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试行人民监督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为解决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外部监督制约不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2003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四川、福建、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河北、山东、湖北、天津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机关进行人民监督制度试点。截至目前,试点工作已开展了三个多月。为了及时报道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与本报共同开办《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制度专题报道》栏目,以期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人民监督制度,推动人民监督制度健康发展。

  • 标签: 人民监督员制度 司法监督 人民检察院 中国 职务犯罪
  • 简介:牛东晖,现任秀山县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局教导。十年多的职侦生涯养成了他细致扎实、任劳任怨、勤勉负责的作风。他查办大要案数十件,2009年至2011年,共主办或参与查办渎职侵权案件9件24人,所办案件全部移送起诉并获得有罪判决。由于出色的成绩,牛东晖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县委县政府嘉奖;2012年,荣获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侦查能手”荣誉称号。

  • 标签: 职务犯罪侦查局 人民检察院 教导员 秀山县 重庆市 侦查员
  • 简介:人身危险性的最初含义是犯罪可能性,包括初犯可能性和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险性的性质是双面的,既可能是社会危害性的内容,也可能是刑事责任的内容。当立法者将人身危险性作为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其能决定社会危害性的有无,是定罪的根据,具有出入罪的功能;当立法者未将人身危险性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其仅影响刑事责任的大小,是量刑的根据,具有影响刑罚轻重的功能。无论在定罪活动中,还是在量刑活动中,人身危险性的功能均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

  • 标签: 人身危险性 犯罪可能性 客观危害 主观恶性
  • 简介:陪审制度是现代司法审判的一个重要制度,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试点领域。本文以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博弈策略和认知实验的结论,对陪审关于案件事实的判断能力和公正性方面进行了实证及哲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普通人陪审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和公正性的结论。同时,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法学派已有关于陪审的认知偏差模式及相关的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日后陪审制度的实证实验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尝试提出可供研究的重点方向,如法官指示、陪审团模式与大小、个体与团体、证据规则和表决规则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陪审改革试点工作及今后的陪审制度建设具有部分参考意义。

  • 标签: 陪审特性 认知偏差 行为实验
  • 简介:<正>我国《公务法》第54条规定:公务在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现行的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公务服从上级命令的争论依然存在,拒绝执行违法命令的范围、如何拒绝执行违法命令以及执行了违法命令应当如何承担责任和行政相对人的配合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欲对这些问题作一详细的探讨,以期得到学界同仁之回应。

  • 标签: 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治 命令行 行政行为 学界同仁 行政命令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法》第54条明确规定了公务在执行公务时具有抗命权,但在实际运行中抗命权具有不确定性。公务的抗命权应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才能提高其行政能力,才能促进公务法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 标签: 抗命权 公务员法 行政能力
  • 简介:人民陪审制度发轫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今天看来,当时“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陪审理念的司法内涵略显不足,而政治意味则相对浓厚。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陪审制度的政治意蕴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法治规范化的要求使得人民陪审制度显得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现实的需要。2006年9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点”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通力合作,启动了“中国陪审制度”研究课题。该课题运用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方法,先后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研,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陪审制度的现实状况。在本项目即将结题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课题组部分成员就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组笔谈。我们相信,这组文章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中国基层司法机关的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并引发完善或者重构这一制度的思考。

  • 标签: 人民陪审员 人大代表 人民陪审制度 基层司法机关 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建设
  • 简介:人民陪审制度功能定位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就制度本身而言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推陈出新.正确地认识陪审制的不同功能,合理地进行功能定位,是完善人民陪审制的理论基础;只有对制度进行创新,才能使来自异域的陪审制在中国本土立足、生根.

  • 标签: 人民陪审员制度 功能定位 制度创新
  • 简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党和政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公证处加强公证队伍建设.扩大公证队伍规模,调整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于2010年7月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4名公证助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名.通过司法考试的11名。为使新进公证助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公证业务.黄河公证处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新助理培训工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 标签: 公证员 公证处 郑州市 黄河 培训 2010年
  • 简介:人民陪审制度不仅利于人民直接参与审判活动,也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但在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制度存在内容不细化、适用范围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其作用未能发挥。本文通过对现行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立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来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

  • 标签: 人民陪审员制度 不足 完善
  • 简介:6月17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对张某挪用公款不予立案一案启动监督程序,这是2009年重庆市检察机关统一选任人民监督以来,首例由人民监督启动监督程序的案件。张某是南川区新南邮政储蓄所的一名罚没款代收。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他利用工作之便,先后将收缴的7万余元罚没款用于偿还个人借款和治病,

  • 标签: 人民监督员 监督程序 2009年 邮政储蓄所 2010年 不予立案
  • 简介:近日,曹县检察院邀请该院9名人民监督视察监所检察工作。在视察活动中,人民监督分别听取了监所检察科和看守所负责人的情况介绍,查看了监所检察工作卷宗,并实地视察了羁押场所,向部分在押人员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有无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情形。通过视察,人民监督对该院主动接受监督表示满意,

  • 标签: 监所检察工作 人民监督员 视察活动 曹县 山东 超期羁押
  • 简介:<正>(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务的条件、义务与权利第三章职务与级别第四章录用第五章考核第六章职务任免第七章职务升降第八章奖励第九章惩戒第十章培训第十一章交流与回避第十二章工资福利保险第十三章辞职辞退第十四章退休第十五章申诉控告第十六章职位聘任第十七章法律责任第十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务的管理,保障公务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标签: 公务员工资 职务升降 领导职务 法律责任 工资福利 义务与权利
  • 简介:一九九三年荆州地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了争创“十佳律师”和“十佳公证”的竞赛活动。经过自下而上推荐、评选,“十佳律师”和“十佳公证”已经产生,地区司法局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通报表彰。“十佳律师”为:石首市第二律师事务所赛中平监利县第二律师事务所袁守海松滋县律师事务所刘启斌仙桃市第一律师事务所邹丽荣(女)钟祥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孔凡翠(女)公安县第一律师事务所施大谦京山县律师事务所邓年秀潜江市楚天津师事务所汪绍永江陵县第二律师事务所刘于东荆州地区律师事务所荣延春“十佳公证’为:江陵县公证处肖国雄张良志公安县公证处周祖成松滋县公证处袁先茂石首市公证处杨仁涛天门市公证处张明鲜潜江市公证处胡先智仙桃市公证

  • 标签: 律师事务所 公证员 公证处 荆州 京山县 钟祥市
  • 简介:律师调解制度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主要存在行政主导模式、法院主导模式和律师主导模式等几种类型。本文认为,法院主导模式中的委托型律师调解制度更适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司法状况,但应克服律师调解中的利益冲突、当事人合理怀疑、登记立案程序衔接以及成本费用困境等现实障碍,并从律师调懈的选任程序、组织机构、适用案件范围、启动与运行程序、诉讼衔接程序、监督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等主要方面确立律师调解制度的具体架构和内容。

  • 标签: 律师 调解员 法院委托调解 现实障碍 程序设计
  • 简介:不起诉听证与人民监督制度中对拟不起诉的案件的监督都是不起诉决定的事中监督制约机制。基于诉讼效率的追求及平等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巩固司法改革成果、降低改革成本的需要,有必要将两种机制加以整合,而整合的可能性则在于两种制度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功能定位的相容性和制度安排的可塑性。整合的目标是将两种制度在各自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改造,优化为一体化的不起诉事中监督制约机制。

  • 标签: 不起诉听证 人民监督员监督 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