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语中移植了大量的古汉词语,这些词语都已成为日语的固有成分。日语中的古汉词语的含义、用法大多有所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对原来的词义系统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而是有选择地取舍。二、改造原有词义、用法:(一)将隐性含义改为显示性含义;(二)扩大使用范围;(三)改变词义雅俗格调;(四)顺理成章地赋予新义。

  • 标签: 日语 古汉语词 《说文解字》 古代汉语 汉语词语 《玉篇》
  • 简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常用字字典》中,“通”这一术语有六种不同的用法,情况比较复杂。本文对字典中的“通”进行了具体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标注方法。

  • 标签: 假借字 同源字 异体字 联绵词
  • 简介: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目前存在很大的消极因素,我们在民族高校古汉课教改中,重新认识古汉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全面激活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立体化、持续性地进行主动有效学习,是对高校古汉课教改模式的丰富和探索。

  • 标签: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立体化 持续性
  • 简介:《左传.成公二年》有"丑父寝于輚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其中的"及",多家解释为"被赶上",这个解释与"及"在上古汉特别是《左传》中的用法不符。"及"在此不表被动义,仍然是"赶上"义,当"赶上"的对象是灾祸或倒霉事时,"及"后往往是不出现宾语的。《荀子.天论》有"日月食而救之",其中的"救"多解释为"抢救、呼救",这有以今律古之嫌。"救"在此是"制止"义。"制止"是"救"的本义,也是"救"在上古汉中的常用义。

  • 标签: 左传 训释
  • 简介:<正>在古代汉语中,“见V”这种结构形式大抵可以表示两种语义:“见”相当介词“被”,“见V”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见”与“被”同义对举,“见疑”:被怀疑,表示被动。这种“见V”结构的后面可以用“于”引出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庄周《庄子·秋水》)“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用“于”引出主动者“大方之家”,“见笑”的被动语义更明显。其次,“见”具有称代作用。在文言文中,具有称代作用的“见”与动词组成“见V”结构,经常在人物的对话和来往的书信中运用。“见”主要指代第一人称,偶尔也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见V”的语义含蓄,感情丰富,体现一定的修辞风格。

  • 标签: 修辞色彩 “大方之家” 古汉语 称代作用 《搜神后记》 吴王
  • 简介:古汉的助动词分可能、意愿、应当三大类,各类助动词在中古典籍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助动词的句法结构主要有NP+助动词+VP、NP+Neg+助动词+VP、NP+助动词等几种,每一格式的内部有一些变化。中古以降,“应当、必当、宜须、要当”等13个助动词同义组合这种句法现象得到了发展。

  • 标签: 中古汉语 助动词 句法
  • 简介:摘要:“死”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用一系列委婉语来代替“死”这个黑色的词语。这些委婉语除符合交际中的礼貌得体原则外,还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禁忌、文化观、生死观和认知方式等。委婉语在语言交际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语言运用更加丰富。

  • 标签: 委婉语 文化因素 语言交际
  • 简介:藏文^*-r、^*-1韵尾跟上古汉^*-r、^*-n、^*-d和^*-t韵尾对应,上古汉跟藏文^*-r、^*-l对应的^*-r、^*-n、^*-d和^*-l韵尾很可能是前上古汉^*-nd、^*rd、^*-ld等复辅音的尾遗留下来的痕迹,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汉族方言和汉字的谐声偏旁为这种假设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藏语 ^*—r ^*—1 韵尾 上古汉语 复辅音
  • 简介:从《周易》、《诗经》、《山海经》等书所见“谓语+主语”格式看,上古汉存在谓语在前、主语置后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谓“主谓倒装”句。《周易》“谓+主”格式的特点是以单音动词作谓语前置为主,《诗经》是以重叠式及连绵式形容词前置为主,《山海经》的特点则是单音形容词作谓语前置。

  • 标签: 上古汉语 主谓倒装 主语后置 谓语前置
  • 简介:<正>《春秋·僖公16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注:“曷为先言陨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又云:“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由这一组材料可以看出,上古人造句与理解句子不是按固有的语法形式来进行,而是按人的直观所感知的形象序列来进行的。就是说,上古汉的语法是一种“隐形语法”,它隐藏在形象

  • 标签: 上古汉语 语句 现代汉语 陨石 汉宁 洪迈
  • 简介:对“者”字作代词和助词两种情况进行辨析,通过大量的语言实例来准确定位“者”字的词性和用法,具体分析判断句中的“者”字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我们对文言文中“者”字的使用情况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掌握。

  • 标签: “者”字词组 代词 助词 判断句
  • 简介: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它起初被当作名词的一个附类,后来独立成类,逐渐凸显其语法地位,其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一个从泛时到历时、从描写到解释逐步深化的过程.其草创时期的量词研究是以泛时研究为主的,主要集中在对量词的命名以及对其词性认识的研究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历时观念的确立,量词研究也转向以断代研究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书、专题研究兴起,量词研究获得了深入发展.百年来的古汉量词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要建立科学完整的量词史还有大量基础工作要做.

  • 标签: 量词 专书 语法化 古汉语 词性 断代研究
  • 简介:<正>所谓暗喻,就是不点明两事物有相似关系,而采取把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等方式暗中作譬.它是古今汉语共有的修辞手段。由于它方式灵活,构成巧妙,不露痕迹,表达生动,因而运用颇为广泛。尤其在古汉中,几乎俯拾即是。它在表达形式上较之现代汉语也有其独特之处。过去,人们谈论古汉暗喻的表达形式,一般只提及利用判断式、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为”、“成”、“作”,“是”构成的暗喻。其实远不止这些。古汉暗喻表达形式颇为灵活丰富,稍不留意,就会被忽略甚至误解,有必要加以梳理。

  • 标签: 表达形式 古汉语 本体 名词作状语 “作” 比喻
  • 简介:古汉后缀L复辅音声母琐议张兴亚7世纪藏文和11世纪缅文碑有不少复辅音,说明藏缅语早期有过发达的复辅音系统。至今羌语支十多种语言都有复辅音。道孚语最多有251个,史兴语最少有6个。①有些语言复辅音已完全消失。演变的总的趋势是单辅音化。单化的主要途径...

  • 标签: 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 《同源字典》 《说文》 同源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本文选取上古时期汉语言说类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成员在上古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言说类动词词义进行共时词义系统的分析和历时词义演变、词汇兴替的考察,试图对义场词项的增减和词义的演变作出解释,从而揭示言说类动词演变的规律。

  • 标签: 言说类动词 义位 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
  • 简介:<正>古汉比较问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Ⅰ.A·(与)·B·孰·x(“与”可有可无。)Ⅱ.A·孰与·B·xⅢ.A·何如·BA、B表示参与比较的人、物、事双方;x表示比较的内容,如高下、优劣、得失等。考察先秦至南北朝的22部古籍,其中Ⅰ式出现56次,Ⅱ式出现124次,Ⅲ式出

  • 标签: 基本形式 古汉语 问句 考察范围 南北朝 省略
  • 简介:探讨词义训释的方法,应是中古汉词汇研究的内容之一。求证中古汉的词义.大致上要先辨字、明词,再进行释义。“辨字”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辨识文字正误.考释六朝词语。尤应注意辨识写本俗字。“明词”,就是进行词的切分,区别词与非词,明确考释对象:“释义”包括查考、汇证、推阐、审例、比较、探源、求验等步骤。具体释义时往往是多种方法交错贯通、综合运用的,不能机械理解。

  • 标签: 词义训释 汉语 词汇研究 中古词汇 词义求证法
  • 简介:古汉教学与研究中所存在的词类活用滥用现象.传统的结构主义析句法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不加分析地套用结构分析法给古汉词类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模糊的语言发展观和不充分的事实观察在界定活用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古汉词类活用问题在占有事实的基础上宜综合分析.慎重处理,不必匆忙结论。

  • 标签: 词类活用 结构分析法 以今律古 包容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