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采取294例中国汉族1型糖尿病患者与199例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对CD247基因多态性位点rs17534481、rs12095738、rs2988276、rs6668182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D247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17534481与中国汉族人群T1DM发病相关,该位点等位基因T是1型糖尿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667,P=0.037)。位点rs12095738、rs2988276、rs6668182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糖尿病,1型 CD247基因 CD3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人群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情况,并为前列腺癌发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北京地区居住20年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134例及135例年龄在50~79岁长期居住于北京市的PSA<4ng/mL、超声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外周带结节的肾肿瘤、肾囊肿或泌尿系结石患者作对照,采用问卷、电话访问的方式调查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婚姻史、首次射精年龄等情况,应用SPSS19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20岁、30岁及40岁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在4次/周以上较其以下的病例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OR分别为0.93(95%CI:0.57~1.51)、0.78(95%CI:0.48~1.25)和0.91(95%CI:0.54~1.53),P值分别为0.7651、0.298和0.7224。而50岁以后的性生活频率的增加对前列腺癌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大于8次/月的性生活频率者较低于该水平者OR值为0.47(95%CI:0.24~0.92,P〈0.05)。结论50岁后增加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性生活频率 病例对照
  • 简介:摘要选择2014—2018年射阳县189例胃癌新发病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匹配189名其他未患胃癌人群作为对照组,开展居民饮水情况与胃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整体重指数、家庭年收入、饮食口味、每月腌菜食用量、每月辣椒食用量、每月豆制品食用量、经历不幸、患浅表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因素后,与10年前饮水末梢无污染源、饮用开水为主者相比,10年前饮水末梢有污染源、只喝生水者胃癌的患病风险较高[OR(95%CI)值分别为2.20(1.13~4.29)、6.12(1.25~29.93)];与饮水来源为自来水相比,饮用净水处理后水者胃癌患病风险较低[OR(95%CI):0.55(0.35~0.85)];每天饮水量较多者胃癌患病风险较低[OR(95%CI):0.67(0.48~0.92)]。

  • 标签: 饮水 病例对照研究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与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5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是由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可靠、预后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手法闭合 复位 微创固定 胫骨中下段骨折
  • 简介:目的采用24h动态血压(ABPM)方法探讨直立性高血压(OHT)患儿的血压类型。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我院)儿童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儿,以不明原因晕厥及先兆晕厥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OHT者为OHT组。与OHT组年龄及性别匹配,选择同期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检查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OHT组和对照组均行ABPM监测,观察收缩压昼夜差值、舒张压昼夜差值,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参数,并探讨血压类型。结果OHT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1.5±1.9)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0.6±2.4)岁。1收缩压昼夜差值对照组高于OHT组,(9.8±3.3)vs(8.4±4.7)mmHg,P〈0.05。OHT组24h、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稍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昼夜差值对照组稍高于OHT组(P〉0.05)。2OHT组以非勺型血压为主(72.5%),对照组以勺型血压为主(55.0%),两组血压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OHT患儿收缩压昼夜差值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血压类型以非勺型血压多见,多数患儿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 标签: 直立性高血压 24H动态血压监测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全程合理有效实施方法.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中接受四线及四线以上内科解救治疗56例(多线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时期接受一线解救治疗的56例为一线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多线组与一线组比较,≥60岁、单纯化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淋巴结转移数、病理分级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线组在疾病自然进展、随意更换方案、擅自减少剂量方面,明显高于一线组(P<0.05).结论对一般状况较好、预期生存较长,能从多种治疗方案中获益的乳腺癌患者,应该尽量高效、合理、有序的实施数量有限的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辅助 临床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噪声所致高频听力损失与高血压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3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无锡市2019年所有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噪声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共95 432人),出现高血压为病例组,血压正常者作定义为对照组,根据听力阈值分为非高频听力损失组(<40 dB)和高频听力损失组(≥40 dB)。用单因素统计方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高频听力损失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用分层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与工龄的高频听力损失工人患高血压病的风险。结果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工人性别、年龄、工龄、企业规模、经济类型、高频听力损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工龄、企业规模、经济类型后,高频听力损失组高血压患病的风险仍增加(OR=1.062,95%CI=1.007~1.121,P=0.027)。20~39岁与40~59岁年龄组高频听力损失者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非高频听力损失者(OR=1.536,95%CI=1.353~1.743;OR=1.179,95%CI=1.111~1.1250,P<0.05);<5年、5~9年、10~14年、15~19年和≥20年工龄组高频听力损失者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非高频听力损失者(OR=1.926,95%CI=1.007~1.121;OR=1.635,95%CI=1.478~1.810;OR=1.312,95% CI=1.167~1.474;OR=1.445,95% CI=1.238~1.686;OR=1.235,95% CI=1.043~1.463,P<0.05)。结论职业性噪声引起的高频听力损失与高血压患病风险有一定的关系,且不同年龄与工龄高频听力损失者高血压患病风险不同。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高血压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肌少-骨质疏松症与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经X线检查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绝经后妇女55例(研究组)和按年龄匹配无桡骨远端骨折的绝经后妇女55例(对照组),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推荐意见测定握力及步行速度;应用全身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测量两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BMD)、体质量指数(BMI)、相对骨骼肌指数(RSMI)和静止代谢率(RMR),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中32例诊断为骨质疏松症,21例出现肌少症,15例为肌少-骨质疏松症,而对照组中2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2例出现肌少症,9例为肌少-骨质疏松症;研究组肌少症、肌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8.2%(22/55)比21.8%(12/55)、27.3%(15/55)比16.4%(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握力明显降低[(17.4 ± 4.7)kg比(19.2 ± 6.1)kg](P<0.01)。然而,两组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MR、RSMI、股骨颈和全髋BMD明显低于对照组[(1.02 ± 0.45)kcal/d比(1.38 ± 0.39)kcal/d、(5.21 ± 1.10)kg/m2比(6.12 ± 1.20)kg/m2、(0.85 ± 0.25)g/cm2比(1.12 ± 0.32)g/cm2、(0.87 ± 0.16)g/cm2比(1.08 ± 0.43)g/cm2](P<0.01)。两组腰椎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的预防和骨折后的处理均应包括评估和治疗肌肉和骨骼两个部分,临床意义在于增加肌肉质量高于老年人的临界值,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质疏松症 肌少症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首先整群抽取在本市城区参加体检的15家单位中的862名25到75岁受检者进行详细调查,所调查内容包括肝脏超声检查、体格、问卷调查以及血液生化。接着将确诊的所有NAFLD患者归为病例组,同时将与被选择病例性别相同、同工作单位、职业和年龄接近的所有非NAFLD者为对照组。应用对照分析法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分析总人数为862,其中病例组166例,对照组696例;调整人口学因素后,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22.74%;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紧密相关(P<0.01)。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肥胖与高脂血症是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病例对照研究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聚集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固定位置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01-2018.01收治的68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Mazur踝关节评分为(90.5±3.4)分,对照组患者Mazur踝关节评分为(78.5±3.1)分,相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显著优于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疗效显著,建议应用在临床中。

  • 标签: 固定位置 切开复位固定术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了解经济发达镇综合医院急诊内科三年间收治自杀患者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查阅病例,自编调查量表对1999年和2001年珠三角地区某镇一所综合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所有扑克杀患者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则,职业,文化程度,自杀原因及方式,并比较两次调查的结果.结果1999年组和2001年组分别收治自杀患者为360例和475例,分别占总就诊人数的1.11%和1.55%,两组年龄均以15~25岁为多,差异无显著性(P>0.05).1999年组和2001年组均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分别为1:2.36和1:2.74),外地户籍人口自杀者多于本地户籍人口(本地户籍人口比外地人口分别为1:9.6和1:14.3.文化程度低者自杀发生多,2001年组初中文化以下自杀者上升(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两组中均以打工者、农民自杀居多,无显著差异.两组自杀原因中由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导致的自杀者多,无显著差异.两组自杀原因中由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导致的自杀者多,1999年组为78.3%,2001年组为728%.(P<0.05)差异显著.自杀方式全部为服毒自杀,1999年组服农药,安眠药自杀者多(675%),2001年组服家药者下降,服安眠药、其他药品、杀鼠剂人数上升(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三年间某综合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自杀患者结构,自杀原因,自杀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标签: 经济发达镇 综合医院 急诊内科 自杀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铆钉辅助空心对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6例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方式分组,对照组采用双枚空心钉治疗,观察组给予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K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对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借助于铆钉联合空心钉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铆钉 空心钉 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学龄儿童肥胖与非乙醇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及脂肪代谢紊乱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中等水平的4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从中抽取659名7-18岁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603名正常体重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身体测量、腹部B超脂肪肝检查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检测。超重、肥胖采用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评价;血脂异常的判定标准:静脉血清TC≥5.20mmol·L^-1,TG≥1.70mmol·L^-1,HDL-C≤1.03mmol·L^-1,LDL-C≥3.12mmol·L^-1;肝功能异常:静脉血清ALT≥40.0U·L^-1和(或)AST≥45.0U·L^-1;NAFLD诊断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公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进行。统计方法包括计量资料的描述统计、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趋势卡方检验等。结果肥胖组有3例未行脂肪肝B超检测,肥胖组B超脂肪肝和NAFLD的检出率分别为28.0%(184/656)和10.2%(67/656),对照组脂肪肝和NAFLD的检出率分别为0.3%(2/603)和0.2%(1/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同时罹患NAFLD时,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ALT及AST异常也更明显,以ALT升高为著;随着肥胖的加重,脂肪代谢紊乱及肝功能损害程度逐渐上升。结论肥胖儿童伴发NAFLD较为普遍,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肝功能和脂肪代谢等均造成危害,并随肥胖程度逐渐加重,对中度以上肥胖儿童建议常规进行腹部B超检查。

  • 标签: 肥胖 非乙醇性脂肪肝 血脂紊乱 学龄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陕西省开展的CHD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 d确诊为CHD的围产儿和妊娠<28周但经超声等检查确诊为CHD的胎儿;对照组为未发生任何出生缺陷的同时期新生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与子代发生CHD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其稳定性。结果共纳入2 259例调查对象,其中病例组695例,对照组1 564例。病例组中围孕期被动吸烟者占26.76%,而对照组中仅占6.01%。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围孕期被动吸烟者子代患CHD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3.32倍(OR=3.32,95%CI:2.41~4.56)。该风险随着孕妇被动吸烟暴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每周被动吸烟1~3 d的孕妇生育CHD子代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2.75倍(OR=2.75,95%CI:1.62~4.66);而每周被动吸烟超过3 d的孕妇生育CHD子代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3.62倍(OR=3.62,95%CI:2.48~5.29)。亚组分析显示,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和子代CHD的关系稳定。结论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是子代发生CHD的危险因素。孕妇应尽可能避免二手烟的暴露,防范被动吸烟的危害。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围孕期 被动吸烟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围生期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实验开始时间设为2020年1月,并于2021年1月终止实验。选取10000名围生期孕产妇(实验时间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依照患病情况分为甲组与乙组,两组人数均等(5000人)。甲组为健康组,所选孕产妇并未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乙组为疾病组,所选孕产妇均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两组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与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产褥期卧床时间、患病情况等危险指标的差异。结果:经比对可知,甲、乙两组孕产妇的临床数据差异较大(p

  • 标签: 围生期孕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作者: 刘芬 周志斐 米阳 马萌 洪咏龙 陈发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西藏军区总医院口腔科,拉萨 850007,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科,西安 710003,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口腔科,西安 710003,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口腔中心,深圳 518100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牙周炎及炎症因子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至11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100例GDM孕妇和100名健康孕妇分别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两组样本信息并对两组受试者牙周状况进行检查。同时,收集两组受试者龈沟液及静脉血,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IL-10和IL-33的表达情况。将组间差异表达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模型,初步明确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两组样本基本信息进行比较,病例组年龄[(33.4±5.1)岁]与对照组年龄[(30.5±4.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01)。病例组体重指数[(28.11±3.85)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23.31±3.15)kg/m2](t=9.65,P<0.001)。GDM孕妇牙周状况较差,牙周炎患病率[47.0%(47/100)]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的牙周炎患病率[29.0%(29/100)](χ²=6.88,P=0.009)。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是影响GDM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OR=1.882,P<0.001)。此外,龈沟液(IL-8)及血清(TNF-α、IL-8和IL-10)中的炎症因子对GDM发生同样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血清中TNF-α和IL-8影响GDM发生的OR值分别为2.077和2.060(P均<0.001)。结论牙周炎与GDM发病存在关联;牙周局部炎症微环境引起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升高可能在两种疾病关联中发挥中介作用。

  • 标签: 牙周炎 糖尿病,妊娠 病例对照研究 炎症因子 危险因素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叶酸与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1)转归的关联。方法以课题组2014年建立的已婚女性队列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例CIN 1女性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因素,采用分子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红细胞叶酸水平。随访24个月后经病理学判定CIN 1女性的转归结局,以逆转者为对照组,CIN 1持续和进展者分别为病例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红细胞叶酸与CIN 1转归的关系。结果453例女性完成随访,年龄为(49.72±6.84)岁,CIN 1发生逆转342例,持续58例,进展53例,其红细胞叶酸水平M(Q1,Q3)分别为399.01(307.10,538.97)ng/ml、316.98(184.74,428.49)ng/ml和247.14(170.54,348.97)ng/ml。随红细胞叶酸的降低,CIN 1持续和进展发生的风险均呈升高趋势(均P<0.001),而CIN 1逆转发生的风险呈降低的趋势(P<0.001)。结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分析,无论是否感染HR-HPV,红细胞叶酸低均能增加CIN 1进展的风险(HR-HPV感染者:OR=21.34,95%CI:3.98~114.54;HR-HPV未感染者:OR=11.15,95%CI:2.34~53.13)。结论无论HR-HPV感染与否,红细胞叶酸低均可增加CIN 1持续和进展的风险。

  • 标签: 红细胞叶酸 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