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中心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同期行预防造口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影响医师选择预防造口的因素,以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术前预判与决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可能影响预防造口选择的因素进行收集及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6例,女性251例,年龄范围(23~89)岁,中位年龄62岁。全组预防造口285例,未造口342例。中位直肠癌患者495例,低位直肠癌132例。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预防造口选择的影响因素:男性(P<0.001),体重指数≥28 kg/m2(P<0.001),糖尿病(P<0.001),新辅助放化疗(P<0.001),taTME或ISR手术(P<0.001),吻合口高度距齿线距离<5 cm(P<0.001),手术时长>180 min(P<0.001),以上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重指数≥28 kg/m2(OR=2.541,95%CI:1.079~5.977,P=0.033),合并糖尿病(OR=4.216,95%CI:2.258~7.873,P<0.001),术前新辅助放化疗(OR=4.254,95%CI:1.193~15.170,P=0.026),taTME或ISR手术(OR=3.222,95%CI:1.678~6.185,P<0.001),吻合口高度距齿线距离<5 cm(OR=10.475,95%CI:6.663~16.466,P<0.001),手术时长>180 min(OR=2.881,95%CI:1.713~4.845,P<0.001)是预防造口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根据单中心经验,医师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选择同期行预防造口的方案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合并糖尿病,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行taTME或ISR手术,术中吻合口高度距齿线距离<5 cm,手术时间长者,医师更加倾向于选择同期行预防造口术,对于具有上述特点者,术前应充分准备。

  • 标签: 直肠肿瘤 造口术 腹腔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Bianchi术治疗小儿低位隐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小儿低位隐睾患者94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Bianchi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Bianch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睾丸下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Bianchi术治疗小儿低位隐睾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隐睾 儿童 腹腔镜检查 Bianchi术
  • 作者: 顾晋 杨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三病区,北京 100142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北京 100144 北京大学医学部结直肠肿瘤与炎症性疾病精准诊治中心,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结直肠肿瘤诊疗中心,北京 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北京 100144 北京大学医学部结直肠肿瘤与炎症性疾
  • 简介:摘要肠造口的相关技术是结直肠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肠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肠造口的早期并发症包括造口回缩、造口缺血坏死、造口水肿和周围皮肤炎等;远期并发症包括造口旁疝、造口狭窄和造口脱垂等。另外,少见或者容易忽视的造口癌、造口还纳困难和社会心理障碍等相关并发症也应该引起外科医生重视。有效减少肠造口并发症,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也是结直肠外科医生对“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理念的最佳诠释。

  • 标签: 直肠肿瘤,低位 腹会阴联合切除 结肠造口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4月—2020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踝关节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18~57岁、平均42.8岁。44例患者按止血带捆绑方式分为2组,高位止血带组22例,低位止血带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观察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有无瘀斑、软组织团块、水泡、皮肤溃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3、7、14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术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位止血带组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出现瘀斑1例、软组织团块1例,下肢血管彩超检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低位止血带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第14天,低位止血带组VAS评分低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0)。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术后4周,低位止血带组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2周、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低位止血带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在确保良好手术界面的同时,能提升术后早期踝关节的活动度及临床功能,减少传统止血带导致的患肢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 标签: 骨折 踝关节 低位止血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直肠是结直肠发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部位,低位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恶性肿瘤邻近肛门、位于盆腔底部,保留肛门正常排便和控便及性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需要考虑加入治疗的范畴。随着多学科讨论模式的发展及手术方式的革新,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仍然是其关键。针对不同的患者,合理选择既安全、有效又能很好地保护肛门正常排便和控便及性功能的手术方式,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手术方式 功能保护
  • 简介:文章以杨河煤矿为例对三软煤层采用低位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必要进行分析,并对此煤矿中采用低位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方案和工艺进行介绍,并分析开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此技术的效益。

  • 标签: 三软煤层 低位放顶煤开采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胎儿左心房后间隙指数及其对胎儿单纯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胎儿单纯TAPVC 26例作为TAPVC组,243例正常胎儿作为对照组。在四腔心切面测量左心房后间隙宽度和降主动脉内径,并计算左心房后间隙指数(左心房后间隙宽度/降主动脉内径)。分析对照组胎儿左心房后间隙宽度、降主动脉直径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与孕周的关系。对比分析TAPVC组与对照组胎儿左心房后间隙和间隙指数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左心房后间隙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鉴别TAPVC和对照组胎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43例对照组胎儿,左心房后间隙和降主动脉内径均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正相关(rs=0.362、0.648,P<0.05),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与孕周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s=-0.065,P>0.05)。TAPVC组左心房后间隙和左心房后间隙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6.31、34.90,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当截断值为3.6 mm时,左心房后间隙鉴别TAPVC和对照组胎儿的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100%;当截断值为1.1时,左心房后间隙指数鉴别TAPVC和正常胎儿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左心房后间隙指数是诊断胎儿单纯TAPVC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对胎儿单纯TAPVC的快速筛查。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胎儿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左心房后间隙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开窗法)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前瞻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的55例上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的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4例,年龄为(55.2±7.1)岁,共行62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周围软组织健康情况以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完成3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占74.5%(41/55),47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共82枚种植体,随访时间为(51.8±14.3)个月(36~78个月),上颌窦随访率为75.8%(47/62),种植体随访率为73.9%(82/111),种植体存留率为98.8%(81/82)。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近中为(0.64±0.63)mm(-0.28 mm,1.47 mm),远中为(0.49±0.73)mm(-0.51 mm,1.21 mm),改良出血指数为0.46±0.72,改良菌斑指数为0.60±0.87,角化黏膜宽度为(2.14±1.22)mm。种植体并发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28.4%(23/81),无植体周炎并发症,1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结论在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单纯脱蛋白牛骨进行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延期种植是可行的,临床效果可靠。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开窗法 骨代用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观察组行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83±7.67)min]、创面愈合时间[(20.78±3.54)d]和住院时间[(5.31±1.27)d]均短于对照组[(62.31±5.45)min、(25.87±3.10)d、(7.78±1.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3、6.512、8.133,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4 h[(2.43±0.64)分]、48 h[(1.21±0.36)分]均低于对照组[(3.87±1.23)分、(2.83±0.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7、9.607,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且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具有创新和科学

  • 标签: 直肠瘘 肛管 引流术 疼痛,手术后 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微卫星稳定(MSS)极低位直肠癌的安全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二期、单臂、开放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筛选2021年1—10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cT1~3aN0~1M0、无法保肛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具有强烈的保肛意愿,愿意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2)18~75周岁,体质指数≤30 kg/m2,性别不限;(3)经肠镜、腔内超声和盆腔高分辨率MRI(增强CT)检查确诊为肿瘤下缘距齿线≤2 cm内的极低位直肠癌,治疗前分期cT1~3aN0~1M0;(4)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为MSS患者;(5)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直肠腺癌;(6)患者依从较好,能按要求来医院复查;(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8)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9)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3)已知对卡培他滨、PD-1单抗等药物过敏者;(4)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法如下:使用长程放疗模式,对原发肿瘤和高危区域照射肿瘤剂量50 Gy(2 Gy/次×25次);放疗过程中同步给予卡培他滨;首次放疗2周后添加PD-1抗体(200 mg/3周),放疗期间应用2个疗程PD-1抗体。放疗结束后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或XELOX方案化疗,再应用2个疗程的PD-1抗体(200 mg/3周×2)。完成新辅助治疗后通过直肠指检、内镜、盆腔MRI等手段评估治疗效果,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行等待观察;肿瘤退缩不良甚至进展的患者根据情况进行根治手术;对于肿瘤退缩良好,接近临床完全缓解(ncCR)的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是行经肛肿瘤全层切除术或进入等待观察队列。观察指标:(1)患者基本资料;(2)新辅助治疗及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后续治疗决策及随访情况。结果共入组24例患者,2例患者退出研究,4例患者仍在治疗中。完成治疗并进行评估的18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5(39~71)岁;基线临床分期为:cT2N0M0 8例,cT2N1M0 2例,cT3aN0M0 5例,cT3aN1M0 3例。完成新辅助治疗后,初始疗效评估结果为cCR 7例,ncCR 5例,临床部分缓解6例。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1~2级不良事件共计发生30例次。7例cCR和1例ncCR患者直接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再生并进行Miles手术;4例ncCR患者行局部切除,之后重新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分别为1例ypT0,TRG=0;1例ypT1,TRG=1;2例ypT2,TRG=2);6例临床部分缓解患者行根治手术。至末次随访,直肠肛门保留比例为11/18,保肛比例为17/18。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于MSS极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患者可获得较高的cCR率,有利于保留器官及肛门。

  • 标签: 直肠癌,极低位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器官保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限制脾曲游离(LSFM)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75例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按照脾曲游离方法分为LSFM组(35例)和完全脾曲游离(CSFM)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完成腹腔镜下的直肠-结肠的无张力吻合,未发生术中毗邻脏器的医源性损伤,手术标本质量分级(Nagtegaal分级)均为3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176.8±55.7 vs 205.5±72.4 min,P>0.05),但LSFM组的脾曲游离时间明显短于CSFM组(4.5±3.1 vs 25.4±9.3 min,P<0.01)。术中出血量、预防造口比例、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盆腔引流管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术后30 d内再住院、再手术和死亡病例。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LSFM是安全可行的,与CSFM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并能取得同样满意的游离效果。

  • 标签: 脾曲 解剖学 结直肠 手术学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采用新辅助放化疗(nCRT)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两种模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病理证实为距离肛缘12 cm以内的直肠腺癌;(2)经磁共振(MRI)或直肠腔内超声诊断为cT3~4N0或cT1~4N1~2者;(3)经肠镜证实为直肠单发肿瘤;(4)能够耐受放化疗;(5)既往无其他肿瘤史。排除标准:既往接受过直肠癌根治手术,此次为局部复发者;(2)不能完整完成nCRT疗程者;(3)远处转移者;(4)临床病理资料不完善者。按照上述标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4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58∶1.00,年龄26~81(59.6±11.2)岁。根据患者接受的辅助治疗方案(2017年12月前为nCRT治疗,2018年1月后为接受TNT治疗),将患者分为nCRT组(55例)和TNT组(7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放疗剂量为50.4 Gy/28 f。nCRT组放疗期间口服卡培他滨化疗,放疗结束休息6~8周后行手术治疗。TNT组于放疗前给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诱导化疗1个周期后开始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结束后2周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新辅助治疗疗效、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围手术期安全。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nCRT疗程。nCRT组和TNT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性粒细胞减少[7.3%(4/55)比10.1%(8/79)]、贫血[3.6%(2/55)比3.8%(3/79)]、血小板减少[5.5%(3/55)比7.6%(6/79)]、胃肠功能紊乱[3.6%(2/55)比6.3%(5/79)]和放射肠炎[9.1%(5/55)比8.9%(7/7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0例患者完成TME手术,nCRT组54例,TNT组76例。相比nCRT组,TNT组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6%(25/76)比13.0%(7/54),χ2=9.382,P=0.009],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手术远切缘和环周切缘均阴性。nCRT组pCR为7.4%(4/54),TNT组为22.4%(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两组术后病理分期、神经侵犯和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中,TNT在不增加放化疗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pCR率高于nCRT。

  • 标签: 直肠肿瘤,局部晚期 新辅助放化疗 全程新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单纯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胃癌是目前胃癌研究的热点,其预后较差。腹腔游离癌细胞可能是在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显示,胃癌T分期、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低分化、革囊胃、食管胃结合部癌以及手术操作等是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胃癌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目前,腹腔游离癌细胞的获取主要通过诊断腹腔镜联合腹腔灌洗,细胞病理学检测被认为是其诊断的金标准。其治疗策略国内外目前尚不完全一致,包括术前化疗联合胃癌根治切除、手术后化疗、腹腔内局部治疗等,均可延长患者生存期。现阶段我国多采用手术后化疗的治疗策略,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胃肿瘤 单纯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胃癌 机制 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的安全、有效以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因持续心房颤动首次行射频消融的120例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单纯PVI组(PVI组,n=90),PVI+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组(Marshall组,n=3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及术后6、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房心动过速(房速)发作、手术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首次行射频消融的持续心房颤动患者120例。PVI组年龄(55.4±7.4)岁,其中男72例(80.0%,72/90);Marshall组年龄(58.4±6.6)岁,其中男23例(76.7%,23/30)。①与PVI组相比,Marshall组二尖瓣峡部持久损伤的成功率提高,也增加了手术时间[(150.3±30.7) min对(120.3±20.6) min,P<0.001]及X线曝光量[(180.3±45.7) mGy/cm2对(50.3±25.5) mGy/cm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访结果:Marshall组较PVI组术后未发作心房颤动/房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80.0%(24/30)对70.0%(63/90),P=0.013;12个月:76.7%(23/30)对64.4%(58/90),P=0.012]。③Marshall组与PVI组相比,两组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PVI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安全、有效,且可增加持续心房颤动的远期成功率。

  • 标签: 心房颤动 肺静脉消融 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 二尖瓣峡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和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对感染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21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240例IE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按治疗方式分成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组和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IE患者的手术时机,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IE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240例IE患者中,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组63例,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组177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组1年内病死率为11.1%(4/36),低于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组的33.3%(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23)。IE患者手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短轴缩短率的中位数分别为59%、47 mm、31%,低于手术前的63%、54 mm、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9、9.36、6.11,均P<0.001)。最常见的手术指征是中重度心力衰竭。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的手术指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组1年累积生存率为94.9%,高于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组的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P=0.007)。心力衰竭、Pitt菌血症评分≥4分是IE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 HR)=5.668、19.392,均P<0.050],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是降低IE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HR=0.931、0.299,均P<0.050),其中Pitt菌血症评分≥4分对IE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最大。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IE患者的心功能及1年预后。对于心力衰竭、Pitt菌血症评分≥4分的IE患者,应积极治疗。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抗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可切除食管鳞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手术与单纯手术模式的有效及安全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查找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对比单纯手术治疗可切除食管鳞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生存资料、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期间死亡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共计1450例患者。结果显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手术组有更高的2、5年总生存率(RR=1.14,95%CI为1.05~1.23,P=0.00)和2、5年无进展生存率(RR=1.56,95%CI为1.05~2.32,P=0.03);提高了R0切除率(RR=1.10,95%CI为1.05~1.14,P=0.00),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较高(RR=2.45,95%CI为1.37~4.38,P=0.00)。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治疗期间死亡率均相近(RR=1.12,95%CI为0.79~1.59,P=0.51和RR=1.78,95%CI为0.90~3.52,P=0.10)。结论可切除食管鳞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手术较单纯手术带来更多生存获益,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治疗可切除食管鳞癌的一种可选方案。

  • 标签: 食管肿瘤/新辅助放化疗法 食管肿瘤/外科学 预后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与单纯射频消融对良性囊实甲状腺结节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颈部彩超确认为甲状腺囊实结节,且结节最大直径≥20 mm,穿刺病理结果为良性,拟行甲状腺射频消融手术的8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别行单纯射频消融手术治疗(A组,n=40)和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B组,n=40),观察术中射频消融能量差异、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患者满意度和术后3、6、12个月结节体积及最大直径的变化。分析两组各自的临床效果及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Friedman的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B组术后12个月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5.1) mL比(5.5±4.9) mL,P<0.05];B组术后12个月结节最大直径较术前缩小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6) cm比(1.4±0.8) cm,P<0.05];术后6~12个月期间,B组结节缩小趋势较A组更明显(P<0.05)。B组射频能量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7±1.18) kJ比(3.89±1.17) kJ,P<0.05]。术后2例出现声音降低,2周内恢复;术中1例出现局部出血,消融后止血。A组患者满意度,与B组患者满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比90.0%,P>0.05)。结论甲状腺良性囊实结节行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较单纯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结节缩小效果,且能够降低消融使用能量。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甲状腺结节 消融技术 乙醇
  • 简介:摘要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超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补充术式,已有20多年的临床发展历史,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及联合纵肌,在满足R0切除的前提下保留外括约肌、肛提肌及部分内括约肌,从而保留部分肛门功能。本文就ISR手术的适应证、解剖学生理学基础及其治疗结局作一综述。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综述 超低位直肠癌 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膝关节CT图像模拟后交叉韧带(PCL)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相应解剖参数,为临床上准确定位该隧道的位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集的201例健康膝关节CT图像,基于CT矢状图像模拟PCL低位胫骨隧道,并利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测量该隧道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主要指标包括:胫骨平台与胫骨隧道所成角度(ATPT)、胫骨隧道入口点与出口点到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L1、L2;次要指标包括: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解剖轴与胫骨隧道中心线所成角度(ATAA)、胫骨后斜坡线与胫骨隧道中心线所成角度(APST)、胫骨平台的前后径(APD)、胫骨后斜坡长度(LPTS)、胫骨隧道长度(LTT),并对测量结果根据身高(将身高分为1.00~1.60 m组、1.61~1.70 m组、≥1.71 m组)和性别分组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测量指标:ATPT为37.0°±4.5°,L1、L2分别为(57.8±7.4)、(34.5±3.3)mm。次要测量指标:PSA为128.1°±5.4°,ATAA为52.7°±4.1°,APST为89.1°±5.9°,APD为(32.9±2.6)mm,LPTS为(20.5±2.4)mm,LTT为(40.9±5.7)mm,将以上结果按性别分组后分析显示:PSA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结果按身高分组后分析显示:ATPT、PSA、ATAA、APST在1.00~1.60 m组、1.61~1.70 m组、≥1.71 m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1、L2、APD、LPTS、LTT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膝关节CT图像测量PCL低位胫骨隧道的主要测量指标:ATPT为37.0°±4.5°,L1、L2分别为(57.8±7.4)、(34.5±3.3)mm。性别与身高是以上测量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性别因素 身高 CT图像 胫骨隧道
  • 简介:摘要低位直肠癌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吻合口漏发生率居高不下,明确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帮助患者改善预后。目前的文献提示,影响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3个方面:(1)个体因素:性别为男性、高体质指数、营养不良和不良嗜好与代谢性疾病;(2)肿瘤因素:肿瘤下缘距肛缘<5 cm、肿瘤直径>2.5 cm、肿瘤分期晚、肿瘤标志物水平高和术前发生肠梗阻;(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180 min)、术中出血量(≥70 ml)、吻合器激发2次以上、术野污染、硬膜外镇痛和术中低体温。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和手辅助腹腔镜)并不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而接受新辅助治疗、肠道菌群、肠道准备情况、术前抗生素预防时间不足、左结肠动脉离断、术中输血、盆腔引流、经肛引流和联合器官切除以及术后腹泻等对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还不太统一。但临床工作者仍可根据上述风险因素,在术前做好评估,术中及术后积极避免,针对每一环节采取措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从而给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 标签: 直肠肿瘤,低位 吻合口漏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