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5月9日上午,陕西扶风法门寺隆重举行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来自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各界嘉宾3万多人参加了庆典。

  • 标签: 舍利塔 法门寺 陕西 佛指舍利 国内外 高僧
  • 简介:位于北京后海南沿的柳荫街,水系环绕,风景优美,历史上曾是众多名人雅士的居所。今天,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就坐落于此。浓情夏日,在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在柳荫街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办公区,采访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房兴耀主教,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马林主教。

  • 标签: 英林 神长教友 平信徒 祝圣 教会房产 哲学院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先义后,谓之“成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字:,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对柏拉图《斐布》中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一划分的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的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一点:要理解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的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布》的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的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的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的进一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斐布》同属一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
  • 简介:《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古典著作,与世界各国一样,也一直给日本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对二战前日本《共产党宣言》的各种日译进行分类,整理出三条主流:初期社会主义者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翻译以及国家机构的翻译,并做以概论.尤其对第一条主流——堺彦(枯川)和幸德傅次郎(秋水)执笔的相关翻译与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互结合情况做以详细论述,力图判明日本马克思主义普及史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堺利彦 幸德傅次郎 河上肇 栉田民藏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的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的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的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的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的历史处境、遗忘的存在处境和想象的“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的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的生活世界。对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的关注是哲学家的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的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的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8月的云南夏意淡淡.花草亦然。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中国天主救“一会一刚”的部分工作人员一行27人在李兴国教发的带领下,于2006年8月11日至14日.到昆明、大理等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参观学习。

  • 标签: 中国天主教 工作人员 参观学习 昆明 大理 教区
  • 简介:背景资料:谢赫·穆罕默德·巴达长老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宗教原理学院,曾担任爱资哈尔大学伊斯兰研究委员会秘书长,现担任爱资哈尔大学最高宣教委员会秘书长。他不仅在埃及,而且在阿拉伯一伊斯兰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出版过《辩论道德》、《穆斯林需要真正的传教人员》、《更新宗教演讲及其概念、标准、必要性及优先选择性》等著作,他还多次代表爱资哈尔大学出席有关伊斯兰教的世界性会议,在传播伊斯兰教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同时,他还负责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生城举办的国外伊玛目培训工作。

  • 标签: 伊斯兰研究 穆罕默德 秘书长 委员会 穆斯林 大学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万物而有静”和“水善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本文运用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概念,分析英国两个后朋克乐队"四人组"和"斯克利蒂·波蒂"的反霸权的艺术实践过程。他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有影响,但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文章首先总结乐队出现以及了解并熟悉霸权概念的历史条件,其次通过分析他们挑战政治与音乐主流观念的歌曲,考察两支乐队相关音乐实践的反霸权意义。文章还指出乐队在用作品表达激进性的同时也与当时的音乐产业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与此前研究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局限在"基础/上层建筑"的静态模式,而是把乐队的作品置于音乐产业的发展轨迹中进行动态地讨论,深入地剖析了他们与社会现实互动的非常复杂又充满矛盾的过程。

  • 标签: 四人组 斯克利蒂·波利蒂 霸权 文化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