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移位掌骨骨折的74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取手术方法治疗,参照组采取中医保守治疗。结果共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骨性愈合优良率为94.59%,平均愈合时间为(10±2.3)周,参照组患者骨性愈合优良率为78.37%,平均愈合时间为(21±2.3)周,观察组愈合优良率与愈合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钢板或者微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移位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在治疗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对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手术是治疗移位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移位掌骨 骨折 手术疗效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疗效。方法自我院随机选取46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选取时间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抽签法分组,对照组23例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23例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口腔正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明显更佳,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组间数据包括治疗后12月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牙槽骨高度、出血指数以及探诊出血率、牙齿松动度、TNF-α、IL-6、IL-2。结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疗效较为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牙槽骨高度、出血指数以及探诊出血率、牙齿松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牙周病 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疗效分析
  • 简介:<正>上期问题未过二门的③、⑤球均在二门前,轮及⑤球起杆。⑤球撞击③球后闪送③球过二门没有成功,将③球闪贴在了左门柱上。而⑤球过二门时却碰撞了右门柱,使③球移位,③球在移动中又与⑤球相撞,并把⑤球碰过了二门。这时应如何判定?读者看法:对于本期问题读者在判罚上出现多种方法,在是否重复撞击?过门是否有效?击球员是否正常击球?各方都各持已见。经总结读者答案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击球员 球门线 球后 裁判法 国际级裁判 落位
  • 简介:从语言实例看,两项定语,且其中一项为单音节、一项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定中结构有三种语序:居首单音节定语必须后移、居首单音节定语不能后移、居首单音节定语后移不后移都可以。关于居首单音节定语的移位,目前有三种解释:韵律制约,韵律、句法、语义优选论,语义松紧度接近原则。文章在评述相关研究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区分不同生成方式的居首单音节定语定中结构,认为韵律与指称性、描写性语用差异的互动解释也许是条不错的路子。

  • 标签: 单音节定语 移位 指称性 述评
  • 简介:摘要胃肠外科术后容易出现肠道屏障受损,身体免疫系统被破坏,进而引发高烧、呕吐等病状,本文主要研究胃肠外科手术与细菌移位、以及肠道粘膜屏障、并发症感染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选择120例患者,其中60例观察组,分别在术前2h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菌DNA、血D-乳酸等监测。观察指标为体温大于38°C或小于36°C,心率大于90每分钟等可判定SIRS感染,说明胃肠外科手术后感染症并发。在观察中可以发现,术后的血浆D-乳酸在2小时后开始升高,但是在24小时之后不会在升高,可判定24小时为其最高峰值。不仅如此,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也(P<0.01),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表1)。

  • 标签: 胃肠术后 细菌移位 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观察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和桡骨小头切除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得出结论桡骨小头骨折MasonⅡ型预后明显好于Ⅲ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Ⅱ型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微型钢板 内固定术 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治疗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本院4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时间:2020年03月-2021年03月,分组方式: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两组,参照组(行常规牙周治疗)和研究组(行口腔正畸治疗),各20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长度等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应用效果更好,改善前牙移位患者牙周袋深度,改善咬合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口腔正畸 前牙移位 有效率
  • 简介:摘要:随之建筑市场快速建造的需求,建筑工人能力素质和建筑工程不匹配的矛盾日益显著,工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的质量问题。其中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整改最为困难。

  • 标签: 钢筋移位 建筑工程 混凝土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移位情况,探讨偏侧咀嚼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移位类型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根据临床症状和颞下颌关节MRI诊断为ADD的111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78例,年龄(31.0±10.9)岁(18~60岁)。根据有无偏侧咀嚼将患者分为无偏侧咀嚼组(40例)和偏侧咀嚼组(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及ADD类型。根据偏侧咀嚼的侧别,将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分为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观察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疼痛、关节杂音以及ADD的分类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偏侧咀嚼与临床症状和移位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无偏侧咀嚼和偏侧咀嚼两组患者中,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疼痛的比例[89%(63/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70%(28/40)](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同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侧(P<0.05)。MRI检查显示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双侧ADD的比例[58%(41/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37%(15/40)](P<0.05)。偏侧咀嚼患者同侧和对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wR)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偏侧咀嚼患者左右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ADDwR和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同侧出现ADDwoR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P<0.05)。偏侧咀嚼与ADD患者的疼痛症状(OR=3.375)和关节盘移位的侧别(OR=2.278)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偏侧咀嚼ADD与无偏侧咀嚼ADD患者的移位类型与临床表现不同,前者出现疼痛和双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偏侧咀嚼ADD患者的同侧颞下颌关节发生疼痛、关节杂音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偏侧咀嚼与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盘前移位侧别相关。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 可复性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偏侧咀嚼 磁共振成像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疲劳和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作用。实验一主要检验文本阅读中的疲劳效应;实验二分析不同文本加工水平者的瞳孔变化差异,以探讨疲劳和心理加工对瞳孔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文本阅读中,疲劳会使瞳孔缩小,心理负荷增大会使瞳孔放大,一定的心理负荷可以起到维持瞳孔大小不变的作用;疲劳和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存在颉颃效应。

  • 标签: 瞳孔大小 心理负荷 疲劳 文本阅读
  • 简介: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对43例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16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9例,中残1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9例;非手术治疗者16例中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3例。结论颅脑外伤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病死率高,需明确原发病,开展院前及术前急救。对具备手术指征者,积极、尽早手术治疗,防治并发症,以改善预后。

  • 标签: 颅脑外伤 双瞳孔散大 救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意义。方法 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瞳孔改变进行观察对比,总结在护理中的意义。 2019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 90 例,根据 GCS 评分将患者发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对三组患者光刺激前后瞳孔的变化进行对比,并统计三组患者的预后,评价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结果 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经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均显著缩小( P < 0.01),但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患者经光刺激后的瞳孔直径并未表现出明显变化( P > 0.05)。本组 90 例患者中,出现瞳孔异常的患者 25 例,异常患者病情恶化、延迟出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随着病情越严重,患者瞳孔对光的反射越不明显,在护理工作中若能密切关注患者瞳孔的改变,能有效预估患者的疾病走向。

  • 标签: 神经内科 护理 瞳孔改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6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轻度昏迷组、中度昏迷组、重度昏迷组;对比三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径、光刺激后瞳孔直径,观察瞳孔改变的神经内科患者的预后,综合评价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结果轻度昏迷组、中度昏迷组、重度昏迷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昏迷组、中度昏迷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径与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昏迷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径与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眼瞳孔缩小37例,死亡15例;双眼瞳孔缩小5例,死亡2例;单眼瞳孔中度扩大,对光反射减弱27例,死亡14例;单眼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22例,死亡15例;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或瞳孔大小多变5例,死亡5例。结论神经内科疾病严重程度与瞳孔直径呈负相关,随着瞳孔对光反射减弱,病情进一步加重,预后较差;在神经内科护理中,需密切观察瞳孔改变,为临床评估疗效及预后而提供依据。

  • 标签: 瞳孔改变 神经内科护理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观察瞳孔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设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并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接诊的57例条件相似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了解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瞳孔 变化 神经外科 护理工作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技巧。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36例(42只眼)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散瞳后瞳孔直径(2.5±0.4)mm,在手术中采用的是透明角膜切口。需以chopper钩及晶状体调位钩辅助,扩大瞳孔至4~5mm,松解粘连,进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原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于连续环形撕囊后。结果在手术之后,部分患者相较于术前瞳孔直径偏大,总体上患眼瞳孔接近圆形或椭圆形;在术后3个月的随访,视力≥0.5者26只眼(61.9%),术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患者在术后1只眼后囊少许破裂,2只眼再发部分后粘连,植入人工晶状体无显著偏位。结论通过上述手术技巧进行的治疗干预,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恢复较好,且顺利完成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接近或保持生理性圆,手术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相对减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乳化 白内障 手术技巧 粘连性小瞳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瞳孔下的硬核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本文报道了我院眼科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的10例硬核白内障合并小瞳孔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0例病人中,男性4例,平均78岁。女性6例,平均76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斜视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20例斜视患者作为对照组,另20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矫正率为96.54%,与对照组的矫正率88.34%相比,治疗组的矫正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可有效矫正患者的斜视,效果显著。

  • 标签: 水平直肌移位术 治疗 斜视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998~2005年间共收治45位年龄超过60岁的髋臼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距受伤时间不到2周,平均7d。术后常规给予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康复计划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5~7年,平均4年;最后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Harris评分为69~84分,平均79分,优良率为57%,伴有较高的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股骨头骨坏死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90分,平均84分,优良率为80%,仅有髋臼杯轻度移动(〈4mm),无假体松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可以取得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更好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功能质量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髋臼 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移位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68例,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最小18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6.2岁;按Jakob移位分度Ⅱ度41例,Ⅲ度27例,按Milch分型Ⅰ型7例,Ⅱ型6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麻醉下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石膏托外固定3~4周。结果术后平均6.6月返院取出内固定,也为平均随访时间;根据Hardacre的疗效判定标准,优43例,良22例,差3例。术后并发症有肱骨外髁过度生长外观凸起18例,骨骺早闭肘外翻3例,鱼尾畸形8例,针尾刺激皮肤形成皮下滑囊12例,术后感染1例,3例肘关节活动较健侧受限。结论对于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能使骨折块达到解剖对位,减少肘关节功能障碍、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故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很好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 切开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