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ⅣB期血道转移宫颈鳞癌的预后因素及盆腔根治性放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ⅣB期血道转移宫颈鳞癌患者80例,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2、5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2.5%、26.3%、16.8%和25%、13.8%、8.8%,中位OS和PFS期分别为13.0和5.6个月。最常见转移部位为骨(51.3%),其次为肺(36.3%)和肝(26.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化疗联合盆腔根治性治疗、化疗≥6个周期与OS及PFS呈正相关,而ECOG体能状态评分3~4分、肝转移与OS及PFS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HR=2.23,95%CI为1.01~4.91,P=0.048)及体能状态评分3~4(HR=2.01,95%CI为1.03~3.91,P=0.040)为OS不利因素。亚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盆腔根治性放疗比化疗±姑息放疗能改善患者OS (HR=0.39,95%CI为0.18~0.84,P=0.016),接受≥4个周期比<4个周期双药联合化疗能改善患者OS (HR=0.32,95%CI为0.15~0.68,P=0.003)。结论体能状态不佳及肝转移患者预后不佳。在化疗基础上联合盆腔根治性放疗可改善ⅣB期血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宫颈肿瘤/放射疗法 宫颈肿瘤/化学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牵张成骨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口腔颌面外科后,已逐渐成为治疗唇腭裂的重要选择。据研究报道,截骨线的设计、牵张器的类型、上颌骨前移量、手术年龄等因素或将影响牵张成骨术的预后。本文主要针对唇腭裂上颌骨牵张成骨的最新进展,从治疗方法、患者类型和辅助治疗三方面,对可能影响唇腭裂上颌骨牵张成骨疗效和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实践中制订恰当的治疗策略,改善手术预后提供参考。

  • 标签: 唇裂 腭裂 牵张成骨 颅面骨发育不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8年间诊断的MBC 49例,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CK5/6、CK、P63、ER、HER2、Ki67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MBC中的表达。结果M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5岁,肿物最大径0.6~19 cm,中位数为2.5 cm。MBC伴异源性间叶成分15例(产生基质的癌8例),梭形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7例,混合性化生性癌11例,其他类型4例。MBC组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1%,低于IDC组的7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R、PR、HER2表达率均低于I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的三阴性病例(82%)多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44,P=0.000)。两组的Ki67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11)。结论MBC在临床少见,通常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少、Ki67增生指数较高、多为三阴性。淋巴结转移、Ki67增生指数高、三阴性是MBC预后不良的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生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产房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delivery room,DR-CPR)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近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并筛选所有需要DR-CPR的VLBWI/ELBWI近远期结局的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0月26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Egger's检验,并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6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79 099例VLBWI/ELBWI,需DR-CPR组5 661例,不需DR-CPR组73 4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需DR-CPR组相比,需DR-CPR组死亡(RR=2.30,95%CI 1.89~2.82,P<0.05)、3~4级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RR=1.92,95%CI 1.56~2.36,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RR=1.18,95%CI 1.04~1.33,P<0.05)、神经发育损害(RR=1.25,95%CI 1.14~1.38,P<0.05)的发生率增加;两组2期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RR=1.31,95%CI 0.96~1.79,P=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ELBWI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体结果一致。结论需要DR-CPR的VLBWI/ELBWI死亡、3/4级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神经发育损害的风险更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SE)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儿童SE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抗癫痫药物、麻醉药物等控制SE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行手术(24例)或药物治疗(12例)癫痫。观察SE的控制情况、癫痫的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结果36例患儿的年龄均≤14岁,其中≤3岁者22例;症状性SE 29例,特发性SE 7例;惊厥性SE 32例,非惊厥性SE 4例;可控性SE 25例,难治性SE(RSE)8例,超难治性SE(SRSE)3例;有诱发因素者29例;影像学异常者24例;脑电图显示大脑异常放电者35例,放电抑制者1例。36例患儿中,28例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SE完全控制,8例给予了麻醉药物。33例SE完全控制,1例部分有效(为RSE患儿),2例无效者均死亡(均为SRSE患儿);控制时间为10 min至72 h(中位时间为40 min)。13例出现SE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共33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1.4)年(1.0~5.5年)。手术治疗的24例患儿中,5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EngleⅠ级者20例,Ⅱ级者4例。采用药物治疗的9例患儿,发作频率降低≥50%者6例,发作频率降低<50%者3例。结论低龄尤其是≤3岁者SE高发,大部分患儿为症状性且有明显诱因,影像学异常者多见,脑电图均异常;抗癫痫药物和麻醉药可控制大部分SE,但RSE和SRSE患儿的疗效差;手术治疗对预防症状性SE及改善其预后效果较好。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儿童 神经外科手术 疾病特征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脑干胶质瘤(BSG)的临床特点、诊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32例(年龄<18岁)BSG患儿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中脑9例,脑桥19例,延髓4例。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生长特点以及肿瘤与神经纤维束的关系等分别采用经枕下后正中入路(14例)、经乙状窦后入路(6例)、经小脑水平裂入路(4例)、经枕下小脑幕上入路(2例)、经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3例)和经颞下入路(2例);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根据肿瘤的切除程度及病理学分级确定是否行放化疗,并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2例BSG患儿的男女比例为2.2 ∶1.0,发病年龄为(6.8±3.4)岁(1~17岁)。其中脑神经麻痹19例,脑积水13例,颈部僵硬或斜颈8例,Parinaud综合征3例。肿瘤的生长特点:外生型14例,局灶内生型5例,弥漫内生型11例,特殊类型2例。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1例。术后病理学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12例。术后共18例患儿给予辅助放化疗。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3~60个月),其中18例在随访期内因颅脑原发病死亡。16例内生型胶质瘤患儿均死亡,其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14例外生型患儿死亡2例;2例特殊类型的患儿均存活。14例WHOⅠ~Ⅱ级的患儿死亡2例,其余患儿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且无复发;18例WHO Ⅲ~Ⅳ级的患儿死亡16例,其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结论儿童BSG患儿的临床表现以脑神经麻痹和脑积水居多,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多样;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及放化疗;外生型、特殊类型及低级别BSG患儿的预后良好,内生型及高级别BSG患儿的预后较差。

  • 标签: 脑干肿瘤 神经胶质瘤 儿童 临床特点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脑干胶质瘤(BSG)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9例BSG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肿瘤未全切除者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将患儿分为低级别BSG组13例(WHOⅠ~Ⅱ级,简称低级别组)和高级别BSG组6例(均为Ⅳ级,简称高级别组)。分析儿童BSG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差异。体能状态评估采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的评分标准。结果19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2/7;中位诊断年龄为4.5岁,中位病程为1.0个月。术前13例患儿出现脑神经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结果显示,高级别组6例均为伴H3K27M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低级别组13例中,神经节细胞胶质瘤6例,星形细胞瘤7例。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比较,患儿的中位诊断年龄(分别为4.5、7.0岁)、肿瘤直径[分别为(3.2±0.8)、(2.2±0.9)mm]、手术全切除比例(分别为0/6、10/13),以及手术前、后ECOG评分中位数(术前分别为2.0、1.0分,术后分别为4.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级别组6例肿瘤均为内生型,低级别组外生型12例,内生型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低级别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患儿均存活。高级别组5例死亡,存活时间为0.5~8.0个月;1例随访至8个月仍存活。结论脑神经功能损害是儿童BSG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与低级BSG患儿比较,高级别BSG患儿的诊断年龄大、肿瘤体积大、以内生型为主、病程短、预后差。

  • 标签: 脑干肿瘤 神经胶质瘤 儿童 疾病特征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脑出血病人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到2019年4月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病人中抽取出80例进行观察,以掷骰子的方式将病人分成对照组(n=40,常规护理干预)与实验组(n=40,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反应时间、并发症情况、存活率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人的急救反应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的存活率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有很大差异(P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脑出血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至12月接收的脑卒中病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寻找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将某三甲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主诊或其他诊断中带有感染性休克出院病例资料401例,经过筛检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有332例,利用统计学工具,先单因素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在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诊断感染性休克24小时内血胆碱酯酶、动脉血乳酸、氧合指数、SOFA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诊断感染性休克24小时内血胆碱酯酶、动脉血乳酸、氧合指数、SOFA评分是评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预测价值最高,血胆碱酯酶预测价值最低。

  • 标签: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回顾性分析病例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SE)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儿童SE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抗癫痫药物、麻醉药物等控制SE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行手术(24例)或药物治疗(12例)癫痫。观察SE的控制情况、癫痫的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结果36例患儿的年龄均≤14岁,其中≤3岁者22例;症状性SE 29例,特发性SE 7例;惊厥性SE 32例,非惊厥性SE 4例;可控性SE 25例,难治性SE(RSE)8例,超难治性SE(SRSE)3例;有诱发因素者29例;影像学异常者24例;脑电图显示大脑异常放电者35例,放电抑制者1例。36例患儿中,28例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SE完全控制,8例给予了麻醉药物。33例SE完全控制,1例部分有效(为RSE患儿),2例无效者均死亡(均为SRSE患儿);控制时间为10 min至72 h(中位时间为40 min)。13例出现SE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共33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1.4)年(1.0~5.5年)。手术治疗的24例患儿中,5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EngleⅠ级者20例,Ⅱ级者4例。采用药物治疗的9例患儿,发作频率降低≥50%者6例,发作频率降低<50%者3例。结论低龄尤其是≤3岁者SE高发,大部分患儿为症状性且有明显诱因,影像学异常者多见,脑电图均异常;抗癫痫药物和麻醉药可控制大部分SE,但RSE和SRSE患儿的疗效差;手术治疗对预防症状性SE及改善其预后效果较好。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儿童 神经外科手术 疾病特征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操作时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急诊护理。对所有患者进行并发症发生状况记录,同时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生活质量评估,问卷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生活质量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抢救均成功,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操作时,选择优质急诊护理获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预后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中取得的血栓进行成分分析,探讨其与脑卒中病因的关系及对手术参数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直接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及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定量分析血栓各成分,比较不同脑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心源性栓塞(CE)型及不明原因型]患者血栓的成分含量;并依据血栓成分将患者分为富含红细胞组(红细胞含量大于纤维蛋白)和富含纤维蛋白组(纤维蛋白含量大于红细胞),比较2组患者手术参数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1)LAA型、CE型及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患者血栓中红细胞相对含量依次为52.1%,39.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3,P=0.032),其中LAA型脑卒中患者血栓中红细胞含量较CE型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富含纤维蛋白组脑卒中患者比较,富含红细胞组脑卒中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取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成分对手术参数有一定影响,但暂未发现对预后有影响。

  • 标签: 血栓成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手术时间 取栓次数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急诊科患者200例,并分析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发现脑血管疾病、中毒、创伤严重程度以及合并并发症都是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而患者年龄、疾病状态、昏迷程度是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给出管理对策,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降低对患者的伤害,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

  • 标签: 急诊内科 昏迷患者的病因 预后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中衰弱的发生情况,并探讨衰弱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建立电子数据库,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Fried衰弱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复合终点事件包含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再次入院或急诊室治疗。结果共纳入502例患者,平均年龄(75.1±6.5)岁,男性254例(50.6%),衰弱患者124例(24.7%)。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组年龄更大,收缩压更低,脉搏更快,合并心房颤动、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更多,且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降低,而空腹血糖、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则显著增高。同时,衰弱组患者使用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华法林和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显著高于无衰弱组,但阿司匹林使用比例显著低于无衰弱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342 d(197~354 d),随访期间总复合终点发生170例(33.9%),全因死亡11例(2.2%),失访6例(1.2%)。1年随访结果显示,衰弱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49.2%比28.8%,P<0.001)和全因死亡率(5.6%比1.1%,P=0.006)均显著高于无衰弱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衰弱是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23,95%CI:1.360~3.011, P=0.001),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7.608, 95%CI:2.095~27.633, P=0.002)。结论衰弱在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 标签: 衰弱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 住院病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撤药后复发癫痫患者的二次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癫痫专科门诊确诊为癫痫、达至少3年无发作且经规范化撤药后复发的患者,自撤药后初次复发开始至少随访18个月,前瞻性观察患者的二次复发和预后情况。采用卡普兰-迈耶法对撤药后复发患者二次复发和至少1年无发作的时间进行生存分析;至随访终点,根据撤药后复发患者是否达至少1年无发作,将其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患者二次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56例撤药后复发的癫痫患者。自撤药后复发开始平均随访46.23个月(18~120个月),二次复发患者21例(37.5%)。其中撤药后初次复发未立即用药患者的二次复发风险高于立即重建药物治疗患者[9/16比30.0%(12/4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220,P=0.0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局灶性发作、缓解前发作频率>1次/月、撤药前多药联合治疗与二次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药联合治疗是撤药后复发患者二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3.383,95%CI 1.257~9.105)。在56例撤药后复发的癫痫患者中,47例患者(83.9%)达至少1年无发作;在随访时间≥3年的33例患者中,26例(78.8%)达至少2年无发作。在撤药后初次复发后立即用药的40例患者中,35例预后好(87.5%),在初次复发后未立即用药16例患者中,12例预后好,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²=2.333,P=0.2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治疗前癫痫病程>6个月、缓解前发作频率>1次/月、症状性癫痫、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与撤药后复发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未显示上述因素是该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撤药后复发的癫痫患者总体预后较好,2/3撤药后复发的患者不会二次复发。撤药前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是撤药后复发患者二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癫痫 抗癫痫药 撤药 复发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确定其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常熟市范围内3家医院的5个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共26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一般情况、神经功能相关评分、外科手术干预措施、机械通气及各种管路留置时间等。出院后3个月进行电话回访评估神经功能结局,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5例患者中,180例(67.9%)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肺部感染,其中118例诊断为卒中相关性肺炎(SAP);51例(19.2%)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脓毒症。与SAP患者相比,非SAP肺部感染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长,脓毒症发生率更高[50.0%(31/62)比16.9%(20/118)]。与无脓毒症患者比较,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31.4%(16/51)比14.0%(30/214)]及3个月时神经功能不良结局发生率[52.9%(27/51)比36.9%(79/214)]增加(P<0.05)。本研究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7.0%(45/265)。与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较高,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低,非SAP肺部感染以及发生脓毒症等(P均<0.05)。与3个月时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较高,入院时GCS评分较低,以及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P均<0.05)。结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脑出血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高APACHE Ⅱ评分、低GCS评分及并发脓毒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且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相对较差。

  • 标签: 脓毒症 脑出血 卒中相关性肺炎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