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文明,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个历史范畴既有不同的时代内容,也有历时的过程性,但不管是从内容看,还是从过程看,文明总伴随着对自身的否定与重建,伴随着对历史社会内容的斗争与融合。它充满辉煌,也充满血与火。今天如此,明天如此,昨天更如此。通过神话可以看出,在古希腊人那里,自由伴随着责任,主体融合着实体,个人与社会的文明实现,尽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之中。

  • 标签: 希腊神话 黑格尔 普罗米修斯 安提戈涅 古希腊人 命运观
  • 简介:陶渊明诗歌今存一百多酋,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类。这三类诗歌处处体现了高超的自描艺术,其语言洗练质朴、清新自然,信手拈来,尽显神韵,达到了一种化境,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陶渊明诗歌的白描艺术深受汉乐府诗的影响。

  • 标签: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陶渊明 诗歌语言 自描艺术
  • 简介:《正义论》阐述了关于正义的契约的设想、"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及其两大基本原则的合理性。通过"正义"分析其社会契约设计的考虑,并将"无知之幕"的设计同罗尔斯所设定的正义环境、基于社会契约的正义原则探讨模式与"无知之幕"设计进行比对,有助于深入领会"无知之幕"为什么被如是设计、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目标。同时,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些预设也有必要予以质疑。

  • 标签: 《正义论》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
  • 简介:服饰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着非凡的作用。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人物的服饰显示,作为母亲的蜜秋儿太太摹仿男权秩序建立了"母系铁闺阁",而在这一系统内,她的两个女儿同时沦为"被杀者"和"杀人者"。

  • 标签: 服饰 母系铁闺阁 摹仿
  • 简介:本文以声音和语气为线索,对辛笛三个阶段的创作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以此窥测诗人的自我意识和抒情策略。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抒情的"我",到后期自我质询的"我",再到20世纪40年代意识到"我们"的声音,辛笛的变化既和诗艺的成熟、诗风的转换有关,也无不关涉着外在的时代和社会。

  • 标签: 辛笛 声音 语气 抒情策略
  • 简介:“口述性”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性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性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性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性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 标签: 阿契贝 口述性 表演
  • 简介:杭州西湖之美名扬天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则不仅是苏轼的名作,更被公认为古往今来表现西湖风景最好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清代学者王文诰甚至说:“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当然是就对西湖之美的表现而言的。

  • 标签: 苏轼 精神 杭州西湖 文学作品 清代学者
  • 简介: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咋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躲过?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 标签: 《红楼梦》 词曲 惜春 行者 韶华
  • 简介:"同化"是辛格作品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身为犹太人的辛格在其多部小说中,反复探讨了作为被迫害的犹太人与其他民族"同化"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模式.他承认"同化"是一种双向互动性行为,即一个民族在"同化"另一个民族时,也受其所"同化"民族的影响.但是由于辛格始终是一位反对各种形式"同化"的犹太作家,所以他对"同化"的最终看法是:犹太人不可能被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同化",尽管有时候他们非常希望能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同时身为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也不可能彻底接受异教徒的"同化".

  • 标签: 辛格 美国 犹太人 “同化”主题 艺术风格
  • 简介:王琰一直在文学中编织自己的“异域梦”,而这个梦始终围绕着新移民的婚恋和情感展开,同时,也将中国作为一种挥抒家国情怀的原始据点。长篇小说《我们不善于告别》讲述了主人公茹小鸥和去去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的情感生活,伴随着她们的是有关宿命、伦理、奋斗以及成败等一系列与梦相伴的生存课题。

  • 标签: “情感” 长篇小说 告别 危机 女性 家国情怀
  • 简介:  2007年第2期的杂志刊登了蔡骏的.文中,蔡骏对自己的译写进行了解释和辩护,其文章要点可概括如下:……

  • 标签: 兼评 尝试兼 新尝试
  • 简介:道立于一。在《书象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象。由此洞见书象之立量宏旨。书象学象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 标签: 东方哲学 抽象主义 艺术 视觉 天文 《尚书》
  • 简介:“饮食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分为“厌食症”与“暴食症”。厌食症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北美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时才受到关注;暴食症则被视为“厌食症的丑陋姐妹”,直到80年代之后才获得学界关注。厌食症与必须经过社会符号洗礼才具有隐喻价值的生理疾病不同,它诞生于个体与社会的罅隙之中,本身就是性别权力谱系的赘生物。随着女权主义的深入发展,厌食症逐渐转化为一种女性话语策略,而相应出现的暴食症则逐渐成为抵抗“厌食政治”的“抵抗话语”。本文借助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与《神谕女士》,试图阐明的正是这一话语策略。

  • 标签: 饮食障碍 抵抗话语 隐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性别权力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有区别也有继承。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钦小说中的人物面对异化的力量,其主体在不断地虚幻化。从精神上看,后现代人物已经由传统小说中的英雄蜕变成了反英雄;从形象上看,人物固定的身份和本体也越来越模糊,幻化成了影子和碎片。然而,不变的是永恒的人性。钦笔下反英雄人物的影子和碎片中隐隐透出的是人性的光彩.

  • 标签: 托马斯·品钦 主体 人物 后现代 人性
  • 简介:纳博科夫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诗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科夫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科夫小说中“诗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