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鳞状上皮细胞抗原(SCC-Ag)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探讨SCC-Ag在宫颈鳞癌患者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CIN(I-III级)患者60例及宫颈鳞癌患者107例(以2009年FIGO分期分为Ia期35例,Ib期41例,IIa期31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化法(CMIA)测定血清SCC-Ag浓度。结果1.,正常对照组、CINI-II组、CINIII之间SCC-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CINIII、宫颈鳞癌Ia期、宫颈鳞癌Ib期、宫颈鳞癌IIa期之间SCC-Ag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五组患者SCC-Ag平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上升SCC-Ag值呈上升趋势。2.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SCC-Ag均值及阳性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CC-Ag阳性患者术后三月转阴率为95.91%,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随访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后又升高患者有2例均出现复发。结论1.血清鳞状上皮细胞抗原可作为宫颈鳞癌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病变早期血清检查出率低,随着病变升级SCC-Ag值逐步升高,其阳性率也升高,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累计程度及范围。2、宫颈术后SCC-Ag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SCC-Ag下降不满意,或者下降后再升高提示有复发风险,SCCAg值升高出现在临床确诊复发转移之前。

  • 标签: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 简介:摘要膀胱是我国常见的泌尿外科尿路上皮肿瘤,其主要治疗手段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及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C)辅以术后膀胱药物化疗或全身化疗,但高复发率和较低的术后生存率是一直困扰临床医师及研究人员的难题。近年来,随着肿瘤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其被认为是肿瘤复发和药物抵抗的关键因素,本文就近年来膀胱CSCs与化疗抵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膀胱癌 肿瘤干细胞 化疗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CEUS检出肾细胞(RCCs)环状高增强(PHR)的临床价值及病理基础。方法分析53例患者54个肾常见肿瘤(27个RCCs,27个错构瘤)的CEUS图像,观察肿瘤PHR的检出及分布;对RCCs周边组织(TSR)行常规HE染色并免疫标记组织内血管内皮跨膜糖蛋白(CD34),比较TSR假包膜、大血管及微血管分布与PHR检出的关系。结果PHR仅在RCCs组中检出,PHR在RCCs与错构瘤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PHR诊断RCC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假阳性及假阴性分别为44.44%(12/27)、100%(27/27)、100%(12/12)、64.29%(27/42)、0(0/27)、35.71%(15/42);假包膜在检出与未检出PHR的RCCs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期及全程检出PHR的TSR有丰富的大血管,消退期及未检出PHR的TSR有少量或无大血管分布;TSR中邻近边界组织(CTNB)微血管密度值(MVD)最大;不同TSR的MVD差值在灌注期与消退期检出PHR间、灌注期与全程检出PHR间、全程与未检出PHR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退与全程检出PHR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R是RCCs诊断的特异性、辅助性指标,病理上与RCCsTSB丰富的大血管和(或)CTNB较高的MVD值有关。

  • 标签: 肾细胞 超声检查 造影剂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对宫颈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宫颈鳞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的宫颈组织染色,并观察其PCNA的阳性率。结果:介入后PCNA的积分为2.92。较介入前(4.44)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化疗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宫颈癌 介入化疗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7例肝细胞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因素及生存预后情况研究。结果:研究证实,117例患者中,有85例出现肿瘤复发情况,复发率72.60%,其中,早期复发59例,占比50.40%,晚期复发26例,占比22.20%。且研究证实,患者肿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中,与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及肝硬化程度有直接相关性,统计结果差异表现为(P<0.05),同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肝细胞患者进行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参照组(未发生微血管浸润)与实验组(发生微血管浸润)。对比两组肿瘤直径及CT与MRI征象。结果:实验组在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以及PVTT上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肝细胞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中,CT与MRI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等。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患者介入治疗后实施循证护理对其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筛选本院收治的30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细胞患者为对象,纳入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月。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研究组(15例)分别在介入治疗基础上配合常规护理及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自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针灸 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在皮肤基底细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8月本院70例皮肤基底细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治疗)与观察组(光动力疗法结合手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各项对比指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光动力疗法结合手术在皮肤基底细胞治疗中,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采纳。

  • 标签: 皮肤基底细胞癌 手术治疗 光动力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细胞诊断中CT与MR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样本均由研究者医院提供,共计100例肝脏病变患者,入院就诊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均接受CT、MR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MR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纳入患者中确诊肝细胞64例,肝脏良性病变36例。CT诊出肝细胞50例(准确48例),肝脏良性病变50例。MR诊出肝细胞60例(准确59例),肝脏良性病变40例。MR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CT诊断(P<0.05)。结论 肝细胞诊断中,CT、MR均可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MR诊出率、准确性高于CT,建议首选。

  • 标签: 肝细胞癌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60例临床护理措施。方法:于2021年3月-2024年3月,收录60例行介入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优质护理。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缓解率80.00%,对照组缓解率53.33%,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QOL-C30中,功能量表、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更高,症状量表的评分相对较低,结果比较P<0.05。结论:介入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期间,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介入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细胞癌 优质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镰形豆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波紫外线照射所致人角质形成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系,以60、90、120mJ/cm2中波紫外线照射,加入镰形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干预处理,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检测上清液TNF-α、IL-10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mRNA、IL-10mRNA表达。结果中波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形态受损,随着照射剂量增加,细胞增殖活性下降,损伤程度加重,TNF-α、IL-10分泌量增加,TNF-αmRNA、IL-10mRNA表达水平增加。加入镰形豆黄酮类化合物干预后,细胞活性有所恢复,TNF-α、IL-10分泌量降低,TNF-αmRNA、IL-10mRNA表达水平下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镰形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光保护作用,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其减轻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镰形棘豆 黄酮类化合物 紫外线 角质形成细胞 光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对鉴别诊断肾嫌色细胞与肾嗜酸细胞瘤中CT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和48例肾嫌色细胞患者,为所有患者急性CT增强动态扫描,并对比不同病变患者增强扫描后皮髓质期、实质期CT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种肿瘤的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数学意义(P<0.05)。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阈值为0.44时,鉴别两种肿瘤的特异度91.7%、敏感度82.4%、Youden指数0.74。CT动态增强扫描后肾嫌色细胞实质期、皮髓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3±0.1)%、(0.3±0.1)%,病灶强化百分比(99.4±33.2)%、(132.9±38.1)%;肾嗜酸细胞瘤实质期、皮髓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7±0.3)%、(0.7±0.3)%,病灶强化指数分别为(196.3±86.3)%、(232.7±124.3)%。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有利于鉴别诊断肾嗜酸细胞瘤和肾嫌色细胞

  • 标签: 嗜酸细胞瘤 肾嫌色细胞癌 CT增强动态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阴道骶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6年9月因盆腔器官脱垂行经阴道骶韧带悬吊术60例,分别于术后1,3,6,12月各随访1次。然后每年随访1次,盆腔器官定量评价系统(POP-Q)评分≤I度为治愈。结果60例手术患者中59例(98.3%)治愈,其中6例患者术后有会阴部疼痛及臀部不适;术后1例复发,复发率为1.66%。术后60例患者性生活满意结论经阴道骶韧带悬吊术为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安全且效果好,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经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晚期卵巢、输卵管和腹膜患者行腹腔镜初次或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FIGOIIC期以上)、输卵管和原发性腹膜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名患者接受腹腔镜评估手术。17例接受全腹腔镜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88.2%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11例腹腔镜评估后转开腹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72.7%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4例仅进行活检和(或)姑息手术。腹腔镜组平均随访时间19.7月,9例无瘤生存,6例带瘤生存,2例因肿瘤死亡。开腹组平均随访时间25.8月,3例无瘤生存,5例带瘤生存,3例因肿瘤死亡。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08和P=0.03),但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中位复发时间,腹腔镜组为31.7月,开腹组为21.5个月(P=0.3)。结论对于经过精心挑选的晚期卵巢、输卵管和原发性腹膜癌病例,采用腹腔镜进行诊断、分期和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卵巢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选取我院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肝内胆管细胞30例,共50个病灶。观察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结果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30例患者中,18例为结节型,12例为块状型。经病理检验,30例患者镜检结果,14例患者可见典型的腺癌样结构,4例患者中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结论肝内胆管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肝内胆管细胞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核磁共振影像学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宫颈的效果。方法:选取宫颈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HPV筛查,观察组进行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对比筛查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筛查准确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HPV 液基薄层细胞学 宫颈癌 筛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