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CFPM)患儿的临床表现、术前生物学参数及术后屈状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杭州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CFPM患儿13例(1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单眼发病,2例双眼发病。记录患儿手术年龄、合并症、眼部生物学参数、手术方式以及术后1周验光结果。将10例单眼发病(1例继发青光眼,数据剔除)的CFPM患儿分为患眼组与对侧健眼组,比较2组眼轴、角膜屈力和术后验光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FPM患眼组及对侧健眼组生物参数测量值差异。结果:13例患儿合并症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永存性瞳孔残膜、斜视和继发性青光眼等(双眼患儿中的1例因1眼未行手术治疗,数据剔除)。患眼组的眼轴[(19.87±2.01)mm]较对侧健眼组[(20.38±1.76)mm]短,等效球镜度[(3.41±2.29)D]较对侧健眼组[(2.24±1.49)D]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眼组(42.31±2.75)和对侧健眼组(42.40±1.05)角膜屈力相近(t=-0.096,P=0.926)。结论:CFPM可同时伴发其他合并症。与对侧健康眼相比,CFPM患眼可能存在眼轴偏短,远视度数偏高的情况。临床上对该类患儿应重视术前生物参数以及术后屈状况的测量并及时进行弱视和斜视的治疗。

  • 标签: 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 眼轴 角膜屈光力 屈光状态
  • 简介:摘要经颅生物调节或经颅激光治疗是指利用单光源或多光源,经颅脑定位后从颅单侧或双侧直接或间接照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起到生物调节作用的一种技术。近年来,随着脑功能检测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超声等广泛应用于临床,非侵入式激光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少。本文就生物调节在脑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经颅光生物调控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 影响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窥镜下睫状体凝术(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进行ECP的30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凝范围分为3组,<180°组12只眼,180°~ 270°组5只眼,>270°组14只眼。观察术后1周~24个月的眼压、视力及凝范围与术后眼压降幅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F=26.82, P<0.05)。凝范围越大,降眼压效果越显著,二者呈正相关。末次随访无需任何降眼压药物治疗而眼压正常者22例(70.97%);应用降眼压药物而眼压仍高于21 mmHg者7例(22.58%)。末次随访视力(logMAR)2.40±1.60与术前2.19±1.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 P>0.05),随访时间87.10%(27/31)的患眼视力稳定。未出现术后低眼压、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爆发性出血或眼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ECP能有效降低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的眼压,维持视功能,无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青光眼 玻璃体切除术 光凝固术 睫状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堤坝式凝术后取出硅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出现下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者41例(41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前于视网膜下积液区域后缘行堤坝式激光光凝术1~3次,末次凝术后1周行硅油取出术。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视网膜情况。结果硅油取出术后1个月1只眼视网膜下积液消失,视网膜复位;所有患者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视网膜脱离范围均未扩大,2只眼视网膜下积液消失,视网膜复位。硅油取出术后1个月视力(BCVA)无改变(t=1.846, P=0.075),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视力明显优于术前(t=5.964, P<0.001)。结论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先行堤坝式凝术后再进行硅油取出能稳定视网膜脱离范围,效果可靠。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复发 硅油类 激光凝固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氨基酮戊酸-动力疗法应用于尖锐湿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患者80名,对照组(40例)采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氨基酮戊酸-动力疗法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为8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复发情况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尖锐湿疣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屈不正性弱视联合应用配镜、遮盖、精细训练法的效果。方法:2020.2-2021.4,选取92例屈不正性弱视进行比较,通过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单用配镜治疗,观察组联合配镜、遮盖、精细训练法治疗,对比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83%大于对照组80.43%(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立体视锐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屈不正性弱视发生后,联合应用配镜、遮盖、精细训练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屈光不正性弱视 配镜 遮盖 精细训练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评估屈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0名学龄儿童,将其分为高度近视组(8例)、高度远视组(7例)、中度近视组(12例)、中度远视组(7例)、轻度近视组(15例)、轻度远视组(6例)、正视组(25例),均进行OCTA检查,比较各组间的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各组间黄斑区千层血管密度(SCPVD)、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DCPVD)、6mm×6mm范围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ART)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儿童出现屈不正会对其黄斑区血流产生一定影响,且随着屈不正程度的增加会导致视网膜厚度降低。

  • 标签: 屈光不正 学龄儿童 OCTA 黄斑区血流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市市民随机抽样调查,总结部分人群对于防晒的认知程度,探究面部皮肤老化关系,并从中医角度分析调查研究结果。旨在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分析中医中防晒相关的文献资料,在中医的角度上总结紫外线防晒经验。方法:随机抽选我市463名市民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日常防晒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总结群众防晒认知平均水平,同时对所有人员进行面部老化情况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随机抽选的人员中,大部分人员均对防晒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有89.63%的被调查者表示重视日常防晒工作(415/463),同时76.89%(356/463)的被调查者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紫外线的相关危害。在防护方式方面,72.29%(300/415)的被调查者表示进行过除物理防晒外的其他防晒措施,如面膜、防晒霜等。有56.67%(170/30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中医方法进行防晒工作。另外,在面部皮肤老化关系研究中发现,使用防晒霜、面膜的部分被调查者其面部皮肤的色素斑、皱纹、皮肤老化速度以及皮肤老化程度明显低于不进行防晒霜、面膜的部分被调查者,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皮肤光老化 紫外线 防晒 随机调查 中医观点
  • 简介:摘要患者为26岁近视眼女性,右眼裸眼视力为0.1,左眼为0.2;左眼角膜有外伤史,鼻侧遗留角膜斑翳。经术前充分检查,右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左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术后3个月患者双眼UCVA为1.2,左眼角膜瘢痕大部分消除。(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14-617)

  • 标签: 角膜混浊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窄谱强脉冲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玫瑰痤疮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窄谱强脉冲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湿防晒处理,研究组给予0.03%他克莫司,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脓疱、丘疹、毛细血管扩张)、临床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EA)、医生整体评价法(PGA)、皮肤屏障功能(经皮水分流失量、表皮含水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5.50%,29/40),P<0.05。治疗后,研究组脓疱、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CEA评分低于对照组,PG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经皮水分流失量少于对照组,表皮含水量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0.00%,8/40),P<0.05。结论窄谱强脉冲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玫瑰痤疮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玫瑰痤疮 窄谱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症状评分 皮肤屏障功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力的变化,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身对照研究。于2020年10月1─15日在温州医科大学收集成年近视受检者18例,在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单焦软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状态下分别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力。周边屈光度的测量范围为鼻颞侧30°(5°间隔)。周边屈光度与中心屈光度的差值为相对周边屈光度(RPR)。通过拟合获得鼻颞侧相对周边屈光度曲线,曲线下面积即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面积(ARPR)。根据高斯光学系统,计算各注视方位相应的角膜坐标,获取各位点的全角膜屈力,并计算角膜相对周边屈力(CRPR)和角膜ARPR。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状态RPR和CRP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视网膜ARPR与角膜ARPR的关系。结果:配戴单焦软镜时鼻侧(5°至25°)及颞侧(5°至20°)的RPR呈远视状态,配戴多焦软镜使各点RPR发生近视性漂移(均P<0.001),除鼻侧5°、颞侧30°外。配戴多焦软镜时,鼻侧(25°~30°)及颞侧(10°~30°)CRPR与配戴单焦软镜时相比呈现出更大的正屈力(均P<0.001)。配戴多焦软镜时,视网膜ARPR与相应的角膜ARPR呈正相关(r=0.54,P=0.031)。结论:多焦软镜使角膜周边的相对正屈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视网膜的周边近视性离焦量。临床上,配戴多焦软镜引起的角膜屈力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视网膜离焦的变化。

  • 标签: 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 近视 相对周边屈光度 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 相对周边屈光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氨基酮戊酸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患者实施疼痛管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ALA-PDT治疗尖锐湿疣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4.27±1.98)岁;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4.39±1.4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焦虑情况和患者舒适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照射5 min、照射20 min、治疗结束后30 mi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5.63±0.65)分、(4.01±0.24)分、(1.11±0.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5±2.13)分、(4.45±0.39)分、(2.89±0.1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治疗中、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51.68±3.25)分、(49.59±3.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8±4.19)分、(56.79±3.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舒适度、满意度分别为(23.30±4.21)分、(86.21±5.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7±5.62)分、(74.37±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患者实施疼痛管理,效果显著。

  • 标签: 疼痛管理 光动力疗法 尖锐湿疣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强度聚焦超声与睫状体凝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45例(45眼)无光感的绝对期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超声组,19例(19眼)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凝组,26例(26眼)接受睫状体凝术。随访1个月,对两组术后眼压及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均高达40 mmHg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7)。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间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强度聚焦超声组眼压高于睫状体凝组。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P<0.001)。超声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凝组(Z=-2.169,P=0.030)。结论治疗绝对期青光眼行高强度聚焦超声与睫状体凝术均可降低眼压,超声治疗后患者疼痛较轻。

  • 标签: 超声治疗,聚焦,高强度 光凝术,睫状体 青光眼,绝对期 眼压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处于不同遗传风险下的儿童少年近视屈与近距离工作的关联。方法于2016年9—12月,以天津市南开区和红桥区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区各1所小学和初中的553名6~14岁儿童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屈光度并进行近距离工作情况问卷调查;对选定的近视易感基因中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个体的遗传风险(GRS)进行评分。根据遗传风险评分分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与近距离工作的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距离工作与屈光度的关联。结果553名对象的年龄为(9.8±2.5)岁,其中男生295名(53.3%);近视的总体检出率为62.0%;等效球镜屈光度(SER)为(-1.30±1.85)D。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RS低风险组中,与持续近距离工作时长<0.5 h者相比,持续近距离工作时长≥0.5 h者近视患病风险较高[OR(95%CI)值为2.64(1.07, 6.52)];GRS中度风险组中,随着每日使用电脑时长的增加,近视患病风险升高[OR(95%CI)值为2.14(1.03, 4.77)];GRS高风险组中,随着每日读写总时长的增加,近视患病风险随之增加[OR(95%CI)值为1.27(1.01, 1.59)]。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RS低风险组中,每日读写总时长和使用手机时长每增加1 h,SER分别下降0.18 D(95%CI:-0.30, -0.07)和0.95 D(95%CI:-1.51, -0.39);GRS中度风险组中,每日读写总时长和使用电脑时长每增加1 h,SER则分别下降0.25 D(95%CI:-0.31, -0.18)和0.57 D(95%CI:-0.97, -0.18);GRS高风险组中,每日读写总时长每增加1 h,SER则下降0.33 D(95%CI:-0.43, -0.22)。结论≥0.5 h的持续近距离工作、每日使用电脑时长、每日读写总时长和每日使用手机时长与儿童少年近视屈光有关联。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近视 遗传风险评分 近距离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内镜下睫状体凝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中医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59.87±2.3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小梁切除组(n=56)与联合手术组(n=64),小梁切除组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联合手术组给予内镜下睫状体凝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眼压变化、角膜内皮细胞水平、视力矫正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水平比较、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小梁切除组眼压[(15.98±3.27)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术前[(25.14±4.56)mmHg],联合手术组眼压[(13.55±4.37)mmHg]低于术前[(25.20±5.14)mmHg],且联合手术组眼压低于小梁切除组;联合手术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37.25±5.40)%]、六角形细胞比例[(55.43±4.27)%]、平均细胞面积[(409.87±50.33)μm2]均低于小梁切除组[(43.10±5.33)%、(62.66±5.69)%、(553.50±46.25)μm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 310.93±320.96)个/mm2]高于小梁切除组[(1 750.58±226.34)个/mm2];联合手术组视力矫正情况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1.6%(1/64)]低于小梁切除组[17.9%(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内镜下睫状体凝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帮助降低眼压,改善视力,保障角膜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且治疗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散光(CA)患者角膜屈力、CA及散光轴位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6-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就诊的屈不正患者876例(1 072眼),分别用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平坦轴屈力(K1)、陡峭轴屈力(K2)、CA、散光轴位、矢量参数J0(0°或180°轴位的Jackson交叉柱镜值)、45°轴位的Jackson交叉柱镜值(J45)。按Pentacam测量的CA度数分为低度CA组(CA≤0.75 D)301眼和高度CA组(CA>0.75 D)771眼。选取2种仪器连续测量3次,选取散光轴位为中间值的那次测量数据用于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法对2种仪器测量数据的差异性、相关性、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K1、K2及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1,P=0.001;Z=2.310,P=0.022;Z=-2.891,P=0.004);2种仪器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31,0.35)D、(-0.32,0.42)D、(-0.32,0.38)D、(-27.86,27.96)°、(-0.19,0.21)D和(-0.18,0.18)D。高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63,P<0.001;t=6.046,P<0.001;Z=-2.335,P=0.020;Z=-5.480,P<0.001;Z=-1.997,P=0.046;Z=-6.079,P<0.001);2种仪器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的95%LOA分别为(-0.27,0.39)D、(-0.34,0.44)D、(-0.44,0.42)D、(-11.15,13.55)°、(-0.25,0.23)D及(-0.25,0.33)D。在低度和高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的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值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OPD-ScanⅢ测量K值和高度CA患者的散光轴位时与Pentacam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测量CA度数和低度CA患者散光轴位时与Pentacam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差。

  • 标签: OPD-ScanⅢ Pentacam 角膜屈光力 角膜散光 散光轴位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眼前节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S-O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检测肿瘤性上皮病变的巨大潜力。依据AS-OCT上的特征性表现,可在多种眼表疾病中检测出眼表鳞状上皮瘤(OSSN)的存在,其诊断效果堪比病理组织活检。随着技术的发展,AS-OCT成像模式已从时域OCT发展到具有更高外显率和分辨率的频域OCT,其呈现的高质量图像有助于精细辨别OSSN的良恶性,提高OSSN的检出率,完善眼表肿瘤的鉴别诊断,从而提高OSSN的诊断效率。此外,在监测OSSN复发及化疗评估等临床管理阶段,AS-OCT可辅助优化治疗方案,有效监测疾病的转归。本文就OSSN的形态学表现、OSSN各种辅助检查的优劣性、AS-OCT的发展、OSSN在AS-OCT上的特异表现、AS-OCT在非典型OSSN中的应用、AS-OCT在OSSN诊疗中的应用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 标签: 眼表鳞状上皮瘤 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在医治过程中采取局部动力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可行性。方法:此研究的随机选取的64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选取时间为2017/1/1-2018/12/31,分为使用手术治疗的对照组(n=32)和使用局部动力疗法的观察组(n=32),评价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远期疗效及复发率。结果:使用局部动力疗法的观察组患者与单用手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概率低(P<0.05);观察组远期总有效率和12个月后复发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对皮肤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局部动力疗法能够取得满意疗效,且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低,对患者造成伤害小,对皮肤美观程度影响较小。

  • 标签: 局部光动力 皮肤 恶性肿瘤 远期效果 复发率 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