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老年痴呆病治疗的老年患者患例共120例,将其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并应用电脑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单一的西医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分析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并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33.3%)、治疗显效14例(23.3%)、治疗有效10例(16.7%)、治疗无效16例(26.7%);实验组患者痊愈24例(40%)、治疗显效18例(30%)、治疗有效16例(26.7%)、治疗无效2例(3.3%)。实验组对老年痴呆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病的临床效果较好,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和胆碱能缺失有关,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智力恢复快,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于改善患者的痴呆症状、恢复其基本的意识功能、语言功能和行为功能等均有显著作用,临床应用效用显著,具有进一步的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老年痴呆 发病机制 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早期NPPV对重症胰腺炎致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机体免疫反应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方法联合超早期NPPV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IL-6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α(9.2±1.6)nmol/l、IL-6(12.1±1.1)ng/L、急性肺损伤发生率(19.5%)、使用有创通气率(7.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5±3.7)nmol/l、(19.8±2.3)ng/L、(51.2%)、(29.3%),研究组患者ICU入住时间(13.9±6.7)d显著短于对照组(19.8±8.2)d,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超早期NPPV治疗,不仅能有效防止或降低其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还能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水平,从而有助于缩短患者整体预后周期。

  • 标签: 超早期NPPV 重症胰腺炎 急性肺损伤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儿童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进行常规乙肝疫苗接种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首次接种后免疫不应答的发生情况,随后30d内对照组患儿不予任何干预,而观察组患儿则停用免疫抑制剂。30d后再次对两组患儿进行常规乙肝疫苗接种,比较两组患儿的免疫应答情况。结果首次接种常规乙肝疫苗后,两组患儿免疫应答率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免疫应答率显著高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其自身免疫水平较低,在停用免疫抑制剂后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免疫应答率,对儿童疫苗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性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儿童 疫苗诱导 免疫保护性 影响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蜂蜜 +抑酸剂对 Hp细胞膜及对其鞭毛在胃粘膜定殖机制的影响 方法:利用 空白对照法,冷冻法,烛缸法 ,细胞计数法,革兰染色法将 8 株口腔培养出纯 Hp 与 8 株胃粘膜培养出纯 Hp 分为八组同时在 50%甘油血清肉汤中 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口腔标本 8株实验株中第三组( 比例为 1:1的蜂蜜与抑酸剂混合溶液) 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测到的 Hp株最少且活性最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胃镜活检标本中 8株实验株中 C 组( 比例为 1:1的蜂蜜与抑酸剂混合溶液) 在革兰染色显微镜下检测到的 Hp株最少且 Hp的鞭毛在胃粘膜细胞定植呈不稳定状态,加入干扰项组与未加入干扰项组 水平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被蜂蜜与抑酸剂混合溶液处理过的 Hp粘附胃粘膜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空白对照,从而可以论证出蜂蜜 +抑酸剂可以使 Hp在胃粘膜粘附能力降低。

  • 标签: Hp 口腔内 胃粘膜 空白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体内的发病原因的分子水平及作用疾病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无糖尿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获取患者中央部的晶状体前囊膜并提取其上皮细胞中的TGF-β及mRNA,并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表达的影响。结果(1)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均有表达,且背景清晰,点状范围较大。就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1表达来讲,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表达高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但TGF-β2、TGF-β3的表达均低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浓度的AGEs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共培养7d后,TGF-β红色荧光均有所增强。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表达水平呈上调,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知,AEGs是诱导其上调的主要原因,为全面阐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

  • 标签: 白内障晶状体 上皮细胞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转化生长因子&beta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根除HP治疗可改善FD的临床症状,一次治疗可获得长期效果,但对根除HP是否适合所有HP阳性的FD患者存在争议,此文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不同亚型的关系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认识作一综述。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泮托拉唑治疗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均接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胰岛素等治疗,对照组同时接受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则同时接受泮托拉唑治疗,对比2组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以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00%)、幽门螺杆菌转阴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00%)、幽门螺杆菌转阴率(84.00%);实验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泮托拉唑治疗,可较好促进其不良症状的改善,降低不良反应的几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胃溃疡 糖尿病 泮托拉唑
  • 简介:【目的】揭示6-苄基-1-[(苄氧基)甲基)]-5-异丙基尿嘧啶(6-benzyl-1-[(benzyloxy)methyl]-5-isopropyluracil,TNK-651)和埃替格韦(elvitegravir,GS-9137)融合型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1,HIV-1)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的非核苷类抑制剂(non-nucleosideRTinhibitors,NNRTIs)作用位点和整合酶(integrase,IN)活性位点的双靶点抑制剂RT(NNRTI)/IN与RT和IN的结合模式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对选取的7个RT、11个IN复合物晶体结构中的底物分子进行相似性分析;综合运用自身对接和交叉对接方法分别从中优选出RT和IN的最佳受体结构模型;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分别建立RT、IN与抑制剂的结合模型,据此阐明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结果】对接结果显示,TNK-651和GS-9137融合型HIV-1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结合于RT的NNRTIs结合位点,与其形成氢键作用、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结合于IN的IN-DNA界面活性位点,与其形成氢键作用、π-π堆积作用、疏水相互作用、金属离子螯合作用。【结论】TNK-651和GS-9137融合型HIV-1RT(NNRTI)/IN双靶点抑制剂通过与RT的Lys101和Tyr188形成关键的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与IN的Asp128、Asp185、Glu221及Mg2+和高度疏水性亚结合口袋形成关键的金属离子螯合作用和强疏水相互作用,发挥抗RT和IN双重活性。

  • 标签: TNK-651和GS-9137融合型 双靶点抑制剂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急性白血病且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的治疗当中,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全年内收治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都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减少情况,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等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分析组,常规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分析组患者则接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的整体疗效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少于常规组患者,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针对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而言,患者接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 化疗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