了现实、历史的时空观,在二者对照、交错中陈铺,以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癫狂,直击了残缺的人性、社会文化心理,是民族艺术本真意识缺失的普遍意义写照。

  • 标签: 中篇小说残 人性残缺 残瓷
  • 简介:一、为何要讨论中国当代农村?我为何要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当代农村?首先,因为我的创作一直没有离开这一领域。拿新近出版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来说,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苏北鲁南的一个小村庄——麻庄,可以说,苏北鲁南就是这部作品的文化地标。那么,我为何要一再在自己的创作中突出苏北鲁南?一方面,我的老家在枣庄,属于山东南部,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我的工作地则是在徐州,

  • 标签: 当代农村 乡土中国 美国爱荷华大学 文化地标 乡村建设 乡土作家
  • 简介:阿南的中篇小说《瓷》(刊《延河》第七期)是一篇针砭世风日下人心扭曲的力作。作家让先人与时人并行相互比照,稳健的叙述呈现他们在危急、利益面前截然不同的选择,作家的思想向度不言自现。对矫正当下人情世态的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 标签: 中篇小说残 历史现实 残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