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使用鼓膜耳内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选取是简单为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病例数为8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耳内镜下穿刺疗法,观察组患者接受耳内镜下鼓膜疗法,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中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镜下鼓膜效果良好,病情改善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耳内镜 鼓膜置管术 穿刺 效果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 简介:  【摘 要】目的:通过在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对中心静脉的护理研究,减少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心静脉术后对冠心病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40例 CCU中心静脉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全部 40病例中发生导管堵塞的 2例,局部红肿 2例,余 36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中心静脉在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 ,为冠心病的进一步治疗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中心静脉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危重症患者较为可靠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心静脉;护理; CCU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给予深静脉相关感染患者规范化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放置深静脉导管治疗并伴有相关感染的患者86例,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规范化护理流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人数17,满意20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86.05%;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人数33,满意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29,P=0.0021<0.05)。结论在临床上应用深静脉治疗时,规范化各项护理流程,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相关感染 规范化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鼓膜和鼓膜切开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采用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鼓膜、鼓膜切开,两组患者均为32例,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结果在对病程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治疗时,观察组患者总有效高达95.8%,较对照组患者的71.4%具有一定优势,P<0.05;在对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治疗时,观察组患者总有效为90.0%,对照组患者仅为50.0%,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3%)明显高于对照组(4.7%),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时虽鼓膜临床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较高,不利于患者康复,应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相应治疗措施。

  • 标签: 鼓膜置管术 鼓膜切开术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后(PICC)机械性静脉炎和过敏的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40例PICC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加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过敏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人数为9例,少于对照组的28例,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2.85%,低于对照组的40.00%;观察组过敏人数为7例,少于对照组的19例,观察组过敏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14%,并且P<0.05,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对PICC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的过敏率,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机械性静脉炎 过敏 预防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PICC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妇科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各42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对参考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研究组患者实施PICC;对比两组患者接受留置以后的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PICC术后的留置时间(14.5±10.7)d显著长与参考组患者接受静脉留置针后的留置时间为(4.4±1.9)d;另外,研究组的成功率、穿刺部位疼痛率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为2.4%,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同时,研究组的满意度92.9%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的过程中,使用PICC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针期间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术 妇科恶性肿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就肝脓肿治疗中超声引导穿刺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13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72例患者具体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一例穿刺失败,经治疗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基本消失,超声检查提示肝内脓肿消失,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的患者有56例,77.8%患者获得治愈,术后仅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属微创术式,该方法治疗肝脓肿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适应证患者建议首先该法治疗。

  • 标签: 超声引导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肝脓肿
  • 简介: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51例新生儿PICC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时送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 标签: 新生儿 PICC 床旁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颈外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术后患者静脉高营养通路得以维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l月~12月行颈外深静脉导管患者778例次的临床资料,找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的原因。结果为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静脉高营养质量,确保静脉高营养治疗的顺利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十分重要。颈外深静脉导管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高营养治疗中重要的血管通路方式,回顾性分析静脉高营养支持患者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的原因,出现非计划性拔68例次,其中因导管堵塞拔32例次(47.1%);因穿刺处渗液拔18例次(26.5%);因皮肤湿疹样改变拔10例次(14.7%);因导管滑出拔8例次(11.7%)。所有非计划性拔患者,经对症处理,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相关防范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的发生。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静脉高营养治疗质量。

  • 标签: 导管 颈外深静脉 静脉高营养治疗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后护士早期发现、及时对症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PICC后7月余发生右贵要静脉、腋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总结溶栓、抗凝治疗及严密观察等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该患者成功保留PICC导管并输液,出院时无血栓后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后需警惕静脉血栓发生,应重视患者主诉,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症状并及时诊断,做好心理护理、患者血栓侧肢体的护理及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 标签: 乙状结肠癌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见性护理在中心静脉血液透析患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 2014 年 8 月 ~2016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100 例中心静脉血液透析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不同护理干预对策,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数据存在差异 P < 0.05 。此外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相比 P < 0.05 。结论:将预见性护理运用到中心静脉血液透析患者患者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 预见性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新生儿脐静脉并发症常见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主要的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8例行UVC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UVC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28例UVC新生儿中,总共有3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8.9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分娩方式、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有无先天性疾病、位置和深度是否标准、时间长短等因素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位置和深度是否标准、时间长短是发生UVC并发症的独立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肠外营养、位置和深度不标准、时间过长是发生UVC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足月产、正常出生体重、肠内营养、位置和深度标准、时间适宜是发生UVC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新生儿UVC并发症危险因素较多,发生率高,护理人员应加强UVC的护理,尽量减少UVC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脐静脉置管 并发症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早产儿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90例PICC早产儿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水胶体敷料护理。比较两组PICC早产儿舒适度;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早产儿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预防早产儿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早产儿舒适度,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家长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水胶体敷料 早产儿PICC置管术 机械性静脉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作为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的有利依据。方法研究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救治的150例中心静脉管患者的有关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化验结果报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概率等,探讨其危险因素。同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中心静脉患者,就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结果在150例中心静脉患者当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概率为1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自身免疫力、病人体内导管的留置时间、插导管的时机以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对其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之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概率仅为6%,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概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心静脉患者之所以感染率比较高,与其自身免疫力、病人体内导管的留置时间、插导管的时机以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后,能够显著减小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导管 危险因素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静脉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静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后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与对照组的37.8%相比显著减少,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儿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在静脉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小儿静脉置管 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经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两种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PICC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40例新生儿经上肢静脉PICC作为上肢组,另40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作为下肢组。观察两组新生儿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下肢组出血量和耗时均少于上肢组,PICC留置时间则长于上肢组,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差异,P>0.05;下肢组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下肢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5%,明显低于上肢组的27.5%,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PICC可明显缩短患儿操作时间,延长时间,出血量减少,异位发生率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P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