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列宁的监督理论包括“党外、内监督”两个方面,党外由人民来直接监督党权,党内则通过建立并提升监察委员会的职能以监督党委(包括中央委员会)。列宁的监督理论在苏联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在中国,也遇到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有效性堪忧。因而,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 标签: 列宁 监督理论 中国实践
  • 简介:回归人员,是指从监狱复归社会的人员,包括假释出狱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及特赦出狱人员。回归人员社会保护,是指帮助回归人员适应社会生活,预防其再犯罪所进行的活动。回归人员社会保护是一项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工程。自1772年英国监狱改良鼻祖约翰·霍华德(JohnHoward)创立出狱人员保护民间团体以来,美国、丹麦、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日本等国相

  • 标签: 社会保护 回归社会 预防犯罪 刑罚经济 犯罪者 刑满释放人员
  • 简介:物权法理论以所有权为原型,所有权是典型的物权,但两者并不等同,在理论认识上,有必要认真对待这种区别。基于此种认识,物权法规范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利用关系;物权法以调整静态财产关系为主,同时规范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物权的客体以物为原则,权利为例外;有无存在期限并非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原型也存在于其他领域,通过原型说反思现有法律理论,有助于得出科学的结论。

  • 标签: 原型说 物权法 债权
  • 简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后,面对执政基础、执政环境的变化对执政必然性进行的重新考量,体现了党对现代政党政治制度、执政党执政规律以及现代法治观念的深刻认识。依法执政的内涵是通过法律的执政、在法律范围内的执政、遵循法律程序的执政以及不违背宪法与法律的执政。

  • 标签: 依法执政 内涵
  • 简介:日本从战后废墟中快速重建,但其工业经济的发展却是以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代价的,在一连串的公害事故后人们才觉醒到环境的重要,并将环境作为刑法上的重要法益。但是由于环境本身的特殊性,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传统刑法理论在处理环境犯罪方面明显不足,因此不得不提出相应的修正理论。例如客观归责上的疫学因果关系说,乃至于主观归责上的危惧感说。然而,在面临举证困难的同时,为了有效预防环境犯罪,提早保护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乃至于财产安全,日本最终在立法上采用了危险犯的立法模式。日本环境犯罪的刑法理论发展,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 标签: 公害 环境犯罪 疫学因果 危惧感说 危险犯
  • 简介:本书作为当代俄罗斯法律高等学校专用教材,典型地和权威地反映了当代俄罗斯法理学的新变化,其内容既反映出俄罗斯联邦宪法原则,又体现了观点的多元化;既有传统的俄罗斯思想观点,又有当代西方法学流派观点,还有70多年来形成的社会主义观点;从中反映出接受过马列主义传统教育的当代俄罗斯法学家对法理学的新思考。

  • 标签: 俄罗斯法学 法理学 高等学校 新变化 思想观点 当代西方
  • 简介: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证明标准,不同公诉案件根据性质的不同证明标准也应当有所不同。提起公诉的基本证明标准是“高度可能性”。公诉案件中,有关非法取证的证明标准也应当视证明责任的差异予以区别对待。

  • 标签: 证明标准 层次性 高度可能性 非法取证
  • 简介:盖然性理论在我国的立法与司法中并未得到普遍的承认,但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及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之准确、及时、合法、公正的要求,本文尝试通过对视听资料、电子证据及盖然性理论的分析,希望得出在当今电子证据广泛运用以证明案情的民事诉讼中,高度盖然性理论适用的科学性与必然性。

  • 标签: 电子证据 高度盖然性理论 证明标准 证据法
  • 简介:社会危害性概念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体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其根源在于社会危害性(实质违法性)被理解为犯罪的一个特征。我国现有的成立犯罪的理论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四要件体系-社会危害性”双层结构,但应将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置换为法益侵害的概念,并且将之理解为犯罪成立的一个阶层(违法性阶层)。此外,还需要醇化构成要件的概念、析出责任阶层。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应改造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实质违法性 本质特征 责任
  • 简介: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标的,在“物权法”草案讨论审议时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反响和争议。但是已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仍然坚持了这一规定。然而尽管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肯定,并不代表着它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和实际问题已经解决。本文试图从该规定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与背离,以及实践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和今后司法实践正确的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 标签: 应收账款债权 权利质押 登记效力
  • 简介:传统上类推仅仅是法律适用的补充性技术,而考夫曼①在诠释学的关照下主张所有的法律适用都是类推的过程。没有完全相同的案件,法律适用就是规范与事实不断逼近的过程,只有在规范与事实的对应中才有真实的法。类推的过程可以通过考察规范与事实的共有意义、回归立法目的和判断相似性等方式来操作,从而实现类推从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转换。

  • 标签: 类推 规范 事实
  • 简介:量刑情节识别是一个现实难题。在法定量刑情节被酌定化、酌定量刑情节被模糊化、功利化追求掩盖了公平正义标准、刑罚根据趋向折中的当前环境下,量刑情节的识别被迫引入到技术性的要求当中。本文努力以情节是否符合刑罚根据要求、是否具有法律明确规定、是否在同类犯罪不同个案之间具有区别性、是否属于非定罪情节为逻辑结构构建起可操作的量刑情节识别方法,力图解决量刑情节识别的困惑,并对民愤、社会形势、刑事政策情节逐一进行了具体的识别检验。

  • 标签: 量刑情节 识别理论 识别方法
  • 简介:一、反思的缘由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1]在规范层面对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进行了区分,由此推动学界对区别于非法证据的瑕疵证据展开研究。迅速形成的主流观点认为瑕疵证据存在三个基本特征:(1)瑕疵证据是存在轻微技术性违法的证据;(2)瑕疵证据是证据能力待定的证据;(3)瑕疵证据适用可补正的排除规则。[2]此后至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修改、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司法

  • 标签: 反思重建 理论反思 瑕疵证据
  • 简介: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新闻学与网络环境的相互支撑越来越密切.在培养现代新闻从业人员过程中,从新闻学课程的角度来说,如何讲好这门课,帮助学生完成对新闻理论、和新闻素养的积累?结合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 标签: 新闻 新闻理论 教学 INTERNET 环境
  • 简介:一、传闻证据规则的理论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的一项古老、重要的基本规则,起源于英国,与陪审团制度一起被认为是英国证据法最重要的特征。它产生的前提是陪审团制度的发展(由原来的陪审团成员既控告犯罪又证明犯罪事实,发展为证人和陪审团成员严格区分),确立的基础是诉讼职能的划分(调查职能和审判职能的分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从先是禁止使用口头的传闻证据,继之以禁止使用书面证言,到大约1675年,反对传闻证据的规则逐渐定型。

  • 标签: 传闻证据规则 陪审团制度 犯罪事实 审判职能 诉讼职能 书面证言
  • 简介:<正>一、正犯与共犯的界分基础(一)正犯作为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在为正犯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寻找一种与共犯(Teilnahme)相区别的一般标志时,人们必定说,正犯是在实现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人物(第25条)。共犯是一种通过唆使而引发正犯的构成要件行为(第26条:教唆犯)或通过帮助

  • 标签: 犯罪事实 间接正犯 构成要件错误 联邦最高法院 直接正犯 帮助犯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1.依照"愿者不受损害"(volentinonfitiniuria)这一原则,那些在法益持有者同意(Zustimmung)的情况下,(负面地)改变了个人法益的人,就并没有实现不法。在教义学上,人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取得这种结果:一种情况是,针对被害人承诺(Einwilli-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个人法益 正当化事由 阻却 体系性 紧急避险
  • 简介:风险增高理论虽然在客观归责论中饱受争议,但未抵触罪疑唯轻原则。罪疑唯轻原则适用的前提是事实不清,而风险增高理论只是构成要件规范判断的内容。风险增高既不属于风险创设阶层,也不属于事实归因范畴,而应定位于风险实现。在刑法教义学上,风险增高理论确实混淆了实害犯与危险犯,但这已属于制裁规范的判断领域;在行为规范层面,风险增高理论具有刑事政策学的价值,符合行为规范的功能定位,应予肯定。在方法论层面上,应确立起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相区分的观念,并以此为线索,对犯罪论体系展开分析。

  • 标签: 风险增高 罪疑唯轻 风险实现 行为规范 制裁规范
  • 简介:作为法社会学的先驱,埃利希充分认识到比国家法发挥更大作用的社会法的存在,并以活法命名。本文深刻揭示了埃利希活法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详细论述了活法理论对于我国法制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 标签: 埃利希 国家法 活法 法制建设
  • 简介:2008年4月23—25日,第九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法学界著名学者、专家。以及各级检察机关的司法实践者150多人与会。年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司法改革的基础性理论——中国司法规律与检察权的科学配置进行了热烈研讨。

  • 标签: 年会综述 检察理论 司法改革 科学发展观 著名学者 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