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冯至早期叙事诗表现的是人的精神憧憬与现实人生的错位,以及人的自我压抑和挣扎的人性悲剧。独特的悲剧表现形式,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叙事主题,拓展到了对于人性及现代社会人生困境的反思层面。冯至在叙事诗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为叙事诗这种文学类型的现代转型及创新,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 标签: 冯至 叙事诗 人性 悲剧
  • 简介: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受到域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地方色彩”是美国乡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localcolour”的本土化,但其中融入了早期理论建设者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域外文学思潮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在写作目的上,早期乡土文学理论“为人生”的文学观,则与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美国乡土文学的影响有关。

  • 标签: 早期乡土文学理论 域外文学理论 域外文学思潮
  • 简介:战前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到战后成为"国际主义风格"运动,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影响深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理想的转向,迄今依然能够感觉到它的力量。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为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

  • 标签: 国际主义 现代主义 联系 比较 转向
  • 简介:近年来,评论界对石舒清的关注大多集中在1990年代末(尤其是《清水里的刀子》之后)的小说创作上,对其早期作品则较少论及(即便论及,也是多集中在一些充满温馨亲情等篇目的解读上)。个中原因,除了石舒清九十年代末的作品主题与旨趣易于把握之外(已被研究者充分挖掘的主题如'死亡主题''清洁精神''民族自觉''大地歌者'等等),恐怕还包含着研究者的惰性心理。事实上石舒清的早期作品,除了《童年纪事》《碎舅母的运气》《残片童年》

  • 标签: 小说创作 文学精神 民族表达
  • 简介:早期移居美国的犹太人在美国既无法保留自己民族传统和文化,又难以融入美国社会,"身份"因此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成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竭力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通过该主题的分析,从整体上对美国早期犹太小说进行探讨.

  • 标签: 小说 主题 身份 困惑 犹太人 民族传统
  • 简介:本文首先对爱尔兰文学传统的断裂及其与20世纪爱尔兰文学翻译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评述,指明殖民主义和去殖民理想对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的影响.接着以爱尔兰民族史诗的英译为例,概述了以格里高利夫人为代表的归化派的英译策略,指出该策略与文化霸权的渊源及其缺陷.然后重点探讨了以金塞拉为代表的异化派的英译策略,认为该策略与爱尔兰的去殖民思潮是一致的,标志着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策略的转向.最后指出,的汉译策略是其英译策略的延续.

  • 标签: 文学传统 《夺牛记》 翻译策略 去殖民 文化霸权 文化记忆
  • 简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一位重要女作家,她对经历社会变革群体以及人们对变革做出的反应格外关注,忧思共同体文化的未来。论文以菲茨杰拉德的早年经历、成年后的《世界评论》办刊经历与撰写的评论、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为研究素材,阐释她早期文学思想中的共同体意识,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培育小而意义重要的精神共同体;重建和复兴战后英国共同体;憧憬建构一个深度共同体。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共同体 早期文学思想
  • 简介:张友鸾先生,作为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一位笔耕几十年的老报人,他的名字无疑并不陌生。然而,对于他早年所从事的文学活动,他在整个二十年代与新文学运动中诸多著名作家过从甚密的文学交往,至今则鲜为人知。友鸾先生今年已八十有六,因患脑血栓而失语多年;即便了解他这段经历的老朋友,如今在世的也不多了。承蒙《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的美意,笔者得以将先生早年留下的具有史料价值的片断文字整理出来,见诸纸端。

  • 标签: 张友鸾 文学史料 早期文学 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史料》 刘半农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戏剧的角度来谈电影,观赏电影。电影剧作家也惯用戏剧构思来编写电影剧本。演员从事影片的表演起初也是源于戏剧表演。早期演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声音。没有声音,演员就需要更多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来表达影片的内容,难度很大,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从而也就局限了表达的深度或者说观众的大众化程度。在电影表演艺术形成过程中,从戏剧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影艺术将继续在戏剧的大舞台上而不走向荧屏,呈现出艺术的综合性。电影表演艺术应该逐渐从戏剧舞台模式化走向生活化使演员的表演更趋于自然。

  • 标签: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表演 戏剧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正>真正的文学家大都具有异常敏锐的感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力常常是超众的,超前的,他们对许多问题的感知总要早于常人数年或数十年。所以伟大的诗人往往被誉为预言家、人类的先知。但是他们这种感知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明晰的理性认识与逻辑判断。鲁迅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思想家与文学家。早在“五四”的前十年他就发出了“五四”的先声,二十年代中期他就预感到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刚刚进入廿世纪的1903年,鲁迅就在《说铂》一文中敏锐地感到: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必将“辉新世纪之曙光,

  • 标签: 鲁迅 新世纪 廿世纪 二十年代 现实生活 感受力
  • 简介:受文学史书写影响,一般认为郭沫若《女神》是现代文学史上书写最为丰富的诗集之一,它标志着白话新诗的伟大开端。也是最能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间段中基本上持同一论调。与此同时,《女神》集外诗作及相关史料的发掘却在这一历史时段中默默地进行着,新的观点、材料、论断不断更新,遗憾的是却没有能及时影响后来的现代文学史书写,是一个带有滞后性、不平衡性的现象。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女神》 郭沫若 早期新诗 发掘 诗作
  • 简介:考察苏雪林的早期创作,可以发现一个显在的成长历程,始而出游,在经历种种的人生磨难之后,又实现了回归。这种叛逆和回归经验,在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这也使得苏雪林的成长模式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

  • 标签: 苏雪林 出游 回归 知识分子 成长
  • 简介:两幕话剧《母》,发表于《小说大观》第六集(1916),作者徐卓呆。作品主要写中年医生平宝瑚私生活不检点,将妓女艳紫以病人的名义留在家中,引起了自己女儿的仿效、儿子的暗恋。作为母亲的静枝,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不忍心让肮脏的色情交易污毁了少年男女的迷梦,又没有办法揭穿事实把儿女从蛊惑中拉回到自己身边。最后明白了事实真相的儿子荔芬投海自尽了,为了使女儿不再受过重的心灵伤害,静枝不得不忍辱负重地去为“父亲”的罪恶隐瞒,独自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痛苦的折磨。

  • 标签: 中国话剧 影响生命力 早期中国
  • 简介:城市古已有之,中国亦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赵冈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把中国城市发展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从城市兴起到宋朝是第一阶段,从宋朝到十九世纪中叶是第二阶段,

  • 标签: 城市研究 城市化 江南 城市发展史 治所 明清
  • 简介:“智识阶级”作为外来词进入在中国,至1922年3月6日《晨报副镌》载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名为《智识阶级的使命》的演讲辞才发生普遍影响。此前,鲁迅对这部分人群使用传统的称谓,如早期著述的各类“士”,“士人”,《新青年》时期的“鸿儒”,“文士”。“智识阶级”一词被引进后,鲁迅采用的同义语有“知识阶级”,“智识分子”,“智识者”等,如《坟·春末闲谈》的“特殊知识阶级”,《华盖集·通讯》的“智识阶级”,同时解释了该词的舶来性质及其与中国相应人群特征存在的差别。后鲁迅多用“知识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阶级 “立人”思想 人群特征 知识分子 《新青年》 文化精神
  • 简介:丁玲早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立足女性自身,强调女性人格的独立,凸显"强己"意识。她认为,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解放自己,像男性一样做"人"。但由于自身经历及当时思想和阅历的局限性,丁玲早期还没有考虑到经济独立对女性解放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女性解放 人格独立 “强己”意识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短篇《强奸幻想》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有着紧密而微妙的渊源。一方面,作品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对男权社会强奸文化的批判,将主流媒体热炒的女性强奸幻想改写为女性借助语言交流、抵制性侵的反强奸幻想,同时也反讽地展现了语言之于女性现实困境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美图书市场的小波折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女性主义内部的观点论战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强奸幻想》 阿特伍德 反强奸幻想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
  • 简介:因受时代氛围、政治因素及文艺方针政策的影响,1950年代诗歌问题讨论的一个中心议题,是能否在中国古典诗歌五七言和新民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较为普遍的民族化的新形式。在1950年《文艺报》组织的讨论中,诗歌形式的问题就被郑重地提了出来。1953年底到1954年初,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的诗歌研讨会,进一步围绕格律诗与自由诗展开讨论。1956年8月至1957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刊进行的争论,则触及未来新诗形式建立的基础。这些议题在1958—1959年间的诗歌论争中得到了更为剧烈的凸显。

  • 标签: 问题讨论 50年代 新格律诗 中国古典诗歌 比照 运动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的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的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的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的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的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