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22岁,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1h,于2002年5月6日急诊入院。自述腹痛、头昏。查体:脉搏120次/min,血压86/50mmHg,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贫血外貌,心肺无异常,腹部轻度膨隆,有轻度压痛,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B超提示:左破裂。立即给予快速补液,输全血600ml,而脉搏增快,血压有下降趋势,血压76/45mmHg,入院3h后,紧急剖腹探查手术,取右上经腹直肌切口入腹腔发现,腹腔、盆腔大量积血,前间隙大量凝血块,

  • 标签: 下腔静脉破裂 肝破裂 抢救成功 腹部闭合性损伤 肝后 剖腹探查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治疗血管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实施的18例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血管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应用腹腔镜完成手术。血管瘤平均直径为7.6(5.5-14)cm,手术时间为(121±44)min。13例患者术中选择性半阻断,术中平均出血量283(60-9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6-12)d。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1例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半血流阻断技术,选择正确的实质离断平面,合理应用离断实质器械,腹腔镜血管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术 肝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患者采用降脂理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6例脂肪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降脂理汤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口腻口苦、口干、倦怠乏力以及胸肋胀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脂肪肝 降脂理肝汤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内胆管结石实施手术联合段叶切除治疗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以2021.01~2022.10为期限,受试对象为60例内胆管结石病例,研究方式为随机分组,病例为30例/组,以甲乙作为组名。甲组以药物治疗为主,乙组以手术联合段叶切除治疗为主。比对疗效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比对疗效水平,显示为乙组病例总体为96.67%高于甲组病例73.33%(P<0.05)。比对复发情况,显示为乙组病例占比为3.33%低于甲组病例23.33%%(P<0.05)。结论:临床内胆管结石实施手术联合段叶切除治疗后,可对患者病情和症状予以显著改善,且可降低复发风险,保障长期预后,可积极推广和广泛借鉴。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段叶切除 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提取健康献血者、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常规诱导出DC细胞与CIK细胞后,按照1∶5比例共培养14d获得DC-CIK细胞.取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切除的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建立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模型.将56只裸鼠原位移植人小肠恶性黑色素瘤72h后,分成7组,每组8只:(1)对照组;(2)丝裂霉素组;(3)健康人CIK细胞组;(4)健康人DC-CIK细胞组;(5)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自体CIK细胞组;(6)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自体DC-CIK细胞组;(7)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自体DC-CIK细胞+丝裂霉素组.对照组裸鼠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裸鼠尾静脉注射相应的效应细胞,每只0.3ml,细胞数为6×107个,丝裂霉素注射剂量为400μg,每天1次,连续28d.停药后72h处死动物,切取肿瘤称质量,并检查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成功建立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模型(HSIM-0603).对照组、丝裂霉素组、健康人CIK细胞组和DC-CIK细胞组、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自体CIK细胞组和DC-CIK细胞组及DC-CIK细胞+丝裂霉素组的肿瘤质量分别为(1.18±0.17)、(0.71±0.06)、(0.68±0.15)、(0.43±0.08)、(0.67±0.07)、(0.37±0.08)、(0.20±0.05)g;抑瘤率分别为0、39.82%、42.37%、63.56%、43.22%、68.64%、83.05%;转移分别为8、8、5、4、4、3、2只,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300,x2=200.538,94.325,P<0.05).结论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模型可用于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治疗的研究,DC-CIK细胞治疗能抑制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

  • 标签: 小肠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肝转移 动物模型 树突状细胞 杀伤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大肠癌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iNO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例结肠腺瘤、55例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的iNOS和VEGF的表达,用CD34单抗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来计数和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iNOS在结肠腺瘤和I期结肠癌中无表达,在Ⅱ、Ⅲ期结肠癌中表达率分别是68.4%和90.6%;VEGF在I、Ⅱ、Ⅲ期结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是25%、57.9%和84.4%;MVD在各期中的值分别是21.7±1.4、32.4±5.7、40.1±7.6;三者在各期结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而iNOS、VEGF、MVD在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的结肠癌中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iNOS和VEGF表达阳性率越高临床复发越早,5年生存率越低。结论:iNOS和VEGF在结肠癌中能刺激血管形成,使肿瘤增殖、浸润并恶化。

  • 标签: 大肠癌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临床预后 微血管密度 CD34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泛素-蛋白体通路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就蛋白体抑制剂Z-LLL-CHO与经典的凋亡诱导足叶乙甙(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M-07e及TF-1的联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MTT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显示Z-LLL-CHO及VP16联合作用于M-07e及TF-1细胞,可增强两种药物单独的细胞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单独应用Z-LLL-CHO及VP16均可使S+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两者联合应用导致细胞凋亡峰比例的显著增高.通过对M-07e细胞裂解物做免疫印迹检测,发现在Z-LLL-CHO及VP16单独作用中均导致Bcl-2蛋白被解为22kD的片段,而联合作用时Bcl-2的解现象具有叠加效应.结论:Z-LLL-CHO与VP16联合作用较单独作用有更强的细胞杀伤及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细胞周期S+G2/M期比例的增加及Bcl-2解片段的增加是导致蛋白体抑制剂Z-LLL-CHO及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联合效应的可能机制.

  • 标签: 蛋白酶体抑制剂 足叶乙甙 细胞凋亡 白血病细胞系 M—07e TF-1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围门外科技术、顺逆结合门显露路径在中央管型内外胆管扩张症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中央管型内外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术前均详细了解既往手术史,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肝功能、剩余肝脏体积和全身状况评估后,制订手术方案拟行左半切除+扩张的胆总管切除+右前、右后管整形后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经术中再次评估后,最终手术操作步骤为分离腹腔粘连,顺行解剖门,横断外扩张胆管,劈开正中裂,敞开门板,切除左半和扩张的右管,右前、右后管整形与胆肠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并发症、肝功能和胆管囊肿残余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结果:(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例患者均采用围门外科技术,顺逆结合门显露路径完成胆管囊肿切除+左半切除+右侧扩张管切除+右前、右后管整形后与空肠吻合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435min、490min和3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mL、300mL和200mL,均未输血。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和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周发生胆汁漏和胃排空障碍,经穿刺引流、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针灸理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3周后胆汁漏愈合,继续治疗2周后胃动力恢复,拔除胃管。1例患者术后3周拔除腹腔引流管,2例术后1周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大体标本检查显示3例患者均有内外胆管扩张,其中2例合并胆管结石,1例合并左内胆管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内胆管囊状扩张�

  • 标签: 胆管扩张症 围肝门技术 中央肝管型 顺逆结合肝门显露路径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就腹腔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细胞癌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2016 年 3 月至 2017 年 4 月,选择 35 例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 35 例行开腹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 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优,且 P<0.05 ;观察组 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比对照组优, 且 P<0.05 。 结论 对患者采取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细胞癌,不仅能改善手术情况,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术 开腹 肝内胆管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失眠病因虽多,病机总以阴虚阳盛,阴阳不交为主。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加,情绪波动也较大。以失眠为主症的患者,多表现有情绪变化或精神刺激,而此类表现多与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临证施治首当从论治,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兼顾调理其他脏腑,才能收到更为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失眠,从肝论治,
  • 简介:诱导移植肾免疫耐受可能成为取代免疫抑制剂防治排斥反应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诱导方案已在动物试验获得成功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肾移植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诱导方案及其目前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耐受 临床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诱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n=40)使用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手术时间和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具有起效迅速、苏醒快的优势,且麻醉过程中对患儿血压、心率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是小儿手术理想麻醉诱导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七氟醚 麻醉诱导 外科手术
  • 简介:患者,女性,76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个月余,右足第4、5足趾青紫7天"于2014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查体示右小腿及右足皮温低于对侧,右足第4、5足趾青紫,右侧股动脉搏动弱,右侧胫后及足背动脉未及搏动。动脉彩超示右侧股、腘动脉斑块;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右侧为0.39,左侧0.85。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5000IU,每12小时一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

  • 标签: 下肢间歇性跛行 右侧股动脉 踝肱指数 腘动脉 阿司匹林肠溶片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背景:体外实验表明,淫羊藿苷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炎,其抗炎作用在磨损颗粒存在的条件下是否依然有效?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淫羊藿苷对磨损颗粒诱导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①体内实验:将8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钛组和钛+淫羊藿苷组采用钛诱导小鼠颅骨无菌炎症模型,对照组、淫羊藿苷组也进行相同手术过程,但不植入钛,淫羊藿苷组、钛+淫羊藿苷组建模当天灌胃给予淫羊藿苷200mg/(kg·d),对照组、钛组灌胃给予等量的安慰,2周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或mRNA的表达量。②体外实验: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分别与核因子кB受体配体、核因子кB受体配体+淫羊藿苷、核因子кB受体配体+钛颗粒及核因子кB受体配体+钛颗粒+淫羊藿苷共培养72h,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RT-PCR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基因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体内实验:在钛颗粒存在的条件下,口服淫羊藿苷可明显减少颗粒诱导的炎症细胞浸润,使炎性增厚的骨膜变薄,抑制颅骨标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②体外实验:经钛颗粒刺激后,细胞培养基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质量浓度显著增加,细胞中相应mRNA表达量上调,而经淫羊藿苷干预后这两种炎性因子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在体内外均可显著抑制钛颗粒诱导的炎症反应。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淫羊藿苷 钛颗粒 炎症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测定男性与女性患者七氟烷吸入诱导下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浓度(MAC-EI50)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方法择期全麻患者,男性组(M组)31例,女性组(F组)35例,呼吸回路进行七氟烷预充后行肺活量法面罩吸入,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进行序贯法吸入,首例患者设定浓度为4%,待气体浓度吸入(Fi)与呼出(Ft)均接近或达到设定的目标浓度(Fi/Ft=1)时,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维库溴胺0.15mg/kg,2min后进行气管插管,采用插管反应作为判断指标,出现7个交叉点(有效浓度-无效浓度)达到试验终点。结果M组七氟烷的MAC-EI50为3.021(1.8MAC),其95%的可信区间CI为(2.208,3.520)。F组七氟烷的MAC-EI50为2.744(1.6MAC),其95%的可信区间CI为(2.358,3.093)。两组间进行u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也是影响气管插管时气体麻醉的MAC值的一个因素,男性的MAC-EI50明显高于女性。

  • 标签: 麻醉药 吸入 性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