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风险社会刑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刑法的任务由保护法益转向保护国民的安全感;预防理念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预防;犯罪圈不断膨胀;传统归责理论有所突破。这些新动向使刑法在遏制风险的同时,自身也潜藏着风险:一是不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可能导致泛刑法化与重刑化;三是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被弱化;四是责任原则有大范围超越的风险。要消除这些风险,必须平衡好允许的危险与禁止的危险的关系;协调好自由保障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权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总之,“最好的社会政策也是最好的刑事政策”这句名言在今天仍然应当被坚持。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风险 风险防范
  • 简介:《现代汉语词典》对“黑社会”的解释:指社会上暗中进行犯罪活动的各种黑暗势力,如反动帮会,流氓、盗窃集团,走私、贩毒团伙等。2000年12月4目,中国在全国范围内部署首次“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刑法》第294条做了一个司法解释,规定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4点特征;组织结构紧密,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国家工作人员提供非法保护,以暴力为后盾。

  • 标签: 黑社会性质犯罪 专项斗争 国家工作人员 犯罪活动 盗窃 《刑法》
  • 简介: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积极性不强、参与途径不明确、专业素养不能满足矫正需求等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做好宣传,完善参与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系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的发展

  • 标签: 社会力量 社区矫正 参与途径
  • 简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全球化的帮助下,记忆成为常态,遗忘却成为例外,互联网“永久记忆”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欧盟提出被遗忘权显得务实而又必要。被遗忘权根植于欧盟现有的数据保护框架,又融入数字时代的背景,但本质上并非一项新的权利。美国在被遗忘权问题上与欧盟分歧巨大,认为欧盟被遗忘权与美国言论自由的基本价值格格不入,其背后反映的是两者对待个人隐私保护的差异。实践中,被遗忘权也面临诸多难题,包括被遗忘权的效力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公共人物等特殊主体的考量、申请审查制度的构建、通知义务的配置等。网络全球化让被遗忘权超越地理界限,成为各国亟须应对的难题。作为互联网发展大国,我国应积极回应,在借鉴欧盟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合理界定、科学定位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

  • 标签: 被遗忘权 隐私权 个人信息权 言论自由
  • 简介:飞车帮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黑帮,大马力摩托车,既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象征,也是使他们臭名昭著的根源。据粗略统计,现在全美共约有二百至四百个飞车帮,其中,大部分规模小,地域性强,相对来说组织程度较低;但也有几个飞车帮犯罪手段高明,结构高度组织化,他们的成员及其活动范围常常遍及全国各地,飞车帮经常进行贩毒,卖

  • 标签: 黑社会组织 组织程度 犯罪手段 结构高度 活动范围 全美
  • 简介:结果无价值和行为价值的对立,在正当防卫根据判断方面表现为法益衡量说和社会相当性说的对立。考虑到中国当下的法治现状和刑法公众认同之需要,正当防卫的判断根据应当采用社会相当性说。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是对行为通常性的事实判断和对行为适当性的价值判断之二元结构,若以社会相当性为判断标准,“旋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的行为应当成立正当防卫。

  • 标签: 社会相当性 行为无价值 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 公众认同
  • 简介:对于这一话题,我们首先应明确信用和信用法治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仅《论语》中的“信”字就出现了38次,仅次于仁和礼。德国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没有人们之间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从经济学领域来看,现在市场经济正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

  • 标签: 信用体系构建 社会学家 法治 传统儒家文化 普遍信任 《论语》
  • 简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关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体现,其具体要求也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实施和保障。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社会主义法本质上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但是体现未必意味着实现,

  • 标签: 法律监督 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家强制力 民主法治
  • 简介:<正>1.2010年12月27日民政部令第39号公布2.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评估,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为依法实施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依照

  • 标签: 政府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登记 评估管理 评估等级 企业单位 评估委员会
  • 简介: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基本上都是在引进与吸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却缺乏深刻的研究。本文拟从法制史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初略的探讨,并在搜集整理唐代社会保障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家庭、家族、乡里村社等社会自治组织和国家这四个层面,对唐代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唐代 社会保障 制度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凝聚性三重属性。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运行的实践属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路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从社会认知到社会认同、从价值理念到行为指引的转变。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价值属性 弘扬路径
  • 简介:我国刑法第10条明确规定,犯罪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也都普遍将社会危害性视为犯罪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则它根本不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没有达到刑法所规定的严重程度,也不能构成犯罪。因此,对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及其程度的认定,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司法实践 主体特征 行为规范 犯罪行为 生产力标准
  • 简介:律师社会心理是行业文化的内在潜质,有组织地、科学地对其加以修养调适,是在中国该项朝阳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各方面亟待规范的治理之本;培育健康的律师文化以使之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主管机关及行业协会的历史责任。

  • 标签: 律师社会心理 律师文化 健康态
  • 简介:本文旨在探索当今我国如何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采用历史研究、比较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分析了"人治"难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因,指出"人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执法者的无能和政府的腐败问题,阐述了在法治轨道上维护社会稳定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论文的独特见解是提出了构建"维稳"法治体系的三大要件:一是要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政治;二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维稳"问题;三是要建立起一套"维稳"的长效机制。

  • 标签: 维稳 人治 民主政治 法治轨道 长效机制
  • 简介:<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就法的阶级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解放思想,克服左的影响,提高法学基础理论水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有重要意义的。

  • 标签: 社会主义法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学基础理论 阶级性 法学界 解放思想
  • 简介:"社会权"系与"个人自由权"相对应的新兴人权,是当代"福利国家"人权的重要内容。"社会权"的国家保障在行政领域主要体现为给付行政。给付行政行为作为一项授益性行政行为,体现为"国家生存照顾"之积极义务,其范畴涉及提供基础设施之行政、社会行政、促进(助长)行政、资讯行政等领域。给付行政行为适用"重大事项保留"原则,主要通过公法和私法协力的方式实施。

  • 标签: 社会权 人权 给付行政 福利行政
  • 简介:社会(性质)犯罪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关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一是对黑社会(性质)犯罪进行科学预测;二是对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措施进行经济分析;三是提出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之措施。科学预测是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之前提,经济分析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功科要求,提出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措施是黑社会(性质)犯罪之关键。

  • 标签: 黑社会(性质)犯罪 预防论 前提 经济分析 要求 内容
  • 简介:北京基层社会矛盾究竟呈现怎样的状况?本文通过到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走访和调查,以数据统计和事实描述的方式,对北京基层社会矛盾予以呈现。通过分析认为,当国家和政府以诚恳的态度、直面问题的勇气,与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全方位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之时,矛盾会得到逐步化解。

  • 标签: 社会矛盾 信访 调解 仲裁
  • 简介:2007年7月13日,“法律治理与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各著名高校法学院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社会政策 法律治理 研讨会综述 上海财经大学 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