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家庭化分娩模式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2月到2021年6月这个阶段接收的86例产妇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针对对照组采取传统产房分娩模式,针对观察组采取家庭化分娩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要十分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家庭化 分娩模式 分娩结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娩过程中采用镇痛分娩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产科有阴道分娩意愿的477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无镇痛意愿未实施镇痛分娩的249例产妇设为对照组,有镇痛意愿并实施镇痛分娩的228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助产士一对一个体性护理及家属陪伴。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进展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镇痛分娩,不仅减轻了产妇的疼痛程度,更可促进产程进展,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同时对新生儿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镇痛分娩,产程进展,分娩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母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0月-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104例足月孕产妇,分娩镇痛组64例,未行分娩镇痛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发热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分娩镇痛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组发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会延长产程时间,增加产时发热的发生率,但并不会改变分娩方式,不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分娩镇痛 发热 产后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产妇分娩时实施导乐分娩的实际价值以及对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中选取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即将分娩的产妇,经过对其基本情况的调查后确认符合参与本次实验的入组标准。同时本次研究将以对照实验的形式展开,并对患者进行了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产妇,应用不同的分娩干预措施,前者使用常规分娩干预措施,后者则使用导乐分娩,比较其具体应用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来看,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导乐分娩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

  • 标签: 产妇 导乐分娩干预 自然分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分娩镇痛与自由体位分娩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3~2022.3期间在我院分娩的40例初产妇,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采取传统体位分娩,研究组应用分娩镇痛与自由体位分娩,对比两组镇痛效果以及产程时间,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VAS评分:研究组更低(P<0.05);各产程时间:研究组更短(P<0.05)。结论:分娩镇痛与自由体位分娩应用于初产妇分娩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程度,缩短产程时间,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点病种在急诊绿色通道服务时限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有效控制重点病种在急诊的服务时限,达到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隙连接与全程质量控制,规避医疗风险。方法通过设计“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质控记录单”,采取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对重点病种在绿色通道救治流程中,各个服务时限节点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结果缩短了重点病种病人在急诊的服务时限。结论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各个服务时限节点的质量管理控制,有效缩短了重点病种病人在急诊科的服务时限,加强了急诊科与临床各科室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了重点病种的急诊救治成功率,提升了急诊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重点病种 绿色通道 服务时限 质控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后至再次妊娠时限的不同分为A组19例(间隔时限≤3年),B组26例(间隔时限3-6年),C组20例(间隔时限6-9年),D组15例(间隔时限〉9年),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值和阴道试产成功率,及不同方法对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对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检测发现,四组患者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患者采用阴道试产成功例数发现,四组患者在阴道试产成功率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采用阴道试产失败的患者再采用剖宫产手术,发现在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和缩宫素用量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和新生儿窒息例数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在3年左右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佳,适合再次分娩,但是时间越长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越薄,就会降低阴道试产的成功率。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时限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时限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2月经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6例,按来院方式不同分为自救组(n=97)和急救组(n=109),比较两组的救治时间与预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比较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自救组院外救治时间、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入住专科时间[(8.3±1.7)h、(132.3±20.5)、(47.7±8.2)、(178.6±23.6)min]均较急救组[(6.2±1.4)h、(96.8±17.9)、(30.8±10.5)、(131.5±19.0)min]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救组患者呼吸不畅、脑疝及神经功能后遗症、死亡的发生率[42(43.3%)、35(36.1%)、58(59.8%)、27(27.8%)]均明显高于急救组[30(27.5%)、25(22.9%)、43(39.4%)、15(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缩短院前急救时限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性脑卒中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自然分娩中镇痛分娩、有痛分娩的产妇引产时间以及分娩结局情况。方法:以2014年3月-2016年5月入我院待产并有自然分娩意愿的10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病床末位数字单双数分为一般组(有痛分娩)、观察组(镇痛分娩),每组人数均为500例,观察产妇分娩结局,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疼痛感。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一般组,第一、第二产程用时较一般组少,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明显低于一般组,P〈0.05。结论:临床对有意愿进行自然分娩者,采用无痛分娩,产妇分娩结局、产程用时、分娩疼痛明显优于有痛分娩,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娩结局 产程 无痛分娩 有痛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导乐分娩护理联合分娩球模式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 通过数字分表法将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2月的8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导乐分娩护理联合分娩球模式)和参照组(常规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和参照组的疼痛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降低,且自然分娩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导乐分娩 分娩球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初产妇接受导乐陪伴分娩对其分娩方式及分娩后抑郁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择取我院收治的初产妇80例,将之纳入电脑采用软件进行随机分组作对照研究,参照组40例初产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初产妇加以导乐陪伴分娩,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分娩后抑郁情况。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比参照组显著更高(p<0.05);两组入院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3d研究组HAMD评分比参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临床对初产妇实施导乐陪伴分娩有助于提高初产妇自然分娩率,促进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的有效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分娩 初产妇 心理护理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