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 X 线成像(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 DBT )是乳腺 X 线检查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使用不同投照角度扫描来实现乳腺三维重建成像,由此来解决二维成像重叠的缺点。能够有效提高少脂肪腺体型 ( 如致密型、多量腺体型 ) 中乳腺病灶的检出率以及乳腺病灶形态特征,不仅降低了乳腺癌筛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降低了复查率。

  • 标签: 乳腺,断层融合,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22个病灶(84.62%,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病灶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个别病灶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浅脱离。

  • 标签: 视网膜突起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荧光素钠造影联合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单一诊断与联合检查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显示,诊断结果为阳性53例,阴性27例。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结果显示,阳性50例,阴性30例。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显示,阳性52例,阴性28例。联合诊断显示,阳性54例,阴性27例。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单一诊断(P<0.05)。结论:采用眼底荧光素钠造影联合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该疾病治疗的临床依据。

  • 标签: 眼底荧光素钠造影 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母系遗传性线粒体遗传病,以双眼无痛性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患者视力预后一般较差。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提供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人们对LHON的认识,其干预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深入了解LHON自然病程及治疗后OCT和OCTA下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改变,对揭示其发病机制、预测发病时间、鉴别诊断、治疗效果随访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共焦激光扫描炫彩眼底成像(MSLI)和OCT图像特征。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确诊的PIHS患者112例22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27.00±2.14)岁。平均PIHS病程(15.00±8.27)d。自觉有视物模糊、眼花、视觉疲劳87例174只眼。均行BCVA、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 )、频域OCT (SD-OCT)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行SD-OCT检查,采集断层扫描图像。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程序,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1次扫描同时获得基于488 nm的蓝光反射、515 nm绿光反射、820 nm红外反射成像,合成MSLI像。将眼底异常表现分为动脉痉挛期(Ⅰ期)、动脉硬化期(Ⅱ期)、视网膜病变期(Ⅲ期)。根据视网膜形态、厚度等有无异常分为表现正常和异常。结果224只眼中,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表现正常68只眼(30.36% );眼底表现异常156只眼(69.64% )。其中,Ⅰ期28只眼(17.95%);Ⅱ期40只眼(25.64%);Ⅲ期88只眼(56.41%)。SD-OCT检查,眼底表现正常36只眼(16.07% );表现异常188只眼(83.93% )。眼底表现异常的188只眼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6只眼(45.74%);RPE层脱离56只眼(29.79% );视盘水肿、隆起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部反射增强和(或)厚度增加等46只眼(24.47%)。MSLI像中,眼底表现正常48只眼(21.43% );表现异常176只眼(78.57% )。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脱离、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等伴有视网膜局部凸起结构改变在MSLI上以绿色呈现。凸起程度越高,颜色越深。与SD-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水肿范围一致。结论PIHS患者MSLI与SD-OCT图像显示的病变高度一致;MSLI可更清晰显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病变。

  • 标签: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确定一个物体的内部结构而不切开它,或者观看身体一个断面而不受其他部分影响,这一直是放射科医生和工程师的目标。这些目标已经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其他技术实现了,并被应用在每一个医院。本文应该能够帮助读者欣赏这项技术及其数学基础。

  • 标签: X-射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 拉东变换 傅里叶变换
  • 简介:海面波浪对光线的扰动以及海水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对水下对空成像有重大影响。建立了水下对空成像光学计算模型,采用基于PM谱的海浪模型和基于小角度散射理论的水下辐射场传输模型,利用光线追迹分析波浪对光线的扰动,得到了像面照度的分布。仿真结果的分析表明,像面上的照度由视场中心向边缘递减,并随成像深度增加按指数衰减,海浪对图像的破坏程度在消光边界附近最大。

  • 标签: 水下成像 海浪 辐照度
  • 简介:掌握平面镜和透镜成像规律是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基奉要求.而如何确定物体在镜中成像的可视区,又是常见的问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一般是抓住特殊光线即边界光线的光路进行分析,找出其公共区域.

  • 标签: 高中阶段 平面镜 学生 物体 透镜成像 要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斜视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术前应用全景UBM和AS-OCT测量斜视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然后术中用卡尺测量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采用Friedman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Kendall一致性检验和Bland-Altman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018年3─9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斜视患者73例,分析133条水平肌肉(72条外直肌、61条内直肌)。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在外直肌和内直肌中,UBM测量值分别为6.60(5.34~8.28)mm、5.41(4.16~7.48)mm,AS-OCT测量值分别为6.59(5.10~8.80)mm、5.17(3.44~7.41)mm,术中卡尺测量值分别为7.0(5.0~8.5)mm、5.0(3.5~7.0)mm。比较3种测量方法在外直肌和内直肌中的差异,除内直肌中UBM与术中卡尺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7),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外直肌中UBM、AS-OCT测量值分别与卡尺测量值存在强相关关系(r=0.656、0.608,均P<0.001),UBM测量值与AS-OCT测量值存在中等相关关系(r=0.530,P<0.001);内直肌中UBM测量值、AS-OCT测量值与卡尺测量值存在中等相关关系(r=0.597、0.458,均P<0.001),UBM测量值与AS-OCT测量值存在弱相关关系(r=0.379,P=0.003)。Kendall的非一致性检验和Bland-Altman提示3种测量方法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全景UBM和AS-OCT可以准确测量初次斜视手术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

  • 标签: 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斜视 眼外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青光眼疾病诊断中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 VEP)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方法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60例青光眼患者,纳入到观察组,就诊时间为2012年10月份至2021年10月份,根据患者的视野程度分成三组,包括晚期、中期、早期,每组各20例。选取于同时间在医院中做健康体检的20名人员,纳入到对照组。使用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 VEP)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方法对所有检查人员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晚期、中期和早期RMS、RNFL、MD、平均潜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潜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疾病检查中使用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 VEP)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法,为疾病早期诊断起到了辅助作用,展现出了较高的疾病诊断价值,推荐在临床诊断中大力使用。

  • 标签: 青光眼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RMS RNFL MD 平均潜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t=1.350)、眼压(t=1.929)、SFVD(t=-1.716)、DFVD(t=-1.143)、CRT(t=-1.207)、AI(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R治疗次数(t=5.912)、BCVA(t=5.003)、SVD(t=-4.617)、SPFVD(t=-4.110)、DVD(t=-5.503)、DPFVD(t=-4.772)、FAZ面积(t=2.172)、PERIM(t=2.606)、FD-300(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复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随着光源、分辨率、扫描深度和分析软件的更替与进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能更准确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并给予精确的定量测量。OCT测得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以及OCTA测得的视盘旁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指标在神经眼科疾病中均具有特征性改变。OCT和OCTA已成为沟通神经科学与眼科学的重要手段,其在首发症状为视功能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变性疾病进展评价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广大神经眼科医生深入了解、重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系统疾病 述评 神经眼科
  • 简介:传统光学成像由于"点对点"的方式,在分辨率、系统复杂度和成像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计算光学成像则通过光场中的探测器将未汇聚成像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借助数学理论,通过图像重构算法"计算"得到图像.计算光学成像中,主要介绍压缩成像和相位恢复.压缩成像的提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发展,突破了香农采样定理的限制,其中单像素成像利用了空间维的压缩,编码孔径成像则同时利用了光谱维和空间维的压缩.相位重构源于相干衍射成像,利用相位恢复理论实现图像的重构.

  • 标签: 计算光学成像 压缩成像 单像素成像 编码孔径成像 相位恢复
  • 简介: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现代影像学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它与x射线、B超、CT、核磁共振等显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它不主动发射任何射线,只是被动接受热源所发射出的红外线,经过处理后得到热源的影像。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不用接触待测物体。因此,对于一些高危行业,如核工业中元器件的检测将变得非常容易。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利用红外热像技术与显微技术的结合,制作一种红外显微镜。红外显微镜可以将出现故障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板中数以万计的微小元器件的影像传输到计算机中,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出具体故障所在。因此,大范同电子元器件故障的快速检测将变得简单、快捷。

  • 标签: 红外热像 显微技术 红外显微镜
  • 简介:骆清铭、张智红、赵元弟、杨杰、罗若愚等人完成的“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的光学分子成像动态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针对在药物筛选与药效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通过探索生物分子信息的建模、仿真与信号处理新理论与新方法,开发多元化的荧光分子探针,建立适合于长时程动态光学成像的细胞网络和实验动物模型,发展高时空分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形成了从光学分子探针、细胞与动物模型、光学成像监测装置到生物分子信息可视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了可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的光学分子成像动态监测平台。

  • 标签: 光学成像 分子成像 成像技术 实验动物模型 信息可视化 药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前,通过对光波往返时间的检测,相关行业可以得到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采用脉冲方式进行测距。这种方法是一种基于相位测量的成像式测距技术。本文对超短矩成像光学测距技术的系统构建和推导方法进行了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超短距 成像式光学 测距技术
  • 简介: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与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视神经病变,主要影响青年男性,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和视神经轴突丢失有关,导致视神经萎缩。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在LHON中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对临床认识该病病程、临床表现、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但OCTA对于LHON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LHON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相同位点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位点不同家系甚至相同家系不同分支之间的OCT、OCTA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自发光学信号成像系统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一项用于活体生物的基因或细胞活动的微观检测的光学技术,具有直观、操作简便以及分辨率高的特点。该技术主要分为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和荧光成像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测定活体动物体内的细胞以及分子的活动或变化情况。由于该技术能够对动物体内的微观形态的变化进行精确的捕捉,对于癌症、基因表达、肿瘤以及其他病变均具有较好的监测作用。在本文中,将就自发光学信号成像系统在生物成像中的发展与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 标签: 自发光学信号成像 生物成像 发展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