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抽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血栓预防措施,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现静脉的概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静脉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而言,对其围手术期实施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静脉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肿瘤手术 深静脉血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治疗对下肢静脉并发肺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中并发下肢静脉合并肺栓塞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综合综合治疗,置入下腔静脉滤网,同时采取抗凝与溶栓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本次治疗的有效率为93.33%(28例),其中治愈率为80%(24例),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综合治疗下肢静脉并发肺栓塞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患者呼吸、心率等基本体征与血气指标,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高,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科手术后静脉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以减少下肢静脉形成。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行骨科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和护理,如疾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指导、饮食和下肢活动、抗血栓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静脉形成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静脉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给予患者预防性护理可减少骨科手术后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下肢静脉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中的68例急性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8例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都得到确诊,其中单发于左下肢静脉占57.35%,单发于右下肢静脉占26.47%,双下肢同时出现的患者占16.18%。与健侧比较,患侧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近心端及远心端管腔内径均明显更长,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急性下肢静脉诊断中能够获得超声声像图,能够观察到血栓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诊断的进行提供科学指导,可推广。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脑出血手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在预防下肢静脉方面的效果,为脑出血手术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n=86),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以及早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对比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损伤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脑出血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NIHSS、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手术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的基础上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符合患者护理需求。

  • 标签: 脑出血手术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康复效果 NIHS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骨科创伤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两组的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为11.11%和48.15%,观察组的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提高了康复速度,值得应用。

  • 标签: 骨科创伤 针对性护理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舒适护理措施应用于辅助临床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10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5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方案,进行下肢骨折复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卧床时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对下肢骨折患者的,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患者术后静脉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舒适护理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静脉中的应用,对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前后预防DVT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前后护士下肢静脉预防认知情况比较,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后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前后护士预防病人下肢静脉措施实施情况比较住院患者DVT预防措施总落实率由45.6%升至93.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基础,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预防DVT护理措施落实率和护士认知水平,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 深静脉血栓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下肢静脉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110例需预防下肢静脉患者,根据护理人员抽签法分为观察组(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发生率为5.45%,比较对照组的18.1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36%,对照组为85.4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下肢静脉中应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可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 标签: 风险预警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中随机选择近几年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下肢无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的100例患者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以及病情的诊断,分析两组患者之间诊断后的相关指标。结果经过彩色多普勒彩超的诊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指标都比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指标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显著,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静脉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溶栓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静脉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静脉患者的溶栓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静脉患者溶栓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静脉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静脉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溶栓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静脉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目前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溶栓及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不同方法选择,对比精准溶栓(血管内封闭导管)与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急性DV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收治的24例下肢骨折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组12例给予精准导管溶栓(血管内封闭导管,TAPAS导管),B组12例给予机械性血栓清除(Aspirex旋吸导管),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静脉通畅率及肢体消肿率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4.33±4.74)%、(86.0±2.89)%,肢体消肿率分别为(73.83±15.49)%、(76.50±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血管内封闭导管精准溶栓以及使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急性DVT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两者在静脉通畅率及肢体消肿率方面疗效相当。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机械性血栓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静脉形成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旨在掌握骨科关节置换患者静脉的发生几率。方法在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筛选我院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确诊为静脉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在研究组;将其中没有静脉的50例患者作为参考对象,分在对照组,仔细收集两组患者的详尽临床资料,并依据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所有患者静脉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中研究组的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形成风险的低,中,高危风险分级中,研究组与对照组风险分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能够对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静脉发生风险通过评分的方式进行预测和判断风险等级,在临床上可用于骨科关节置换患者静脉形成的风险评估。

  • 标签: 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骨科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将之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干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下肢静脉发生率干预组6.7%,参照组26.7%,P<0.05;患者满意度干预组93.3%,参照组80.0%,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后患者积极开展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的出现,提升护理满意度,可推荐应用。

  • 标签: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通过抽取该院 2017 年 11 月~ 2018 年 2 月接收的骨科手术患者 57 例,随机选择 29 例作为研究组患者,对其实施综合护理;余下 28 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归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总有效率( 96.55%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 71.43% ),组间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可以防范下肢静脉形成,减少并发症病发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折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中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22例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511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术后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术后静脉发病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折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中急性下肢静脉(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我院住院需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并发生下肢静脉的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将其分为胫骨平台骨折组(n=56)和髌骨骨折组(n=56),对两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胫骨平台骨折组的合并DVT发生率(51.78%)明显低于髌骨骨折组(26.78%),腘静脉、胫前/胫后、腓静脉、肌间静脉发生率与髌骨骨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后,2组之间进行比较术后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创伤性骨折发生后其并发DVT的几率较高,DVT的形成与骨折的部位和肢体的制动能力相关,这对于DVT的临床治疗与预防形成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基层医院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膝关节创伤性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