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友病骨骼肉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因骨骼肉病变接受手术治疗的261例血友病患者。根据手术创伤大小选择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记录病变的临床表现、手术种类、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输血率及再手术情况,对比单次麻醉下单部位手术与多部位手术的凝血因子消耗及费用。结果261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0.6(6~65)岁。血友病A 235例,血友病B 26例;重型(因子活性<1%)141例,中间型(因子活性1%~5%)91例,轻型(因子活性>5%)29例。共施行手术338例次(关节内出血及关节炎226例次、血友病并发肌腱膜出血挛缩61例次、血友病假瘤45例次、其他6例次)。338例手术中,大型手术270例(79.9%),关节置换203例(60.1%)。因手术部位病变复发再手术14例,再致残率为4.2%。共55例(21.1%)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红细胞输注。血友病A患者术前FⅧ的平均用量为(44.4±8.1)IU/kg,术后2周内FⅧ总用量平均为(647±177)IU/kg(40 962 IU)。术后3个月康复期内,6例(2.3%)患者发生手术部位再出血。7例患者术后检出FⅧ抑制物,平均抑制物水平为(13.7±11.2)BU/ml。单次麻醉下多关节手术组(68例)与单关节手术组凝血因子消耗量及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血友病骨骼肉病变,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是有效的缓解症状的方法。单次麻醉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进行多关节手术不增加凝血因子消耗,具有更佳的成本效益。

  • 标签: 血友病 肌肉骨骼系统病变 手术治疗 凝血因子 多关节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病的临床、骨骼病理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治的10例确诊为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对其中3例患儿实施头颅、骨骼磁共振成像(MRI)、肌电图检查,2例实施肌肉活检。结果患儿分布为东北和华东地区各1例,华南地区8例。10例患儿中,男8例,女2例。患儿之间无血缘关系,出生时均正常。患儿发病年龄为2~12个月。10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腹直(8例)、颈部(7例)、后背(2例)和肋间(1例)僵硬,导致呼吸衰竭。血清肌酸激酶轻度至中度升高(436~5 804 IU/L)(参考范围:24~229 IU/L)。肌电图示复合重复放电,未见强直电位发放。股外侧和腹直活检示肌纤维变性、坏死和空泡变性,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改良格莫瑞染色部分视野可见红色颗粒状异常沉积物。骨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desmin蛋白大量沉积。电镜下可见肌纤维的节结构严重紊乱,Z盘破坏及颗粒状沉积物。10例患儿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表现为分别来自于父母的CRYAB基因的c.3G>A,p.Met1?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杂合变异。结论腹直僵硬等中轴受累是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病的临床特征。CRYAB基因c.3G>A,p.Met1?变异是中国患儿的热点突变。

  • 标签: 婴儿致死性僵直性肌原纤维肌病 肌肉僵直 呼吸衰竭 CRYAB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αB-crystallin表达和血清CK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安静组、运动非针刺组与运动针刺组。运动组大鼠进行一次力竭离心运动,于运动后即刻对运动针刺组进行针刺处理。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比色法分析各组大鼠腓肠肌中αB-crystallin含量的变化和血清CK的值。结果:一次力竭离心运动后,运动针刺组大鼠αB-crystallin含量高于运动非针刺组大鼠(P﹤0.05)。运动针刺24h组血清CK显著低于运动即刻组(P﹤0.01);运动24h组与运动即刻组相比,血清CK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促使运动诱导的αB-crystallin蛋白进一步表达,可能是针刺促进运动导致的骨骼损伤提前恢复的机制之一。2)针刺通过加强骨骼超微结构损伤修复促使血清CK含量提前恢复至24h水平。

  • 标签: 离心运动 αB-crystallin CK 针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循环是人体器官的重要构成部分及循环系统的最小分支与功能单元,在物质供应与代谢、维持血流灌注及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骨骼微循环损伤尤其是下肢骨骼微循环损伤与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准确评估骨骼微循环改变对病情诊断、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MRI以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多参数、多对比度成像等优势,在骨骼微循环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现对MRI在骨骼微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循环 肌,骨骼 下肢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女贞子及其活性成分熊果酸、红景天苷等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对骨骼产生正作用,即促进骨骼利用糖和脂质,增强糖原和肌蛋白合成,增加骨骼质量、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体积,并促进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化.熊果酸还能刺激卫星细胞增殖、成肌细胞分化,促进骨骼中新的肌细胞生长,促使骨骼强壮.其次,女贞子及其活性成分下调骨骼特异性的肌肉萎缩素-1和肌肉环状指蛋白表达,及其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最终可以防治肌萎缩和疲劳引起的骨骼损伤.

  • 标签: 女贞子 熊果酸 红景天苷 肌肉生长 肌萎缩 肌疲劳
  • 简介:摘要肝病相关的肌肉减少症是继发性肌肉减少症,亦是肝硬化患者中常见的肌肉异常,常被医生所忽视。慢性肝病患者存在食欲减低、蛋白质摄入不足、门静脉高压症造成的消化不良以及高代谢状态等使得骨骼消耗加速。目前肌肉减少症被公认为是肝脏外科术后发生并发症以及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影响了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目前肌肉减少症的诊断、对肝病患者的影响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移植 预后 肌肉减少症 骨骼肌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究骨骼肉疼痛体外冲击波术治疗筋膜炎的效果。方法:此次入组样本选自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疼痛科进行治疗的筋膜炎患者,共计68例,经不同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4.12%,复发率仅有5.88%,参照组依次为73.53%和23.53%,且研究组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筋膜炎患者采取骨骼肉疼痛体外冲击波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肌筋膜炎 骨骼肌肉疼痛体外冲击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果内酯对大鼠骨骼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IRI模型:利用缺氧孵箱培养细胞4 h后,在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 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白果内酯组。对照组常规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利用缺氧孵箱和常规孵箱交替培养L6大鼠骨骼细胞;白果内酯组在缺氧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细胞4 h,更换为含有20 μmol/L白果内酯的培养基,继而放入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水平和细胞内Ca2+水平。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62.2±6.8)%]相比,白果内酯组细胞活性[(86.5±5.6)%]增强(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65.3±35.2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LDH水平[(125.4±16.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68.6±10.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SOD水平[(98.5±8.4 )U/mg]上升(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24.7±6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XOD水平[(105.9±58.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198.2±3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MDA水平[(100.4±25.3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5±0.3)]相比,白果内酯组Ca2+水平[(1.6±0.3)]降低(P<0.05);但各指标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白果内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超载发生,减轻IRI。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肌肉纤维,骨骼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医学中的常见病,对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的研究已经成为运动医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经皮穴位电刺(transcutancluselectricalacupointstimulation,TEAS),是把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标签: 电刺激疲劳BCL-2
  • 简介:本文分析指出了体育锻炼能使人的精神美和外在健康美和谐起来。健康美不但是外表形体、皮肤肌肉美丽,同时也是心、肺等各个脏器都很健康。身体素质增强了就能保持旺盛持久的工作、学习的精力。为此,提出了锻炼骨髂、肌肉的具体方法;如何培养正确地坐、立、卧、行的基本体姿,同时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 标签: 心灵美 健康美 身体素质
  • 简介:由快缩纤维向慢缩纤维转化已有许多实验证据。近年来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和基因表达方法证实肌纤维型是在基因水平上的转化。由慢缩纤维向快缩纤维转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IIC型纤维已受到更多的重视。

  • 标签: 肌纤维型 转化研究 基因表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因子等指标的相关。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肌减少症 营养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因子等指标的相关。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肌减少症 营养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基于CT图像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指标——线性骨骼指数(LSMI),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入院前6个月内在本院的腹部CT图像,通过Itk-snap软件提取第三腰椎平面全部区域中的骨骼面积,通过人工分割计算骨骼指数(SMI),通过椎旁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最大径计算LSMI。以人工分割所得SMI男性<50 cm2/m2,女性<39 cm2/m2为金标准诊断肌肉减少症,评估LSMI诊断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Child-Pugh A级90例(78.26%),肌肉减少症56例(48.70%)。所有纳入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建模组(n=58)和验证组(n=57)。建模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总人群中为0.913(95% CI:0.840~0.986,P<0.001);在男性中为0.895(95% CI:0.793~0.997,P<0.001),最佳界值为24.114 cm2/m2;在女性中为0.917(95% CI:0.782~1.000,P=0.008),最佳界值为22.54 cm2/m2。建模组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0.724。根据建模组所得的诊断界值,验证组中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CI:0.737~0.954,P<0.001),灵敏度88.5%,特异度80.6%,阳性预测值79.3%,阴性预测值89.3%,约登指数0.691。结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48.7%存在肌肉减少症。LSMI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简便诊断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肌肉减少征 骨骼肌指数 椎旁肌
  • 简介:目的观察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兔骨骼肌管蛋白降解的调节作用。方法无菌分离幼兔下肢骨骼肌肉,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成肌细胞,待其融合形成肌管,采用L-[3,5-^3H].酪氨酸标记肌管内蛋白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胰岛素组(用含100nmoL/L胰岛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地塞米松组(用含100n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和胰岛素+地塞米松组(用含100nmol/L胰岛素+100n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每组含24孔肌管。培养24h后,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培养液和肌管内L-[3,5-^3H].酪氨酸的含量,计算肌管内蛋白的降解率。RNA印迹法测定肌管内泛素-蛋白酶体C2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以其与内参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灰度值之比表示。结果肌管内蛋白的降解比:地塞米松组为0.50±0.03,明显高于对照组(0.38±0.04,P〈0.01);胰岛素组为0.3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地塞米松组为0.41±0.03,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肌管内泛素-蛋白酶体C2亚基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泛素2.4kb条带为0.82±0.15、1.2kb条带为0.60±0.10,C2亚基为0.75±0.16)比较,地塞米松组(泛素2.4kb条带为2.15±0.23、1.2kb条带为1.50±0.14,C2亚基为1.50±0.13)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地塞米松组(泛素2.4kb条带为1.25±0.17、1.2kb条带为0.85±0.09,C2亚基为0.90±0.15)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1);胰岛素组(泛素2.4kb条带为0.85±0.07、1.2kb条带为0.65±0.12,C2亚基为0.76±0.09)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胰岛素对兔骨骼肌管内�

  • 标签: 肌纤维 骨骼 胰岛素 地塞米松 泛素 蛋白质类
  • 简介:目的:黄鳍鲷骨骼α-辅肌动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方法:采用低温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及两次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等方法获得α-辅肌动蛋白,并通过免疫大鼠制备了抗α-辅肌动蛋白多克隆抗体。结果:经SDS-PAGE检测得到高纯度的α-辅肌动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00kDa。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效价和良好的特异性。结论:从海水黄鳍鲷骨骼中得到高度纯化的α-辅肌动蛋白,并制备了滴度高、特异性好的多克隆抗体,为研究鱼类保鲜储藏过程中α-辅肌动蛋白的分解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 标签: 黄鳍鲷 α-辅肌动蛋白 纯化 多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