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短发夹RNA(shRNA)干扰膜联蛋白A1(AnnexinA1,ANXA1)在甲状腺乳头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ANXA1对PTC细胞的生物行为学影响。方法设计使用具有专一高效性的shRNA在TPC-1和BCPAP细胞系中特异性干扰ANXA1的表达,分别对TPC-1及BCPAP细胞系进行转染,包括特异性ANXA1干扰及阴性对照病毒转染,分为shANXA1组和阴性对照病毒组,然后通过半定量逆转录PCR(Q-PCR)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基因表达,以shANXA1组为实验组,未转染病毒组及阴性对照病毒组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细胞ANXA1的表达水平,验证shRNA干扰效率,再通过划痕、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探究ANXA1敲减后对TPC-1和BCPAP细胞系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均数,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hRNA可高效沉默ANXA1在PTC细胞系中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成功后的TPC-1和BCPAP和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增殖(BCPAP,24 h:F=25.15, P<0.001;48 h:F=6.44,P<0.001;48 h:F=46.94,P<0.001;TPC-1,24 h:F=207.50,P<0.001;48 h:F=202.45,P<0.001;48 h:F=55.89,P<0.001),迁移(BCPAP,F=12511.10,P<0.001;TPC-1,F=3966.10,P<0.001)及侵袭能力(BCPAP:F=94.65,P<0.001;TPC-1:F=681.74,P<0.001)明显下降。结论shRNA敲减ANXA1基因后,TPC-1及BCPAP细胞系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下降,表明沉默该基因可降低肿瘤的侵袭性,并初步揭示ANXA1可能是PTC生物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潜在靶点。

  • 标签: 短发夹RNA 膜联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细胞功能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癌病理分型同淋巴结转移、疾病预后之间关系。方法选择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100例甲状腺乳头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探究病理分型同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病理分型同死亡率之间关系;淋巴结转移同年龄之间关系。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包膜型有48例(48.00%),其中有33例(68.75%)发生淋巴结转移;非包膜型有52例(52.00%),其中38例(73.08%)发生淋巴结转移。在包膜型中,毛玻璃核、滤泡、水肿乳头、分支乳头、侵出包膜、侵及包膜以及未侵及包膜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00%、77.78%、87.50%、50.00%、71.43%、71.43%、0.00%;在非包膜型中,微小型、弥漫硬化型、单灶型以及多灶型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33.33%、60.00%、75.00%、77.78%。水肿乳头型同未侵及包膜型淋巴结转移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死亡率为12.00%。其中包膜型与非包膜型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2.50%、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3,P>0.05)。年龄<45岁与年龄≥45岁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82.35%、63.64%(χ2=3.7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乳头癌患者病理分型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疾病预后。

  • 标签: 淋巴结转移 乳头状癌 甲状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613例甲状腺乳头癌患者中,559例(91.2%)无Ⅴ区淋巴结转移,54例(8.8%)存在Ⅴ区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χ2=11.822,P<0.01)、肿瘤多灶(χ2=6.327,P<0.05)、肿瘤外侵(χ2=8.676,P<0.01)、肿瘤最大径>20 mm(χ2=22.760,P<0.01)、肿瘤位于非上极(χ2=4.310,P<0.05)、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6枚(χ2=13.569,P<0.01)、对侧CLN转移(χ2=31.912,P<0.01)、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枚(χ2=8.816,P<0.01)、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2枚(χ2=5.891,P<0.05)、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42.659,P<0.01)者更容易发生Ⅴ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χ2=1.444,P>0.05)、BRAF基因突变(χ2=0.166,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原发肿瘤特征及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 标签: 乳头状癌 甲状腺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桥本甲状腺炎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甲状腺乳头癌的发生也与肿瘤免疫存在联系,临床中两者伴发的情况逐年上升,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一直存在争议,其发生、发展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癌这两种疾病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 乳头状甲状腺癌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对甲状腺乳头癌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所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6.7%以及低钙血症发生率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13.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对甲状腺乳头癌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所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6.7%以及低钙血症发生率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13.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诊断甲状腺乳头癌(PTC)伴甲状腺外侵犯(ETE)时联合使用多排螺旋CT(MDCT)、MRI的价值。方法  在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选出48例PTC患者,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其对照组单独使用MRI诊断,联合组使用MRI、MDCT等进行联合诊断。然后观察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诊断准确率,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PTC伴ETE时联合使用MDCT、MRI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应用。

  • 标签: MRI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外侵犯 多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强CT在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行CT增强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12例,共取得549个颈部淋巴结,无淋巴结转移者为A组,有转移者为B组。测算强化CT值与平扫CT值之间的差值以及比值。应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值以及比值在A组与B组之中的分布,并通过ROC曲线取得差值以及比值在这两组之中的最优阈值。结果:A组与B组之间差值以及比值经过ROC曲线获得的最优阈值各自为39.8Hu与1.92,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各自为91.3%、85.9%和84.3%、86.9%,二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1.8%与82.2%。结论:强化CT值与平扫CT值差值≥39.8Hu,比值≥1.92,能够良好诊断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降低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 标签: 增强CT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再分为喉前、气管前、气管食管沟、喉返神经后方等几个区域,对比不同位置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2年1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患者200例,肿瘤位置分为上部、中部、下部,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将中央区再分为喉前、气管前、气管食管沟、喉返神经后方等几个区域分别清扫标记,对比病理结果。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癌位于腺体上部的容易发生喉前淋巴结转移,下部的容易发生气管前及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中部的无明显转移规律。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癌肿瘤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转移规律。

  • 标签: 甲状腺 微小乳头状癌 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癌患者选用手术结合碘131、TSH抑制治疗的价值。方法:选2021.02~2022.02区间收治60例PTC患者研究,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30例选用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选用手术结合碘131、甲状腺片治疗,统计两组3年、5年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生存率(3年100.00%、5年93.33%)高于对照组(3年80.00%、5年73.33%),统计值P

  • 标签: 手术 碘131 左甲状腺素钠片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PECT/CT扫描在甲状腺乳头癌患者131碘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甲状腺乳头癌行131碘治疗的1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SPECT/CT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复发/转移情况,计算SPECT/CT检查对患者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对患者为期2年,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随访可知,173例患者中有33例复发/转移,SPECT/CT检出复发/转移38例。SPECT/CT对甲状腺乳头癌患者131碘治疗后复发/转移诊断灵敏度84.85%、特异度92.86%、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96.30%。 结论 SPECT/CT扫描可分析甲状腺乳头癌患者在131碘治疗后复发/转移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SPECT/CT 甲状腺乳头状癌 131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自取样是受检者自己采集标本进行疾病检测的方法,具有隐私性强、操作方便简单、时间地点自由等优点,可以提高受传统观念影响、工作时间限制及交通和医疗不发达的偏远地区的人群参加疾病检测及筛查的依从性。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及“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居家自取样检测成为疾病检测及筛查的一个发展趋势。HIV及HPV感染给个人及社会带来较重的负担,在一级预防的有效性、普及性不足的现况下,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有效措施。目前关于HPV和HIV自取样检测的研究较多,其检测结果可靠性较高,且在人群中接受度较高,对于提高宫颈癌筛查覆盖率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居家自取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经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手术疗效的对照研究。由4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讨论,纳入研究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项研究694例患者,其中泪前隐窝组348例,柯陆式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2.68,95%CI(-8.72~3.37),P=0.39]、术中出血量[MD=-21.28,95%CI(-52.18~9.63),P=0.18]、住院时间[MD=-0.78,95%CI(-1.73~0.17),P=0.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单组样本量<2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8.67,95%CI(-11.67~-5.66),P<0.01]、单组样本量<30例术中出血量[MD=-71.33,95%CI(-81.23~-61.42),P<0.01]、单组样本量<20例住院时间[MD=-2.24,95%CI(-3.32~-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前隐窝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柯陆式组;泪前隐窝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柯陆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26~0.62),P<0.01],治愈情况[OR=1.55,95%CI(0.48~2.72),P=0.76]、术后复发[OR=0.89,95%CI(0.59~1.35),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的两种手术方式,当前证据显示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的疗效优于柯陆式入路。

  • 标签: 乳头状瘤,内翻性 上颌窦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泪前隐窝入路 柯-陆入路
  • 简介:摘要采用ARMS技术对28例甲状腺乳头癌(PTC)患者56个手术标本进行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同时结合NGS技术对BRAFV600E基因未见突变的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8例PTC患者共56例样本进行BRAFV600E检测,突变率为88%,其中男性突变率为81%,女性突变率为90%。同一个患者双侧都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为22例,发生率为79%;5例患者双侧BRAFV600E基因突变不一致,发生率为18%,经NGS技术验证,男性1例样本为HRAS基因突变,女性1例为TERT基因启动子区突变,1例为HRAS基因突变,2例为RET融合基因突变。另1例PTC患者两侧未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经NGS技术验证,双侧都为RET基因融合突变。大部分双侧患病PTC患者双侧同时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但也存在着一部分比例的双侧PTC患者不是同时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46b在甲状腺乳头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qRT-PCR检测miR-146b在PTC细胞(NPA、GLAG-66、ONCNO-DG1和B-CPAP)和正常人甲状腺细胞系HTori3中的表达水平。miR-146b抑制剂转染B-CPAP细胞后,通过qRT-PCR检测其抑制效率,利用MTT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iR-146b对PTC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及凋亡率的影响。SiRNA-IRAK1转染B-CPAP细胞后,利用MTT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RAK1对PTC细胞增殖率、转移及凋亡率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46b的靶基因白介素1关联受体激酶1(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s, IRAK1),并通过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6b对IRAK1的调控作用。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qRT-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HTori3相比,miR-146b在NPA87、KAT-5、FTC-133和B-CPAP细胞系中表达显著升高,尤以B-CPAP较高[相对表达量1 vs(1.61±0.11)、(1.92±0.21)、(1.93±0.22)、(2.43±0.31),P<0.05]。miR-146b抑制剂转染后可显著降低B-CPAP细胞中miR-146b的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1 vs(0.41±0.12,P<0.01]。MTT结果发现,miR-146b抑制剂可抑制B-CPAP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对增殖率值1.00 vs(0.52±0.12)、(0.56±0.11)、(0.62±0.12),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miR-146b抑制剂可促进B-CPAP细胞的凋亡能力[(3.74%±0.12%)vs(7.62%±0.21%),P<0.05]。Transwell结果表明,miR-146b抑制剂可减弱B-CPAP细胞的侵袭能力[侵袭细胞数目(280.00±67.00)vs(82.00±32.00),P<0.05]。转染入siRNA-IRAK1后,B-CPAP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MTT实验,相对增殖率1 vs(2.11±0.21)、(2.33±0.18)、(2.21±0.16)]、转移能力增强[细胞划痕实验,24 h相对迁移率(0.58%±0.11%)vs(0.81%±0.21%)]且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相对凋亡率(6.96%±1.12%)vs(24.30±1.52%),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IRAK1是miR-146b的靶基因[相对荧光素酶活性(0.85±0.11)vs(1.19±0.17),P<0.05],miR-146b抑制剂可显著上调B-CPAP细胞中IRAK1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1.00 vs(2.76±0.99),P<0.05)]。结论miR-146b可能通过抑制下游靶蛋白IRAK1的表达来促进PTC细胞增殖、转移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miR-146b 转移 靶基因白介素1关联受体激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发布的第一版"儿童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管理指南"所推荐的手术方式是否适用于我国儿童乳头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的外科治疗。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并接受初次手术治疗的PTC患儿(≤18岁)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7例,年龄(15.1±3.0 )岁,年龄范围6~18岁。PTC患儿常规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entral neck dissection,CND),对进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儿行双侧CND,但对行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的患儿行同侧CND。结果42例PTC患儿中,69.05%为单灶癌(29/42),30.95%(13/42)为多灶癌。单侧癌76.19%(32/42),双侧癌23.81%(10/42)。T1, T2, T3和T4病变分别为38.10% (16/42),19.05%(8/42),23.81%(10/42)和19.05%(8/42)。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颈外侧区(88.10%和69.05%,P=0.033),且随着T分期升高,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率均逐渐升高,T3、T4期CLNM率均为100%,LLNM率分别为100%和87.50%。术前cN1b(-)的患儿常规CND,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metastasis,LNM)为66.67 %,显著低于cN1b(+)的100 % (P=0.007),cN1b (+)患儿的CLNM和LLNM率均为100%。对整组患儿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同侧CLNM和LLNM率均显著高于对侧中央区(88.10%和59.52 %,P=0.003)和对侧颈侧区(64.29%和33.33%,P=0.005 )。对27例cN1b(+)的41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lateral neck dissection,LND)结果分析,Ⅴ区的转移率(17.07%)显著低于Ⅱ,Ⅲ和Ⅳ区(P=0.000,P=0.000,P=0.000);Ⅲ区转移率高于Ⅱ区(95.12%和75.61 %,P=0.012,χ2=6.248 ),但与Ⅳ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a区和Ⅱb区转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0.98%和43.90 %,P=0.127)。随访结果显示cN1b(-)与cN1b(+)患儿的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和11.11%,P=0.596)。接受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selective lateral neck dissection,SLND)和超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super selective lateral neck dissection,SSLND)的颈侧区复发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和9.68%,P=0.422 )。结论基于单中心数据,2015年ATA儿童指南适用于我国儿童PTC的外科治疗。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淋巴结清扫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癌(PTMC)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甲状腺微小乳头癌患者,分为常规组(25名)和联合组(26名)。常规组行常规超声诊断,联合组行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将两种诊断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联合组达峰时间、始增时间均高于常规组;联合组准确度92.3%(24/26)、特异性80.8%(21/26)、敏感度88.5%(23/26)均显著高于常规组60.0%(15/25)、40.0%(10/25)、52.0%(13/25);联合组误诊率0.0%(0/26)、漏诊率3.8%(1/26)显著低于常规组20.0%(5/25)、28.0%(7/25)。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提高甲状腺乳头癌在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中准确性效果分析。方法:入选60例甲状腺乳头癌患者主要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参与本次试验,将以上病例以参与试验时间段差异性分为两组,即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30例患者未改进取材方法后实施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作为改进前组,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30例患者改进取材方法后实施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作为改进后组。取材方法改进前后进行术中冰冻病理及术后石蜡病理诊断,并对两组的术中冰冻病理及术后石蜡病理符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相较于改进前组,改进后组患者的诊断确诊率明显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前组、改进后组误诊率、漏诊率及延迟诊断率虽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改进前组相比,改进后漏诊率及延迟诊断率有所降低。结论: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改进取材方法后,将提高该诊断方法准确性。

  • 标签: 术中冰冻病理 术后石蜡病理 甲状腺乳头状癌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癌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到2022年3月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1名患者作为对照组,59名患者列入观察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满意度、术后睡眠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比对照组的患者高,术后睡眠时间更长,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对照组患者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癌手术患者护理行为予以规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的职业能力,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疼痛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手术患者 围术期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