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均值不等式”是基本不等式之一,在解决高等数学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高中数学课的重要内容,而且近年来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是证明不等式及其各种最大值的重要依据和方法,利用变异灵活和条件约束的特点,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应用“均值不等式”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均值不等式 高中数学 应用说明
  • 简介:摘要目的对6例9p24区微缺失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与遗传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血清学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临界高风险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6例孕妇的遗传学检测资料。采用常规G显带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检测胎儿羊水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对检出的拷贝数变异致病性采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评分标准进行分级。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6例胎儿孕中期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6例胎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6例胎儿在9p24区存在1 019~6 001 kb染色体缺失,涉及DMRT1、SMARCA2和DOCK8等疾病相关基因;其中例3胎儿的缺失遗传自无临床表型父亲,其他胎儿染色体缺失为新发突变。参考ACMG分级指南,例1~2、5~6胎儿检出微缺失为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例3和4胎儿检出微缺失为临床意义未明。经遗传咨询后,例1~2、5~6孕妇及家属选择终止妊娠;例3和4选择继续妊娠,出生后半年随访婴儿发育良好。结论9p24区微缺失胎儿产前缺乏特异性表型,DMRT1和SMARCA2可能为该区域关键基因。

  • 标签: 染色体,人,9对 染色体缺失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DNA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模型联合高压氧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蓬莱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D模型组(n=21)和联合组(n=24);另外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复杂踝关节骨折、临床资料完整并且随访记录详尽的患者37例,予以复杂踝关节骨折常规手术作为随机对照(常规组)。常规组患踝采用传统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内踝用张力带钢丝或螺钉固定,外踝使用钢板、螺钉固定。3D模型组在术前通过3D打印个体化模型,模拟和设计手术。联合组在3D模型组手术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和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1年,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评价术后踝关节骨折功能恢复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模型组和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100.00%)明显高于常规组(72.97%)(P<0.05);3D模型组和联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开始活动时间、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3D模型组(P<0.05),但3D模型组与联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为100.0%。3D模型组和联合组术后1、3、6、12个月Olerud-Molander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术后1、3、6、12个月Olerud-Molander评分明显高于3D模型组(P<0.05)。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3D模型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8%,联合组术后未发现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模型联合高压氧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及预后较好,能够缩短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3D打印模型 高压氧 踝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24周以下超早产儿在儿童时期的疾病诊断情况。方法通过调查相关医疗档案,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8年瑞典出生队列24周以下超早产儿的神经发育障碍和特定的躯体化诊断情况。结果共有383例儿童纳入本研究,胎龄中位数为23.3周(21.9~23.9),出生体重中位数565 g(340~874 g)。75%儿童存在神经发育障碍,包括语言障碍(52%)、智力障碍(4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0%)、孤独症谱系障碍(24%)、视觉障碍(22%)、脑瘫(17%)、癫痫(10%)和听力障碍(5%)。23周出生的男孩发生智力发育障碍(45% vs 27%,P<0.01)和视觉障碍(25% vs 14%,P<0.01)比例高于女孩。队列中仅一半儿童(55%)接受康复训练,大多数儿童(88%)存在躯体化诊断,包括哮喘(63%)和发育不良/身材矮小(39%)。结论24周以下超早产儿在儿童期大多存在神经发育障碍和(或)躯体化诊断,应就诊于康复机构。临床医生需关注这些患儿可能存在的多重健康及发育问题,亟需加大这方面投入以便尽早明确并提供患儿所需的长期医疗服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健康体检24小时后电话回访与提高体检者知晓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中选取的280名体检人员均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行体检的参与人员,遵照主检医师对体检者身体异常以及呈阳性指标的检查项目进行筛查登记,体检结果异常人员的病情轻重程度由专家进行专业评估分析,再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逐一的电话回访、对患者实行合理化建议:复检、诊疗等,使得患者可第一时间了解到自身体检情况,形成良好长效的健康管理模式。结果:通过职责、专业性优秀的护士采取电话回访于150名体检异常人员,使其对身体异常情况的知晓率到达100%。同时所有异常患者均遵医嘱进行了复诊、治疗、复检,真正体现了体检的重要价值,提升了对体检工作的满意度。结论:健康体检24小时后电话回访在提高体检者知晓率中的应用价值显现。

  • 标签: 健康体检 24小时 电话回访 知晓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健康体检24小时后电话回访与提高体检者知晓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中选取的280名体检人员均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行体检的参与人员,遵照主检医师对体检者身体异常以及呈阳性指标的检查项目进行筛查登记,体检结果异常人员的病情轻重程度由专家进行专业评估分析,再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逐一的电话回访、对患者实行合理化建议:复检、诊疗等,使得患者可第一时间了解到自身体检情况,形成良好长效的健康管理模式。结果:通过职责、专业性优秀的护士采取电话回访于150名体检异常人员,使其对身体异常情况的知晓率到达100%。同时所有异常患者均遵医嘱进行了复诊、治疗、复检,真正体现了体检的重要价值,提升了对体检工作的满意度。结论:健康体检24小时后电话回访在提高体检者知晓率中的应用价值显现。

  • 标签: 健康体检 24小时 电话回访 知晓率 应用
  • 简介:【摘要】24小时的眼压监控,一般是在零点起,每两个小时一次,24个小时内12次。检查眼压的原因是,有些隐藏的青光眼患者,在白天的时候,他们的眼压都在正常范围内,甚至还会稍微高一些,但是如果患者有青光眼的典型症状,那么就必须做24小时的眼压检查。经由观察24小时眼压的波动在10-22mmHg范围内,但是在某种情况下,24小时眼内波动范围≧8mmHg,双眼眼压差≧5mmHg,这对青光眼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24h眼压持续检测技术 青光眼 诊治
  • 作者: 蔡锦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09-14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重庆市彭水县中医院,重庆400000
  • 简介:目的:探究婴幼儿辅食营养包对6~24个月龄婴幼儿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本院体检的婴幼儿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膳食+辅食营养包)和对照组(常规膳食),每组50例。持续干预12个月后,统计两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婴幼儿身高、体重情况更佳(P<0.05);观察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分别为4.00%、2.00%;对照组分别为8.00%、8.00%,两组相比,观察组的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更低(P<0.05),而两组低体重率分别为2.00%,4.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婴幼儿辅食营养包对6~24月龄婴幼儿进行营养干预可起到良好的效果,能够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对于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婴幼儿;辅食营养包;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新等位基因A*24:191序列,并对其MHC蛋白分子三维结构及其氨基酸残基改变在空间结构中的可能影响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方法应用Luminex及PCR-SBT进行序列鉴定。应用Phyre2及RCSB PDB分析软件,对其MHC蛋白分子三维结构进行模拟预测分析。Histocheck对比分析与A*24常见等位基因间差异。结果相较A*24:02序列,新等位基因A*24:191在256、265、270位发生G>C、G>C、A>T改变。MHC分子三维结构预测分析显示,相较HLA-A*24:02,A*24:191第62位氨基酸残基由A*24:02的酸性谷氨酸(Glu)改变为中性谷氨酰胺(Gln),(Risler’s score, R=2),其残基侧链伸展方向都为自α螺旋向外指向groove凹槽;65位由向α螺旋内伸展小分子中性甘氨酸(Gly)改变为向螺旋上外伸展的长链碱性精氨酸(Arg)(R=52); 66位由长链碱性赖氨酸(Lys)改变为中性天冬酰胺(Asn)(R=31),伸展方向都为自α螺旋指向groove凹槽。以上残基均位于构成抗原肽结合凹槽侧壁α螺旋上。其总相异性值DSS Score=3.85。从蛋白分子表面结构模拟图像上,可以清楚看到氨基酸残基改变致α螺旋表面结构形状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分析预测以上氨基酸残基性质、大小及构型的改变,将可能改变其多肽结合功能,并影响其与TCR及抗体的结合特性。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 PCR-SBT 新等位基因 结构预测
  • 简介:摘要:2021年7月24~26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以下简称乌兰县)出现了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降水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单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乌兰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日降水量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EC模式的降水预报在此次过程的起始时间、降水落区等方面最接近实况,在强对流预报中,应注意参考中尺度模式降水预报的指示。

  • 标签: 乌兰县 降水 天气形势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16-24周妊娠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入的80例妊娠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均40例,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口服米索前列醇,研究组口服米非司酮+阴道内放置米索前列醇,观察两组引产过程各项情况、各项激素水平、治疗后相关情况。 结果 两组产后2h出血量、总产程、宫颈成熟率之间无差异,治疗前两组各项激素无差异,P>0.05,研究组宫缩时间长于对照组,宫缩至胎儿排出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激素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在治疗后各项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16-24周终止妊娠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后,激素水平获得改善,且引产后各项情况较为理想,值得应用。

  • 标签: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终止妊娠 16-24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t(8;14)(q24;q32)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04至201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病历资料中有G显带检查结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中伴t(8;14)(q24;q32)的MM患者的一般资料、M蛋白相关检查、细胞遗传学资料、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等资料。结果所有初治MM中,有G显带结果的患者共940例,其中G显带出现核型异常者265例,异常比例28.19%,G显带方法确定伴有t(8;14)(q24;q32)染色体异常者在有G显带结果者中占比0.85%(8/940),在G显带异常中占比3.02%(8/265)。8例MM患者中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63.5岁(56~76岁),免疫球蛋白亚型7例均为Lambda型。8例患者初诊时均为DS Ⅲ期。8例患者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显示伴1q21扩增患者有6例(75%),G显带结果显示伴1号染色体异常患者5例(62.5%)。8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分别为4、1、2例,总体有效率(ORR)为87.5%,中位随访35个月(23~65个月)后2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总生存期(OS)超过5年。结论伴t(8;14)(q24;q32)者在本院有G显带结果的MM患者中占比0.85%,8例患者中轻链亚型Lambda多于Kappa,男性多见,多伴1q21扩增和1号染色体异常,诊断时肿瘤负荷高,但对治疗总体反应尚可。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染色体异常 预后 G显带 系列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中期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神经发育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在校正18~24月龄完成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测试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神经发育损害(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的发生率,并根据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得分,将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al index,PDI)分为≥85分、70~84分和<70分3组,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胎龄<34周早产儿202例,男131例(64.9%)。共有91例(45.0%)发生NDI,其中轻度77例(38.1%),重度14例(6.9%)。单因素分析显示,MDI<70分组重度窒息发生率、多胎、早产儿视网膜病≥3期、气管插管史比例较高(P<0.05),校正40周和3、6、12月龄头围>-2SD比例较低(P<0.05);PDI<70分组宫内窘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和多胎比例、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3~4级发生率、气管插管史和有创通气比例较高(P<0.05),校正6、12月龄头围>-2SD比例较低(P<0.05)。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妊娠期高血压、气管插管史和有创通气是低PDI评分的危险因素(OR=9.176、4.547和3.227,P均<0.05),校正6月龄的头围>-2SD是低MDI和PDI评分的共同保护因素(OR=0.063和0.041,P<0.001)。结论胎龄<34周早产儿发生重度NDI的比例较高,避免非必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管理可能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有益。

  • 标签: 婴儿,早产 神经发育 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更有效的标准以识别首次尿路感染的儿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显著异常。方法纳入2013年至2019年日本一家医院首次尿路感染的2~24月龄儿童,进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99Tcm-二巯基丁二酸和超声检查。临床上泌尿系统显著异常定义为:高分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梗阻性及异常尿路病变、需手术干预、肾脏发育不良和肾脏瘢痕形成。采用分类回归树方法探究相关因素,据此开发新的标准,并应用新标准回顾性分析原始数据,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6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39例存在泌尿系统显著异常。分类回归树分析表明相关因素为:非大肠杆菌性感染、血清肌酐水平和超声结果异常。当非大肠杆菌感染或血清肌酐水平(≥0.21 mg/dl)作为金标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0.68。结论非大肠杆菌感染、高于正常值或高血清肌酐水平作为标准可有效预测首次尿路感染儿童是否合并泌尿系统显著异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2年间胎龄小于24周早产儿的存活率和患病率。方法获取瑞典国家出生队列中2007年至2018年间出生、胎龄小于24周的早产儿医疗数据,按时间顺序进行评估。结果2007年至2018年间,共出生胎龄22周活产儿282例,23周460例。活产儿(胎龄22、23周)出院时存活率分别从20%升至38%(P=0.006)、从45%升至67%(P<0.001)。胎龄22周婴儿剖宫产比例从12%升至22%(P=0.038)。活产儿矫正胎龄40周(n=399)时的总体患病率保持不变,而胎龄22周早产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从0升至33%(P=0.01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男婴中更常见,男女发生率分别为90%和82%(P=0.044)。总体来看,存活至矫正胎龄40周的婴儿数量较前翻倍。结论出生胎龄小于24周的婴儿存活率提高,导致未成熟儿数量增加、新生儿患病率增加,可能对远期预后有负面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学探究式教学有效展开的关键就是要抓住一堂课的核心问题。本文就通过对比特级教师与本人的课堂《24小时计时法》为例来浅谈有关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核心问题来引领数学探究,引导数学思维。

  • 标签:         数学课堂     核心问题     有效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探讨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以期能为延长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374例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使用Kaplan-Meier模型绘制早产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分析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374例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中,已断乳者316例(84.5%,316/374),尚未断乳者58例(15.5%,58/374)。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其母乳喂养(含混合喂养)中位时间为5.00个月。6、12、24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1.3%、23.0%和1.6%。Cox回归分析显示,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出院时喂养方式、是否独自照看早产儿、家人对母乳喂养的态度、首次泌乳时间和产假时长(P<0.05)。结论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较短,仍需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护人员应重视对产妇及其家属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教育,帮助产后泌乳开奶,鼓励院内开始母乳喂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培训母乳喂养相关技巧和问题应对方式,以保障持续母乳喂养的实现。

  • 标签: 婴儿,早产 母乳喂养 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对2017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ICF综合征)2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患儿,女,13月龄,因"反复感染1年"入院。体格检查发现鼻梁低平,眼距宽。体液免疫示免疫球蛋白G(IgG)、IgA和IgM均减少。基因检测发现该患儿存在ZBTB2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6号染色体上c.1237_1247del移码突变及c.460A>T无义突变。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8月)以"ICF综合征""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ZBTB24"为检索词,检索到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13篇,共24例患儿,其中面容异常以眼距过宽、内眦赘皮、鼻梁低平最常见,多数患儿存在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缺陷。24例患儿均存在ZBTB24基因突变,共发现16个突变位点,其中移码突变6个,无义突变5个,错义突变5个。ICF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免疫缺陷及面部异常,可通过基因分析确诊。

  • 标签: 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 ZBTB24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宛陈莝、养精种玉、温阳暖宫助孕三部曲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将48例女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分别在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以少腹逐瘀汤、养精种玉汤和震灵丹等加减,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分别在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以少腹逐瘀口服液,月经干净后3-5天行输卵管通液术、克罗米芬口服、尿促性素、绒促性素注射,一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