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21.6-2022.8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70例,以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划分抵抗组、敏感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指标差异。结果 抵抗组花生四烯酸诱导(27.27±3.51)%、二磷酸腺昔诱导(84.48±4.45)%,均高于敏感组(11.64±2.32)%、(60.89±4.58)%,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性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续筋接骨汤辅助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物理康复对下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骨痂评分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与我院诊断并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物理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取续筋接骨汤辅助治疗,治疗2~4个疗程后,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骨折愈合、骨痂评分、并发症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2、3、4个疗程后的骨折愈合和骨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下肢骨折 续筋接骨汤 富血小板血浆注射 物理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治疗慢性肝病相关重度血小板减少症(TC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0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为33~74岁。56例患者中,21例采用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设为联合治疗组,35例采用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设为单药治疗组。观察指标:(1)用药后血小板(PLT)变化情况。(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监测患者治疗后2周内PLT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治疗效果。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用药后PLT变化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用药后1~5 d PLT为(35±19)×109/L,用药后6~10 d PLT为(73±41)×109/L;单药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30)×109/L,(70±51)×109/L。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组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30,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9.96,P<0.05);两组患者PLT变化趋势之间无交互效应(F交互=0.4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14/21),单药治疗组为54.29%(19/3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3,P>0.05)。(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发生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例数分别为2、4、1、2、2、7、10、6、8、14、12、5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8、1、3、5、7、19、11、20、19、14、5例,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4,0.23,0.05,1.91,0.83,2.04,0.81,P>0.05)。结论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均能升高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PLT;与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比较,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并未带来更佳的临床获益。

  • 标签: 肝脏疾病 阿伐曲泊帕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慢性 肝硬化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是由多种已知或未知病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发病机制涉及过度的血管收缩、血管重塑、炎症和原位血栓形成等。血小板直接与血管接触,在调控血管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可能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过程。本文从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分泌细胞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血管等途径探讨其参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机制。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血小板 血管重塑
  • 简介:摘要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以肘外侧疼痛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发病隐匿,易复发,可致前臂疼痛和手腕部力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肱骨外上髁炎治疗方法多样,效果不一,目前暂无标准治疗方法。富血小板血浆(PRP)对骨、肌腱修复具有较好效果,现已广泛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但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技术与规范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组织中国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专家制订《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专家共识(2022版)》,主要从肱骨外上髁炎的概念、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肱骨外上髁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PRP概念及应用成分要求、PRP制备技术质控、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适应证及禁忌证、PRP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PRP在肱骨外上髁炎手术中的应用、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后相关问题、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后结果评估及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卫生经济学评价方面,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肱骨 网球肘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致献血者血液初筛出现不合格结果的原因。方法:收集在2020年2月-2021年12月之间期间到本血库内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初筛检测结果报告,统计检测结果为不合格者血液中的5项指标,分析导致其结果不合格的原因。结果:本血库内2020年2月-2021年12月之间共接纳720名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样本720份,其中经过血液初筛检测结果为不合格的血液样本为81份,男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指标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男性献血者初筛不合格主要为转氨酶异常,女性献血者初筛不合格主要为血细胞比容异常;从调查分析发现,引起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5项,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快速检测不合格和征询不合格。结论: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情况男女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导致献血者血液淘汰的因素主要为快速检测不合格以及征询不合格,可通过采血前、采血中的健康宣教以及增强巡视来解决。

  • 标签: 机采 血小板 血液初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血小板检测及价值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在我院接诊的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成人纳为对照组,开展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比较两组的血小板 4 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在高血压并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62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2020年3月-11月)研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压和凝血指标、依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临床护理干预,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凝血状态,提高依从性。

  • 标签: 临床护理 高血压并冠心病 抗血小板 血压和凝血指标 依从性
  • 简介:【摘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叫紫斑,中医治疗要根据病情轻重,病情缓急来选择不同方法。如病人刚发病,以出血为主,中医认为热迫血行,大部分是用犀角地黄汤为主来加减治疗。如果病人用了激素,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表现为满月脸、热、不好睡觉,中医认为是阴虚内热,大部分选择知柏地黄丸加减来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现已公认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有关,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我所在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疗效不明显和激素撤减敏感的患者,运用纯中药疗法治疗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 标签: 中医治疗 血小板减少 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修复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通过药物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评分、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IL-8、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IL-8、TNF-α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袖损伤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修复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富血小板血浆 肩袖损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全血静置时间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成膜的影响。方法 同时采集静脉全血,分组静置不同时间(3分钟、15分钟、20分钟)后,离心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及宽度。 结果 静置不同时间后无细胞血浆(PPP)高度、纤维蛋白凝块(PRF)高度、红细胞基层高度及制备后PRF膜长、宽有所不同(P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 静置时间 离心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次研究围绕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需要大量输血的15例患者病例,经判定符合研究标准后纳入本次研究,研究期间主要针对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输血前后的变化以及患者大量输血后并发症发生进行统计。结果 输血前: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84±0.46)g/L、血小板水平值(176.33±61.56)×109 /L;输血后: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09±0.90)g/L、血小板水平值(82.03±25.66)×109 /L;大量输血前后各项水平值差异明显,输血后水平值偏低,P<0.05,即检验有意义。统计患者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 、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及携氧功能障碍发生,统计结果分别为:1(6.67%)、2(13.33%)、1(6.67%)、1(6.67%)、2(13.33%)、2(13.33%)。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大量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对疗效的影响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按照研究纳入标注与排除标准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本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选取6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患者的关节优良(采用HS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分析)、疼痛程度(采用HSS分析)、膝关节屈曲程度。结果:经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后,患者关节优良显著提升、疼痛程度显著降低、膝关节屈曲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相关指标6月后进一步改善,对比治疗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关节改善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的鉴别检验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患者设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未出血组,各35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70例人员设为健康组,对比两组PT、血小板参数。结果:病例组PT、MPV、PDW较健康组更高,而PLT、PCT更低(P<0.05);出血组患者PT、MPV、PDW较未出血组更高,而PLT、PCT更低(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PT和血小板参数相较常人均有一定程度变化,根据指标的诊断还可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伴有出血,是值得临床推广借鉴的检验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参数 鉴别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突变阴性的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突变基因阴性儿童E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以鼻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完善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诊断为儿童ET(基因突变阴性),经羟基脲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下降,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儿童ET发病低,基因突变阴性儿童ET发生频率文献报道不一,需扩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儿童 基因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后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ET后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ET患者随访13年,明确继发骨髓纤维化,经芦可替尼等药物治疗后,病情改善。结论ET有向骨髓纤维化转化的风险,当出现转化时应及时治疗,应用芦可替尼时需注意病毒再激活风险。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纤维化 芦可替尼 病毒再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诱导血小板减少(LIT)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利奈唑胺应用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利奈唑胺稳态血药谷浓度(利奈唑胺谷浓度)等数据,根据LIT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LIT组和无LIT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AP患者发生LIT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LIT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74例,男性55例,女性19例;年龄82(73,88)岁;发生LIT者25例(33.8%)。LIT组患者年龄、利奈唑胺谷浓度高于无LIT组[88(81,92)岁比79(70,86)岁,P=0.001;(19.6±10.3)mg/L比(9.8±6.4)mg/L,P<0.001],基础血小板计数(PLT)、基础肌酐清除(Ccr)低于无LIT组[181(162,212)×109/L比229(169,289)×109/L,P=0.025;31(19,44)ml/(min·1.73 m2)比46(27,65)ml/(min·1.73 m2),P=0.01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Ccr低(OR=0.974,95%CI:0.951~0.998,P=0.035)、利奈唑胺谷浓度高(OR=1.156,95%CI:1.059~1.261,P=0.001)是HAP患者发生LI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AP患者发生LIT的年龄、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础PLT及基础Ccr折点分别为87岁(敏感度56.0%,特异度83.7%)、15.4 mg/L(敏感度64.0%,特异度87.8%)、189×109/L(敏感度67.3%,特异度68.0%)和45 ml/(min·1.73 m2)(敏感度53.1%,特异度80.0%)。以上述折点为警戒值将患者各分为2组比较其LIT发生,结果显示年龄、利奈唑胺谷浓度超过警戒值组和基础PLT、基础Ccr、低于和等于警戒值组LIT发生均明显高于相比较的另一组(均P<0.01)。结论基础Ccr、利奈唑胺谷浓度、年龄和基础PLT是HAP患者发生LIT的危险因素,其警戒值分别为45 ml/(min·1.73 m2)、15.4 mg/L、87岁和189×109/L,对LIT的发生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抗菌药 肺炎 危险性评估 药物监测 利奈唑胺
  • 简介:摘要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 标签: 出血热,病毒性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