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邓小平认为,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政法机关,肩负着执行法律、保护人民、打击犯罪、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加强政法、公安部门的建设和工作,提高这些部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法队伍不仅处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而且直接处在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新时期政法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认真研究和深入学习邓小平的政法队伍建设思想。对于建设一支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高素质政法队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法工作 队伍建设 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人事管理
  • 简介:通过作为"他者"的西方法律文化的扩张和作为主体的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偏离等方面的剖析,以期找到法律史研究中"自我"与"他者"的平衡。探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真知,从精神上疏远"自我"以及以宽容之心接受"他者"均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之间达到同样的协调和均衡时,才能对"自我"以及作为异质文化的"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时,我们不仅要"得古人之言",更为重要的是"得古人之心"。对不同的法律文化进行"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才是我们法史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必要前提。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自我 他者 历史分析 文化诠释 对话
  • 简介:在某种程度上,法律人的梦想,就是让司法获得独立,并进而让司法获得对法律合法性的审查权。然而,在中国,司法独立性却因与政治逻辑的冲突,长期得不到确立,司法权也面临萎缩和边缘化的命运。如何直面现实,寻找切实可行的出路,是横亘在每个法律人面前的迫切课题。2009年12月13日,法学界精英汇聚杭州,探讨“转型期法治”中的各种问题。

  • 标签: 司法独立性 政治逻辑 转型期 研讨会综述 法治 法律合法性
  • 简介:学界对法治文化的研究总体上延续了结构主义的进路,这一进路不需要追问和回答法治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有无内在张力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非常必要。面对这个问题,解构法治的苏力进路以及解构文化的新法家进路都失败了,一个更能被证立的理解是将法治文化界定为政治概念。作为政治概念的法治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党和政府向全体国民作出了一个将法治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承诺。基于此,法治文化概念必然预设了政治合法性的再认识命题、法治实现的可能性命题以及法治建设的文化生成路径命题。

  • 标签: 法治文化 内在张力 合法性 概念预设
  • 简介:建立在马克思"经济哲学"或"财富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将艺术置于社会财富流转总体过程中来加以考察,批判性地反思艺术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资本及其当代新形态"符号经济"的无度扩张,"向上"阻碍"剩余财富"流转向"自由王国"及包括艺术在内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从而挤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超越性的自由空间,"向下"则挤压底层大众由"必要财富"维持的生存空间,从而再生产贫困。"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财富流转"的角度将曾被认为是非功利性的艺术跟似乎与其距离很远的贫困连接起来考察,这会使美学获得多方面的现实批判力量。

  • 标签: 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 符号经济 资本 挤压“必要财富” 挤压“自由发展”
  • 简介:中国法社会学课程设置历史较短,目前可供选用的法社会学教材也存在着种类少、内容不充分以及未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等问题。通过对英美法社会学课程安排的考察和借鉴,中国本科法社会学教学可以进行如下创新型的课程安排:首先,使法社会学课程的内容集中在探讨“法律”与“社会”的性质、范围及其关系上。其次,发展一种足以统领已有理论的视角。再次,确定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对法律问题所反映的更广阔的社会事务和人生问题的洞察力。最后,依托现实中重要的法律现象组织课程内容。

  • 标签: 法社会学 教学 课程安排
  • 简介: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大一新生必修的公共课程,也是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其理论教学内容繁杂;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虽有体现,但教师依然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课本中法律基础的理论教学,从而不得不忽视法律实践的环节。教学理念、内容、形式、手段、考核等需要改革创新,本文针对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有助于法律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 标签: 法律基础理论与实践 现状 改革策略
  • 简介:此次教育部厘定大学法学院标准课程,审核不厌求详,手续非常郑重,先由该部征求全国法学教授对于大学课程之意见,再由该部主管司通函各大学法学院,征集对于整理课程之具体意见及方案,然后草拟大学法学院各学系课程整理办法草案与各学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草案,聘请国内法学专家审查。本文系作者应教部之请,审查大学法律学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草案之意见书。同时于教部所拟定之法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现已修正颁行),亦连带发表意见于前。

  • 标签: 大学课程 法律学系 标准 厘定 检讨 选修科目
  • 简介: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加快民事裁判的速度,法国在民事诉讼程序立法上采用了"分散性简易与速裁程序性规定"和"集中性‘紧急审理裁定’程序规定"并行的立法体例及其法律规定模式。这种立法模式的产生,不仅与其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和司法习惯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有关的理论思想也存在直接的关系。深入研究法国民事速裁程序制度的立法模式及其规定,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民事速裁程序制度的设置与完善很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法国民事速裁 制度设置 基本特征 理论思想
  • 简介: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思想的突出体现曹子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我国刑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法律。过去有一种说法,说我国刑法是打击敌人、惩罚犯罪的法律。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是从“刑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 标签: 惩罚犯罪 单位犯罪 突出体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我国刑法 防卫过当
  • 简介:<正>今年3月党中央政治局全会的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象万里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行动纲领。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加快步伐,民主与法制建设必将迅速发展,法学

  • 标签: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基本路线 经济建设 法学界 贯彻执行
  • 简介:<正>自1982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多次讲话谈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严才能治住,搞得不疼不痒,不得人心。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在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邓小平同志反腐倡廉的思想,涉及到

  • 标签: 反腐倡廉思想 邓小平同志 经济犯罪活动 老虎 检察机关 办案经费
  • 简介:古典刑事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建立的罪刑法定主义、一般预防、罪刑相适应、废除死刑思想对刑事法律思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刻影响着其后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并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贝卡利亚 刑法思想 死刑观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公有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 简介:欧洲思想家主要对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及其刑罚、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中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尽管认识对象相同,但其所持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又使他们分成两派。批判派认为中国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把法律与道德混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误;辩护派则坚持与任何其他政府相比中国更接近于理想模式,中国人正是依靠道德政治获得了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个性自由的缺失导致东方大帝国悲壮落伍。

  • 标签: 中国法律文化 欧洲思想家 法律 道德 专制主义
  • 简介:民主政治渠道畅通意味着人民能够通过政治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并借助立法程序使其转为政治意志和法律意志.最终成为法律保护的权利。但是。代议制民主像市场调整机制一样经常发生失灵现象,精英民主存在内在的局限性,议会意志并不是理想意义上的公共意志,法律并不能完全体现公共利益。代表行使议决权的方式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立法权也存在异化的危险。行政国家的兴起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代议制民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民主政治渠道。因此,在现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过程中,人们日益期待司法不仅能够传导合法性而且能够输出合法性,既要实现法律正义也要实现社会正义。在现代司法社会中,法院在分权制衡的国家权力结构中拥有发现和确认人民意志的权威,可以凭借司法判断和裁判的至上权威,通过司法解释和司法审查来疏通政治渠道,为立法行为提供合法性,同时肩负起保障公众自由、救助弱势群体和维持福利给付的公法使命,力图通过法律争议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因而,司法审查成为疏通政治渠道、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权威机制,成了协调过去的经验和现时的理性、实现过去的民意和当下的民意有机结合的有效沟通机制。我国应该借鉴域外司法疏通政治渠道的制度经验.逐步建立适合国情的司法疏通机制。

  • 标签: 政治 疏通 司法 机制
  • 简介:―、综述与缘起清末以降直至民国是一段由“旧”转“新”的历史时期。“预备立宪”与“地方自治”引发了晚清政府至北洋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与结构的巨大转变,也改变了“清代立国以来二百五十多年形成的固有行文秩序”。[1]与政治体制变革相伴而生的是传统公文制度向现代公文制度的转型。公文制度变革的背后暗含着新政体下的政权结构与行政效率试图寻求稳定发展的一种调适过程。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似乎需要出现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推动。这一强政权的推动不仅表现为现代国家建立后,政权机构的设置、公务人员的选任、国家权威的下渗,还表现为现代公文制度的革新。公文革新,既是与传统中国旧式公文的告别,试图用新的公文程式宣告君权的没落与民权的建立;同时,也是国家权威借助公文这一载体,自上而下地使地方各级政权意识到国家政权的存在与行为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 标签: 公文制度 基层政治 革新 实践 荣县 民国
  • 简介:本文作者在对基层股、所、队的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之后,概括了公安基层政治工作的六个薄弱环节,从现行的公安政治工作体制、任用干部制度和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上,深入分析了基层公安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 标签: 提高认识 严格标准 明确责任 加强基层所 队思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