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鲁若迪基是从小凉山走出来的。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诗人、一名政府官员。对他而言,在人生角色的转换与文学道路的转移过程中,他走过了一段“离去、归来与超越”的轨迹。这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当中,即在离去、归来之后,更侧重于一种超越性的取向。

  • 标签: 文学寻根 迪基 鲁若 诗人 普米族 写作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叶的两位学人,刘师培与鲁迅的文学观具有许多共同的时代特征。在这个中国文的现代转型期,刘师培与鲁迅都以传统的文言形式探讨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并拓展了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功能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刘师培的文学观体现出传统文学研究的学理性,而鲁迅的文学观则映射出中国文转型期的现代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承前与启后的内在关联。鲁迅在这些同时代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文论进行扬弃,对文学起源、文学功能等方面进行理论加强和修复,直至发展为典范和标杆,成为一面启迪后世的旗帜。

  • 标签: 刘师培 鲁迅 文说 诗力说
  • 简介:在20世纪西方汉学史和中国文外译史上,阿瑟·魏理(ArthurWaley,1889-1966)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尽管他热爱中国历史与文化,著译等身,在英语世界中名闻遐迩,但终其一生却从未到过中国。他所了解的中国,主要是通过书面阅读,是存在于书本中的、历史上的中国,是充满想象和建构的古典中国。由于魏理的职业和声名,他与到访或居留英国的中国文化人有诸多交往。这些中国文化人都是当世精英,一时翘楚,对魏理来说,他们代表着活的中国,同时也是现实中国的符号。与他们的交往,使魏理与现实中国总算有了某种直接接触,对于增加魏理对中国文化的亲切体认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翻译中国诗歌小说,都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阿瑟·魏理 中国 文化人 交往 意义
  • 简介:民粹派将俄国传统的村社经济称为'人民经济',鼓吹'人民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通向社会主义的理想经济。他们不仅以工人与土地是否完全分离为依据,将19世纪末的俄国手工业纳入'人民工业'范畴,还将'人民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纯属人为培植结果。列宁则认为,被称为'人民工业'的手工业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只不过是尚处在'不发达的萌芽状态'而已;进而提出,资本的本质与其发展程度无关,不能以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大机器工业为标准衡量俄国资本主义。这对于我们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人民经济 俄国资本主义 列宁 民粹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简介: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一些重要论争涉及"平等的主体",即"谁与谁之间的平等"。针对"谁与谁之间的平等"这一问题,通常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两种回答。前者包括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平等以及全球正义,后者包括性别正义、国际正义、代际正义与种际正义等内容。约翰·罗尔斯的平等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有关平等的主体这一问题的思考,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主体之争无疑是以罗尔斯的平等观为轴心来展开的。

  • 标签: 平等 全球正义 性别正义 代际正义
  • 简介:民法法典化是一面旗帜,有利于激发壮志、整合资源,应立即提、天天提。并应在下定编纂民法典的决心之后充分认识到:法典编纂只是民法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就算当即推出法典,民法发展仍任重道远;而"箭搭弦上"的前法典阶段,也是民法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认清民法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支持法律发现;以知识、理念、方法的创新,促进民族国家的统一、综合国力的继续提升;并力争上游,追随新丝路精神,沿"一带一路",以当代共同法的姿态扮演制度先锋。为此应以民法发展为持久战,推迟法律实证主义潮流的到来,继续保持开放心态和革新精神,极力提升民法的渗透力、整合力、说明力及纯度,营构民法"三重"体系,提振学说、判例的整体素养及其对现行法运行的影响力,导引法学实证主义的"民法河流"。直至法典随活法之河流,如浪花般自然地泛起。

  • 标签: 民法典 法学实证主义 良法标准 民法“三重”体系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它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之上的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重新阅读和深入研究《形态》中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理论意义 当代启示
  • 简介: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强调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两份新时期的重要文献均专门提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并把推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为当前的重要目标。

  • 标签: 国家治理 能力建设 能力提升 当代中国 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
  • 简介:中国法制史有着一定的文学和艺术因素,历史文献与文艺文献联系密切。中国法制史教学通过讨论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分析法律及其价值问题。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将这种"无用之学"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低年级学生,关系到学生的法学学习兴趣,也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用文学的表述阐释法律,用艺术的表达讲述法律,能够拉近法制与生活的距离,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也应当在文学表述和艺术表达时,注重素材的关联性、必要性,适当、合理地通过辅助手段剖析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及其价值问题。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文学 艺术
  • 简介:译入语读者相对于源语读者出现的认知空缺构成了文学翻译中叙事理解与重构的最大障碍。译者要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框架作出有效预判,以便选择适当方式对认知空缺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读者对叙事的连贯解读,并体现翻译的认知建构价值。对翻译再叙事进行连贯性与忠实性评估,可保障译文中认知空缺的建构性补偿获得认知叙事上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将认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试图探究读者对文本进行叙事解读时的认知机制,从而为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补偿提供合理的解释力。

  • 标签: 文学翻译 认知空缺 建构性补偿 再叙事评估
  • 简介:面对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模式和强势国家的文化输出,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支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态度至关重要,提出一些建议如下: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律保障;立足于高等教育,兼收并蓄发展自己。

  • 标签: 中西方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认知 大学生
  • 简介:大众媒介将城市青年创业作为致富景观呈现给大众,创造了大众的意见环境和经验,客观上粉饰了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创业处境,凸显了大众媒介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解码城市青年创业场域中的政治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实用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消费主义等各色社会意识形态,有助于塑造我国城市青年群体关于自己和他者,以及对世界的新观念,有效扩大和提升青年群体公共空间的质量,重铸正能量舆论场。

  • 标签: 城市青年创业 媒介幻象 社会意识
  • 简介: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始终以其忧国亲民的形象留在群众记忆之中,其高尚的伦理情操始终为百姓所称道。毛泽东学生时代伦理思想的形成源于其所处时代的造就和中西方经典伦理学的熏染.其独特的伦理文化涵养既得益于带有唯心论特色的经验认识论基础,也得益于其渊博的传统文化之浸润。为培育当代青年久已弱化的伦理信仰,以毛泽东伦理为“范”就是应时之需,即从忠贞爱国勇于担当入手培育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从心系天下忧虑民生入手培育青年合理的价值观,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培育青年知行合一的知行观,从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入手培育青年宏伟的世界观。

  • 标签: 毛泽东 学生时代 伦理信仰 探秘 培育
  • 简介:当代青年生命安全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危险因素的警觉性不高;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生命情感的冷漠;生命价值的迷失。当代青年生命安全意识的缺失源自:成长经历导致生命安全意识"迟钝化";心理特点导致生命安全意识"模糊化";功利取向导致生命安全教育"边缘化"。据此,当代青年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施,应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用"爱"唤醒,用"理"洗礼,用"情"滋养。

  • 标签: 当代青年 生命安全意识 缺失
  • 简介:当代中国往往以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法治为法治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则传统中国就不可能有法治。然而法治是个颇具地方性的知识系统,在传统中国存在着多种法治类型,这是一种法治类型学的立场。法家作为一种法治类型具有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此种法治类型具有功利主义和权力主义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并非完全不关心道德,即便其重刑主义本身也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贺麟对法家法治类型的批评具有普遍性,然而法家还是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传统中国法治构成了强大的形塑力。即便是今天依然能够在法治运行中感受到法家因素的影响,诸如现代法治运行中的功利化趋向、权力化和行政化特质,以及法条主义的流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法家的传统相关。

  • 标签: 法家 法治类型 法家元素
  • 简介:本文从现代民艺史、民艺的文化资源共享、民艺的高校教育改革三个维度,回顾借鉴现代民艺的典例经验启示,放眼于大数据时代,分别论述了民艺的综合能力训练、民艺的慕课和民艺的文化产业应用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探索当代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新路径。

  • 标签: “风俗调查” 大数据 民艺教育 改革路径
  • 简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开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其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逐渐走向丰富和深入。

  • 标签: 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代特征、国际格局、极端主义的兴起、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以及战争刹车器失灵等方面深刻认识二战爆发的根源,并以史为鉴,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铭记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源 当代启示
  • 简介:精神家园建构的关键在于寻求现实合理的路向。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建构路向的选择差异。科学取向、功利取向、道德取向、审美取向、宗教取向,以及整合诸种取向的综合性价值取向,开启了精神家园建构的不同路向。

  • 标签: 精神家园 建构 价值取向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身份如何在媒体充斥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中发挥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培养抵抗商品化逻辑的身份。文章首先探讨了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以及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反俄狄浦斯》这两部作品对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之间关系的分析,并指出了两部作品之间的矛盾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拉康及后拉康的精神分析及视觉文化理论进行分析,作者进一步指出,晚期资本主义视觉文化的形成和瓦解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个体获得和解除身份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最后,文章对三种激进的精神分裂症式的政治行动者进行了评论,并在一般意义上探讨了精神分裂症式的政治行动对于抵抗晚期资本主义逻辑的可能性。

  • 标签: 资本主义 精神分裂 自我认同 晚期资本主义 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