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的:废名先生的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喜鹊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欢唱,好像在欢迎久别友人的到来。我们相约来到北京海淀上庄老年庄园颐和居306室,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96岁高龄的当代著名诗人鞠盛先生。我与鞠老是忘年交,哪一年哪一天与他相识见面,似乎并不重要,反正是我们一见面,就相知如故。

  • 标签: 诗人 中华 印象 忘年交
  • 简介: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创作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一面又认为旧体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

  • 标签: 矛盾心态 旧体诗 文学家 写作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价值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传统在时代习气中的升降命运和长远影响如何在一个学者身上由显而隐,最终还原为一种稳定学术传统的过程,瑶晚年多讲“清华学派”,其中寄托了对自己曾受陈寅恪影响的怀念。不过,一种学术生命力的顽强延续,有时候我们只能从他们学术著作的细处才体会得出来。

  • 标签: 学术道路 陈寅恪 王瑶 逝世 纪念 清华学派
  • 简介:双龙的视角看梅疾愚先生的“骂”与“被骂”,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标签: 双龙梅疾 梅疾愚 王双龙
  • 简介:读《朔文集》看“痞子”内秀何树丽我平时所读之书大都是世界名著或非名著的外国文学书籍,对国内当代作家的作品不感兴趣。倒是对钱钟书、鲁迅二位大家的作品钦佩之至,久读不厌,就像香橄榄进口,余味无穷。可“大家”的作品毕竟有限,每次到书店都失望而归。这次又来...

  • 标签: “痞子” 王朔 文集 文学作品 钱钟书 严肃庄重
  • 简介:蒙的文学理念是深刻精辟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他的多元文学观,体现了对作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尊重,同时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的胸怀。他的文学观体现了他富有艺术创新的胆识和勇气,以及深刻敏锐的思想和眼界,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功力和卓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标签: 王蒙 文学理念 折中 宽容 社会功能
  • 简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蒙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蒙作品的海外译介及其译介特征、蒙作品的海外研究及其研究特点以及蒙作品为何在海外受关注的原因等几方面展开探讨,试图系统全面地了解蒙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 标签: 王蒙译本 译介特征 海外研究
  • 简介:闿运是晚清宿儒,以“经学文章”闻名埴坫①,其于词也造诣颇深。陈乃乾称其“余事及词,有《湘绮楼词选》,取舍不同于人,所作亦能自名一家”②,《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赞其“自为词家一代作手”③。但关于闿运的词派归属问题,学界却颇有争议。

  • 标签: 王闿运 宗派 词学 四库全书提要 归属问题 陈乃乾
  • 简介:本文通过对船山"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观念的解读,分析"己""物""能""所"等认知概念,阐述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探讨船山关于认知来源于实践思想的深层原因,从多个层面对船山的认知思想进行了研究。研究船山的认知思想,不仅能管窥中国传统的认识论,还能够通过船山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基础与未来有更准确的认识。

  • 标签: 王船山 认知 毛泽东 《实践论》
  • 简介:八章》这组诗的风格深沉浑厚,话语陌生抽象,思维意识玄妙深奥,是诗人穆旦对爱情这一复杂情感的独到体悟.在诗中,诗人不仅以理性的思维意识呈现了关于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敏锐地洞察到了爱情中所存在的个体“自我”与“神性”自然的对话关系.在“人”与“神”所形成的情感张力中,将对爱情的理解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哲学范畴.

  • 标签: 穆旦 《诗八章》 “自我” “神性”
  • 简介:谭智基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后期便放飞的风筝了,1957年,他在《南方日报》发表了《小翠花》诗三首,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其后他便在园中辛勤耕耘,坚持业余创作,把根深扎在生活的沃土里,开放花。最近,他把三十多年来发表的诗作,精选出版了诗集《彩色的风筝》。谭智基的诗歌是属于豪放型的,如他的性格一样——豪爽而又热情。他的以灼热

  • 标签: 业余创作 小翠花 《南方日报》 五十年代 革命历史 清亮亮
  • 简介:一片冰雪铸魂———试论张岱诗歌的总体特征鲍恒张岱(1597—1680),字宗子,号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张岱素以其史著与散文名世,但同时又是一位极富个性的诗人。这一点极少为世人所知。张岱的诗歌作品,长期以来亦未能引起研究者们...

  • 标签: 张岱 “冰雪之气” 中国古典诗歌 历史人物 总体特征 艺术形象
  • 简介: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的英译陆游诗集《陆游的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的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成因,并试图通过解符号化还原陆游的真实形象。

  • 标签: 英译陆游诗 凯德琳·扬 译介学 形象学
  • 简介: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提出的“无达诂”,在诗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力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辨这一诗学命题,考察董仲舒当代的诗学现状,具体辨析“诂”和“传”的内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董仲舒提出“无达诂”的理论命意,并试重估其理论价值。

  • 标签: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历史语境 诗学 文学理论 儒家理想
  • 简介:欧阳修的《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著名的古典文史研究家、台湾成功大学张高评教授语及治学方法,有这样精辟的见解:“学界研究问题,起始多从单一、个别、专业、定向角度进行探论。等到研究成果积累相当丰富之后,就有必要进一步作学科整合,将边缘学科、姊妹艺术、兄弟文艺间,作一交叉探索,整合考察,如此方能反映学术之客观真实。”

  • 标签: 学术 诗集 杂文 评解 创作 学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