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罗素前是这次"中央音乐学院——全国艺术学校高级管理研习班"中年龄最小的校长,典型的"80后"。她身材小巧却并不柔弱,眼神中透出广东人特有的精明。她来自广东中山市,拥有一家规模很大的琴行兼音乐学校。她有几百名在校学生和20多名专职教职工。音乐培训是她的事业,也是她的爱好。她年龄不大,事业不小,肩头的责任也不轻,可她并不让人觉得沉重。

  • 标签: 艺术学校 高级管理 校长 罗素 中央音乐学院 中山市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是近年来渐受学者关注的一个课题,但有关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其突出的表现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研究者对西文文献及海外学术成果的陌生和误读。本文以古琴在海外流传的研究为纲,通过使用一些目前尚未被利用的西文文献和历年来海外及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来追觅古琴十六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在西方留下的雪泥鸿爪。除力求勾勒出一幅更准确、更详尽的古琴西徂图外,对严晓星《高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的订正补遗,也是该文的目的之一。

  • 标签: 古琴西徂 钱德明 外销画 李太郭 邓尼克
  • 简介:2000年9月14日至16日,著名俄罗斯大提琴家姆斯吉斯拉夫·罗斯特波维奇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大师班讲学活动,引起了学院师生、首都大提琴同行、音乐爱好者和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我有幸担任了大师讲学的俄语翻译,大师的言谈和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凭个人记忆,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大提琴家 罗斯特罗波维奇 大师 音乐爱好者 中央音乐学院 讲学活动
  • 简介:在当今众多高校音乐学及音乐表演等专业中,合唱的学习与排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参与合唱的学习与排练对提升学生音乐素质、表现能力、协作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在合唱训练中,除了训练良好的音色、协调整体的配合及较好的音准节奏以外,起着关键作用的一项,便是合唱的理论支撑声部相关知识。但是目前的合唱队员,特别是学习音乐的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方面的学习。本文结合部分作品对训练中的现象和原则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 标签: 多声部 理论 合唱 高校
  • 简介:根据说唱乐人的音乐术语及他们对各个声部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将中国传统说唱声部音乐织体形式分为“胡咬弦式”“骨肉式”“固变式”“去头咬尾式”四种类别。“胡咬弦式”是各声部之间表现出以某一声部旋律为主,其他声部旋律与之分分合合,既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旋律线,又呈现出相互“咬”住的声形态;“骨肉式”是来源于我国“骨谱肉腔”的曲唱艺术;“固变式”是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较为固定,某声部的旋律或音型主动变化;“去头咬尾式”表现出主奏乐器与副奏乐器、唱腔与伴奏各走各的旋律套路,而在最后齐奏结束,呈现中国人所喜爱的“合尾”音乐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说唱多声部音乐 织体形式 分类
  • 简介:16世纪俄罗斯声部仪式(合唱)音乐中反映出的有关起源、背景等情况,以及作品在声部组合形态上的三种表现(可概括为支声式、依附式和对比式三类),是为世界范围内早期声音乐中保存较为完整,发展线索较为清晰并具有特色的资料。三类形态在体现各自不同特征的同时,又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此外,作品的和声方式,包括了调式背景、不协和音状态、声部进行与低音形态、终止式等几方面,亦形成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不协和音的手法与作用,有着令人深思的特色。俄罗斯在这时期的仪式音乐,不仅反映了俄罗斯早期声音乐的成果,亦在一定程度上披露、显示了早期单声部音乐往声部音乐迁移、变化过程中声部形态与和声方式的演变规律。作为早期声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单声音乐向声音乐演化过程中保留较为完整、最初线索比较清晰的历史数据,虽然这些作品在产生时期上要大大晚于西欧同类作品,却由于其作品的实证价值(西欧最初的声乐谱,实质为理论范例,很可能存在了更早的实例却未能得知)而引人注目,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 标签: 俄罗斯 多声部仪式音乐 16世纪 早期合唱曲 声部形态 和声方式
  • 简介:视唱是学生理解感知作品的最直观且基础的行为,分析拆解单声部视唱中的隐伏旋律,用分声部训练的方法来视唱隐伏旋律的片段,更有助于学生对视唱作品的整体把握,并培养其声部思维的能力和良好的内心听觉,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 标签: 隐伏 旋律 单声部 多声部 声部思维 视唱
  • 简介:现代音乐较之传统音乐在各个要素方面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突破,在音长与音强所体现出的节拍、节奏上,追求着非规律、非常规、不可预见且意外的组合形式,尤其是在声部音乐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复杂。本文通过对声部节奏形态的一些简单梳理,提出节奏训练方面的一些思路,从节拍节奏对置的角度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洞悉现代音乐声部音乐作品的视唱训练方法。

  • 标签: 节拍 节奏 多声部形态 节奏训练
  • 简介:本文通过对14世纪重要的声部弥撒套曲文献——《图尔内弥撒》的产生背景、手稿状况、结构形态与音乐语汇特征的介绍与分析,对这一套曲的音乐语言、基本风格和体裁特性进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和中世纪晚期另一部重要同类作品——马肖的《圣母弥撒》进行对比,从而对声部弥撒套曲这一重要音乐体裁的产生与确立的过程及其体裁特性进行更为深入地总结与阐释。

  • 标签: 《图尔内弥撒》 中世纪晚期 “新艺术” 多声部弥撒套曲 体裁特性
  • 简介:为了研究和分析当代合唱创作的声结构思维,文章将利用一些民族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从其创造视角以及审美取向等各种技术来进行分析,基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

  • 标签: 民族线性 音乐元素 合唱创作 多声结构思维
  • 简介: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已经成为众多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也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 标签: 音乐训练 学龄前儿童 多声部音乐 复调 学前儿童 教育课程体系
  • 简介:一、寻找《绕圈集》大约是2003年间我在为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而收集资料时,在《二期抗战新歌初集》一书中一篇题为《中国新音乐运动之史的发展》的文章里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 标签: 解读 史料 博士学位论文 新音乐运动 收集资料 文章
  • 简介:“起承转台”,是音乐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逻辑化结构形式。忠镕于2005年秋天完成的新室内乐作品《送别》,其形式简朴而曲风高雅,手法凝练而内涵深刻。全曲的结构与诗歌的起承转合句法关系相应,不仅在局部层次上表现出典型的起承转合,在整体上也因为“歌-歌-乐-歌”的安排而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布局,从而使作品的结构形成了起承转台关系的逻辑化递归,既反映出唱词内容对音乐形式的影响,也体现出音乐结构的逻辑一致性。

  • 标签: 罗忠镕 曲式结构 起承转合 逻辑递归
  • 简介:和声艺术发展史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二)吴式锴(三)圣咏和声语言的展开与变化处理前面我们已论及巴赫在圣咏中所作的丰富多样的和声处理,从而在历史上把和声的技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多彩的和声手段十分优美地渲染了圣咏音乐的艺术情趣。巴赫则根据不同曲调...

  • 标签: 减七和弦 艺术发展史 维也纳古典乐派 钢琴奏鸣曲 十九世纪 主调音乐
  • 简介:小学音乐教学多以感受体验为主,对于相关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比如笔者曾听过一节观摩课:人音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其列》。这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被选入教材时保留了三段歌词:

  • 标签: 民族音乐文化 实践 课堂 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教材 一年级上册
  • 简介:瓦格纳是西方音乐史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传统的浪漫主义歌剧以及所创立的乐剧。其中,《恩格林》代表了他浪漫主义歌剧的顶峰,是他走向乐剧的转折点,也是从这部歌剧开始,他开始了对前奏曲的新的尝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他在试图寻找出一种更加有效的预示歌剧戏剧冲突的方式,从而使序曲成为歌剧真正意义上的短小精炼的引子,而非仅仅是对于代表情节或人物的主题动机旋律的赘述,而这也更进一步印证了作曲家的交响化创作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说明他的交响化创作思维是如何在《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中体现出来的。

  • 标签: 瓦格纳 《罗恩格林》 前奏曲 序曲改革 交响化创作思维
  • 简介:19世纪是大歌剧和喜歌剧在欧洲兴起的时代。尼采蒂正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的意大利歌剧作家。他所创作的《爱的甘醇》被认为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喜歌剧。他的大量歌剧作品对美声唱法特别是男高音声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尼采蒂这一时期男高音的演唱风格和尼采蒂歌剧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演唱时常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可以辨析尼采蒂为男高音声部演唱风格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他对后来作曲家的影响。

  • 标签: 多尼采蒂 歌剧 男高音 《爱的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