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应用PED治疗的5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未破裂者50例,破裂者8例。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8例(13.8%)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术后分别于4~9(5.8±1.1)个月、10~18(12.8±2.1)个月及24~52(33.9±8.3)个月行短、中及长期随访。3个时期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7.7%(50/57)、98.2%(55/56)及100.0%(47/47),临床预后良好(mRS 0~2分)率分别为96.6%(56/58)、98.2%(55/56)及97.9%(46/47)。58例患者中,术后13例(22.4%)发生并发症,2例(3.4%)死亡。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3.4%),脑积水1例(1.7%),无症状性分支血管闭塞4例(6.9%),视力下降2例( 1例永久性失明),穿刺点血肿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短、中及长期随访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比例分别为5/7、6/6及5/5;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梗阻性脑积水1例、视力下降1例,4例中死亡2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中、长期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需慎重选择行PED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随访研究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10例,其中采用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62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与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血流导向装置,技术成功率100%。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组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愈合率(16.7%)高于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84% vs. 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例患者随访时间(6.72±3.80)个月,随访时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0分;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患者mRS评分1分、2分各一例,mRS评分0分60例;2组患者mRS评分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最终完全愈合率(83.3%)高于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组(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愈合率和安全性。选择性采用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栓塞能够更有效促进动脉瘤的早期愈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弹簧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可冲洗造口袋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预防失禁性皮炎(I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该院EICU收治的大小便失禁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改良可冲洗造口袋联合负压吸引装置;比较两组患者皮炎程度、IAD发生率、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肛周皮炎等级0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A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日均护理次数、护理时间及护理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造口袋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可有效减轻患者皮炎程度、降低IAD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护理次数、护理时间和护理费用。

  • 标签: IAD 造口袋 负压吸引装置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治疗的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5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5例患者治疗均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O′Kelly-Marotta(OKM)分级D级]3个,瘤颈残留(OKM分级C1级)1个,瘤体部分残留(OKM分级B1级)1个;5个动脉瘤破裂口均完全不显影。术后均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随访4~6个月。5例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影像学随访5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腔内装置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并成功分离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宫腔内放置的装置不同分成3组,A组放置金属元宫环(IUD)(30例);B组放置宫腔支撑球囊(30例);C组放置金属元宫环+防粘连膜(38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宫腔恢复情况、术后宫腔粘连评分改善率、临床疗效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对于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成功分离宫腔粘连后3组患者治疗前后宫腔粘连评分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9.50±8.00,B组:11.00±7.00,C组:14.50±9.00;A、C组比较,P<0.001;B、C组比较,P<0.001)。3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2.34±1.43) mm,B组:(2.53±1.72) mm,C组:(3.82±3.00) mm;A、C组比较,P=0.003;B、C组比较,P=0.005]。3组治疗后月经量比较,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C组比较,χ2=8.420,P=0.015;B、C组比较,χ2=8.678,P=0.013)。术后1、3个月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根据2015年中国宫腔粘连分级评分标准再次进行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效果最佳。结论TCRA宫腔内放置金属元宫环联合防粘连膜在预防中重度TCRA后再粘连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宫腔粘连 子宫球囊支架 金属元宫环 防粘连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 ] 目的:比较自行设计改造的半自动配置酶洗液系统与纯手工酶配置洗液在内镜洗消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加大半自动配置酶洗液系统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漳州正兴医院内镜中心实施酶洗液系统改造时间点为节点,以实施改造前的 2018年 5月为对照组,采用纯手工酶洗液装置洗消内镜;实施改造后,以 2018年 6月份为观察组,采用半自动配置酶洗液系统洗消内镜;比较两组的平均配液时间、内镜检查量、成本及员工满意度。结果:平均配液时间、成本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内镜检查量、员工满意度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半自动配置洗液系统实施后,提高了洗消效率,节约了设备成本,提高了员工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酶洗液 改造的 半自动化 纯手工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第2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31例患者共应用144枚PED Flex治疗159个动脉瘤,手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0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置入,52个动脉瘤结合弹簧圈填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1%(4/131),其中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31),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8%(1/131),无死亡病例,出院mRS 0分101例,1分25例,2分4例,4分1例,致残率为0.8%(1/131)。61例患者共80个动脉瘤获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6.0(3~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57个,完全闭塞率为71.3%(57/80);支架内狭窄4(6.6%,4/61)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8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9.0(2~21)个月,mRS 0分78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结论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术后6个月随访完全闭塞率高,疗效良好。

  • 标签: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随访研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组合式防跌倒离床预警装置在住院跌倒高危老年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有高危跌倒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使用自制组合式防跌倒离床预警装置。对患者监测2周,记录2组患者跌倒发生率;分别于入组时和出院时采用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评价患者跌倒效能,采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无一例发生跌倒,对照组有4例患者发生跌倒(7.3%),试验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为4.151,P<0.05)。出院时试验组沐浴、上床与下床、应门或接电话、在房间走动等项目得分和跌倒效能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55 ± 0.81)分、(6.68 ± 1.39)分、(5.23 ± 1.14)分、(5.97 ± 0.86)分、(67.98 ± 4.28)分vs (3.13 ± 0.49)分、(5.27 ± 0.94)分、(4.57 ± 1.10)分、(4.57 ± 0.55)分、(63.17 ± 3.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90~11.049,均P<0.05)。试验组患者对服务与技术、环境与指导、总体评价等护理满意度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1.60 ± 13.75)分、(46.76 ± 14.18)分、(5.97 ± 0.72)分vs (45.67 ± 9.17)分、(41.65 ± 10.82)分、(5.29 ± 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24~4.424,均P<0.05)。91.7%(11/12)的护士对自制组合式防跌倒离床预警装置使用效果满意。结论组合式防跌倒离床预警装置能预防住院跌倒高危老年患者跌倒发生,提高患者跌倒效能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预防跌倒 预警 风险管理 住院护理 老年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硬式内镜新型清洗烘干一体装置(简称新型装置)在提升护士腔镜器械工作效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8月1—30日,每天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的前24套(192件)普外腔镜手术器械作为对照组,使用设备自带的硬式内镜专用清洗架(简称专用清洗架)进行清洗,压力气枪进行干燥;将2018年9月1—30日,同样数量、类别、回收时间的器械作为实验组,使用新型装置进行清洗、干燥。2组在使用专用清洗架清洗前均先采用手工清洗加超声清洗机清洗,比较2组时间效率及清洗干燥合格率。结果在每日清洗时间总耗时中,实验组为(408.10 ± 3.49) min,较对照组(701.03 ± 2.62) min效率更高,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36,P<0.01)。对照组三磷酸腺苷检测清洗合格率为95.56%、干燥效果检测中绉纸试验合格率为95.47%、镜子试验合格率为93.89%,实验组分别为97.36%、95.92%、94.61%,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装置在保证腔镜器械的清洗、干燥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满足了手术室的器械供应需求。

  • 标签: 腔镜器械 烘干一体装置 干燥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中,探讨结合血清甲状腺抗体检测结果构建筛选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4例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分成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对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术前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和甲状腺抗体水平的4种不同状态(TPOAb单阳性、TgAb单阳性、双阳性、双阴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判定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独立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预测模型。同时予以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诊断价值。结果性别(χ2=4.999,P<0.05),年龄(χ2=4.756,P<0.05),肿瘤大小(χ2=7.918,P<0.05),肿瘤单/多灶(χ2=13.494,P<0.05),是否双侧同时可见肿瘤(χ2=10.754,P<0.05),有无包膜侵犯(χ2=4.075,P<0.05),术前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差异(χ2=10.104,P<0.05)与PTMC合并HT发生CLNM呈明显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0.5 cm,肿瘤多灶性,肿瘤同时位于双侧,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状态(TgAb单阳性、双阳性、双阴性)均可作为PTMC合并HT发生CLNM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这些独立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12分制预测模型。其最佳临界值为4.25分,预测PTMC合并HT患者中CLNM灵敏度为77.5%,特异度为84.0%。结论结合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筛选出需要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的PTMC合并HT者,同时筛除不需要行CLND的患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药物应用于中央型前置胎盘状态伴患者引产中的临床效果,以及通过观察患者是否需要切除子宫来判断对引产后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1至2020.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中央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同意接受子宫动脉栓塞的患者归为栓塞组(n=30),其中包括栓塞术联合米非司酮或依沙丫啶的AA组(n=5)或是Aa组(n=6)。以及栓塞术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BB组(n=9)和栓塞术联合米非司酮及依沙丫啶再经阴道塞入米索前列醇的Bb组(n=10);不同意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患者归为非栓塞组(n=22),包括采用直接剖宫取胎的手术组(n=13),和采用羊膜腔内注射依沙丫啶引产或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之药流组(n=9)。比较不同方式患者的分娩时间、出血量、子宫切除等情况。结果:栓塞组包括发作时间、分娩时间、出血量、子宫切除率等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非栓塞组,p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中央性前置胎盘状态 药物 引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两组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管坏死的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P>0.05],切除的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的紧急救治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损伤控制性手术 可疑性坏死 肠管缝扎 肠管重建 短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Classic)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操作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应用PED Classic和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应用PED Flex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PED Classic组53例,PED Flex组118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术中透视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术中透视时间的差异,以χ²检验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ED Classic组53例共治疗73个动脉瘤,PED Flex组118例共治疗146个动脉瘤。PED Classic组手术时间为(159.0±42.0)min,PED Flex组为(121.9±4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2,P<0.001)。PED Classic组术中对比剂用量为(156.4±39.4)ml,PED Flex组为(110.1±3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9,P<0.001)。PED Classic组的术中总透视时间为(34.7±5.7)min,PED Flex组为(22.8±7.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96,P<0.001)。PED Classic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4%,5/53)高于PED Flex组(2.5%,3/1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503,P=0.114)。结论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好,且同PED Classic相比,其术中操作更为简单,但仍需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脑血管重建术 围手术期并发症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0 kg以下婴儿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时,使用滚筒泵和离心泵病死率有无差异。设计回顾性倾向性匹配队列研究。场所所有向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报告的ECMO中心。对象2011至2016年期间,ELSO注册中心记录的所有行ECMO支持且<10 kg患儿。干预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ECMO适应症,中心或外周血管插管以及ECMO前患者诊治情况预测接受离心泵的可能性,并据此倾向性匹配离心泵和滚筒泵接受者(1∶1)。测量和主要结果2011至2016年间ELSO注册中心共记录12′890名行ECMO治疗的10′kg以下患儿。所有患儿倾向性匹配成一组包含8′366样本的队列.分别倾向性匹配静脉-动脉和静脉-静脉ECMO患儿。除滚筒泵组中较早年的ECMO外(标准化平均差异=0.49),倾向性匹配队列相似。其中离心泵组的出院存活率较低(57%vs59%,OR 0.91,95%CI 0.83~0.99,P=0.04)。溶血、感染、肢体损伤、机械、代谢、神经、肺部和肾脏并发症在离心泵组中更为常见。组间出血并发症相似。溶血介导了离心泵与病死率的关系(间接效应=0.023,P<0.001)。结论该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研究纳入8 366名体重<10 kg的ECMO支持患儿,其中离心泵支持者病死率和ECMO并发症率较高。溶血被认为是离心泵和患儿死亡间关系的潜在介导因素,并且满足完全介导标准。

  • 标签: 体外膜氧合 溶血 并发症 存活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后采用血管闭合装置进行股动脉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究。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 2018 年 06 月 -2019 年 06 月收治的接受血管闭合装置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 200 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100 )和实验组( n=100 ),选用不同的止血方式干预两组患者,对比其临床效果。 结果: 经对比研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住院指标显著提升,其干预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应用血管闭合装置干预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止血,且效果绝佳,病可以使患者的运动能力快速恢复,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血管闭合装置 心血管介入治疗 股动脉止血 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