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类基因组结构变异较大细菌。除具有一般共同特征、看家基因、插入序列、致病岛质粒外,还具有特殊毒力基因。H.pylori基因组结构不断阐明。为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感染预防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发现H.pylori致病因子,如jhp0917-0918、jhp0947jhp0949基因均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提示其可能成为H.pylori新流行病学标志。

  • 标签: 胃十二指肠疾病 幽门螺杆菌 P基因 H.PYLORI 基因组结构 流行病学
  • 简介:背景:近年研究显示,荜茇酰胺(PL)在诸多恶性肿瘤中可通过升高活性氧(ROS)水平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然而其胃癌细胞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PL胃癌细胞株MKN45增殖、凋亡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PL以及caspase抑制剂、抗氧化剂单独或联合处理MKN45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内ROS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XIAP、cleaved-caspase3、7、9、cleaved-PARP、p53及其下游靶基因p21、GADD45α、PUMA表达。结果:PL可剂量时间依赖性地抑制MKN45细胞增殖,经PL处理MKN45细胞G1期细胞比率、细胞凋亡率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抗凋亡蛋白XIAP表达下调,caspase依赖性凋亡途径、p53及其下游靶基因激活。抗氧化剂NAC或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预处理可逆转PL促ROS生成以及增殖抑制促凋亡作用。结论:PL能抑制MKN45细胞增殖,使细胞发生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为升高肿瘤细胞内ROS水平,进而激活p53caspase依赖性凋亡途径。

  • 标签: 荜茇酰胺 活性氧 肿瘤抑制蛋白p53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细胞凋亡 胃肿瘤
  • 简介:直接胰胆管造影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phy,PTC),在临床已应用多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gphy,MRCP)是近年来开展胆胰疾病诊断新技术.我们自19976~200012开展MRCPERCP(或PTC)胆胰疾病诊断价值自身对比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前瞻性研究 胆胰疾病 MRCP 胆囊结石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异位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至20146在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病理证实21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球胃黏膜异位前壁小弯较多见,内镜下大致可见四种表现,弥漫小结节样增生1例,散在颗粒样增生2例,局部隆起型1例,息肉样增生1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最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主要手段。

  • 标签: 十二指肠球部 胃黏膜异位
  • 简介:血清胃蛋白酶原(PG)是评价胃黏膜功能有效指标,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亦成为研究热点。血清PG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廉价检查手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血清PG检测在胃癌预警胃黏膜功能评价中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蛋白酶原类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抑酸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病人临床表现特点及适当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5~2000收治年龄70岁以上238例胃癌病人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老年胃癌发病较隐匿,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消瘦、食欲下降、贫血等。多数病人合并有重要器官慢性病变。手术证实大多数为中晚期胃癌,手术切除166例,切除率为69.7%,其中根治性切除107例,64.5%;姑息性切除59例,35.5%。切除者手术后5生存率为32.6%,根治性切除达53.7%。姑息性切除平均生存期10.8个。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结论老年胃癌由于发病隐匿多为晚期,应提高早期诊断率。要做充分术前准备及积极术后处理,大多能耐受手术。

  • 标签: 老年 胃癌 外科治疗
  • 简介: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十二指肠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致病菌,但H·pylori诱导疾病发生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H·pylori尿素酶、移行能力、粘附因子、应激反应蛋白以及其它早已了解致病因素研究仍在继续深,空泡毒素(VacA)及其异质性与疾病相关性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其诱导上皮细胞空泡形成机制了解也有所进展。脂多糖在胃炎及H·pylori相关性自身免疫中潜在角色也已被认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AG致病岛 致病机制 诱导 相关性 空泡毒素
  • 简介:目的观察α-干扰素CD3AK细胞阻断慢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CC)有效性.方法61例CHB分为A、B两组,A组31例用IFn-α3Mu深部皮下注射,第一每日1,第2~6隔日1;CD3AK每周1静滴,12为一疗程;B组30例用辅助对症治疗.治疗后6检测血清ALT,HBeAg,抗-HBe,HBVDNA,AFP,蛋白电泳,B型超声,CT扫描,连续观察10.结果A组ALT复常,HB以g阴转,抗-HBe阳转,HBVDNA阴转,分别为80.6%,48.3%,45.2%51.6%;B组分别为67%,10%,6.7%6.7%;A组肝硬化,HCC发病率分别为3.2%0%,B组为33%16.7%.结论HBV是LC、HCC主要病因,抗病毒免疫治疗不仅是治疗CHB有效方法,而且是阻断CHB演变为LC、HCC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Α-干扰素 CD3AK阻断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 简介:十二指肠胃返流病如果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损害,称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是胃镜直视下常见一种疾病,目前X线该病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在胃肠透视中发现有价值X线征象,经与胃镜检查及胆汁酸浓度测定对照分析,制定十二指肠胃返流病X线诊断与分型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十二指肠胃返流病 X线诊断 分型 胃粘膜充血 水肿 糜烂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异常有关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极为重要作用。IBS多发生在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调节障碍、具有遗传特征易患群体.有明显家庭聚集现象。当前公认罗马Ⅲ诊断标准是以临床症状学为依据,部分符合诊断标准IBS患者.其肠黏膜可能存在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激活轻微黏膜炎症,这种炎症在IBS中潜在作用已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尚无一种药物IBS治疗完全有效,IBS治疗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未来需IBS病理学、免疫学肠内微生态学有更全面的认识.以进一步思考IBS诊断方式标准。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遗传 免疫 肠黏膜 炎症
  • 简介:背景:早期诊断肝硬化并予早期干预可阻止病情进展,避免或延缓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筛选血清学无创标记物是肝硬化临床诊断评估研究重要内容。目的:评价血清miR-192miR-29a在肝硬化无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real-timePCR筛选验证发现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明显miRNAs——miR-192miR-29a,以real-timePCR检测两者在120例肝硬化患者7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表达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数学模型,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iR-19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iR-29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者联合检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风险评分诊断肝硬化价值明显优于单一指标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UC):0.9680.8870.933],且优于临床常用肝硬化血清学无创诊断指标APRI、FIB-4ARR(AUC:0.796、0.7930.571)。血清miR-192、miR-29a表达水平以及两者联合检测风险评分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miR-192、miR-29a以及两者联合检测风险评分可作为肝硬化无创诊断评估新血清分子标记物。

  • 标签: 血清 生物学标记 肝硬化 无创诊断 miR-192 miR-29a
  • 简介:急性胰腺炎病因早期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问题.目的:探讨近十来急性胰腺炎病因、诊断治疗变迁及其预后住院费用影响,总结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将725例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9934~199812就诊患者为第一组,19991~20028就诊患者为第二组;分析两组患者病因、诊断指标、治疗方案、并发症、预后、住院费用方面的变化.结果:比较两组病因,两组患胆囊炎胆结石者分别占72.3%75.8%,高脂血症者分别占25.3%25.8%,酗酒者分别占10.6%9.7%.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3倍总检出率为66.9%,CT诊断总阳性率为92.0%.第一组46.9%患者应用生长抑素,31.1%重症患者发生胰腺假性囊肿,2.2%发生胰腺脓肿,死亡率为15.6%.第二组72.3%患者应用生长抑素,13.2%重症患者发生胰腺假性囊肿,2.2%发生胰腺脓肿,死亡率为6.5%.第二住院费用与第一组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胆道疾病仍为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血清淀粉酶CT是急性胰腺炎较常用可靠检查手段.通过早期足量应用胰酶抑制剂(尤其是生长抑素)、肠道去污改善胰腺微循环,可改善急性胰腺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费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病因 治疗 诊断 生长抑素 微循环
  • 简介:1病例介绍病人女,48岁。因右上腹痛、畏寒、发热伴呕吐2d入院。入院查体:T38.9℃,P90/min,R20/min,BP100/70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剑突下轻压痛,墨菲氏征(+)。辅助检查:WBC12×10^9/L,尿胆红素(+)。B超提示:胆道蛔虫,胆囊炎,胆囊积液。入院诊断,胆道蛔虫症合并感染,拟胃镜下取虫。常规咽部麻醉后,顺利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

  • 标签: 胆道蛔虫症 经十二指肠乳头 胃镜 十二指肠降部 入院查体 右上腹痛
  • 简介:消化性溃疡病传统上一直认为仅发生于成人,儿童极为少见,但近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其症状多不典型,常易误诊或漏诊。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认识,现将近年来我们所遇到127例儿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报告如下。

  • 标签: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儿童 X线诊断 不典型 消化性溃疡病 漏诊
  • 简介:目的研究Hp长期感染胃粘膜病变转归影响.方法随防了62例10前Hp感染患者,并分析对比10前后Hp感染情况、胃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①63例患者16例(25.4%)Hp转阴,47例(74.6%)Hp持续阳性.②Hp持续阴性者10前后消化性溃疡(PU)发生率分别为29.78%53.19%(P<0.05),Hp转阴者10前后消化性溃疡(PU)发生率分别为68.8%12.5%(P<0.05)③Hp持续阳性者10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77±0.432.13±0.34(P<0.01),肠上皮化生(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13±0.351.63±0.52(P<0.05);Hp转阴者10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81±0.401.31±0.48(P<0.01),肠上皮化生(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0.551.4±0.59(P<0.05);Hp持续阳性者10前后胃粘膜糜烂发生分别为17.02%38.29%(P<0.05),IM发生分别为17.02%44.68%(P<0.01);Hp转阴者10前后IM发生均为31.25%,胃粘膜糜烂10后完全消失.结论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粘膜炎症程度,而且能阻止肠化发生发展.

  • 标签: 胃粘膜 转阴 严重程度 阳性 Hp感染 肠上皮化生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分别合成Gla、G2b两种亚型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DNA阴性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 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 肝组织 TTV
  • 简介:腹部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由于腹腔脏器多,常造成临床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影像学诊断虽发现腹腔占位性病变提供方便,但一些病变因无典型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表现,因此病变定性诊断有时只能是十分模糊提示.组织病理学检查因能观察病变细胞学形态,可以对病变性质、来源提供十分有价值帮助,是疾病确诊最为权威方法.

  • 标签: 占位性病变 腹部 经皮穿刺活检 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