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单位机关中,人事档案地位凸显,对于服务型单位来说,其价值都是难以替代的,在机构改革背景下,更是要发挥出人事档案的功效。作为人资管理的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实效性可以影响用人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水平与实践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需要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规范化以及创新性地调整,提升档案管理效率的同时,增强单位机关运维能力。

  • 标签: 管理创新 机构改革 人事档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养老机构卧床老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机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40例卧床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常规+延伸护理,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接受延伸护理的老年病人,其环境、设施设备、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

  • 标签: 延伸护理 养老机构 卧床 老年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养老机构卧床老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机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40例卧床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常规+延伸护理,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接受延伸护理的老年病人,其环境、设施设备、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

  • 标签: 延伸护理 养老机构 卧床 老年病人
  • 简介:摘要:本文重点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72个基层疾控卫生机构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调查基层公共卫生部门的系统指导工作情况、医师比率等内容,了解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具体表现,找出现存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调整和优化措施,以提高服务质量。

  • 标签: 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公共卫生 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新时期,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就医时,对于相应的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策略进行探究,对于提高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多项有效的质量策略,提高相关临床检验的结果,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经验工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服务满意度的提升都有着积极作用。基于此,文章对基层机构临床质量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 标签: 基层医疗机构 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策略 分析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疫情使得医院面临诊疗业务数下降、资金周转困难、医疗资源紧缺、医护人员压力大等紧迫问题。并对此提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的对策。完善医疗机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防控机制;多渠道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提高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抵御风险;重视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注重心理疏导。

  • 标签: 新冠肺炎 医疗机构 应急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时机理论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3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3.76±5.18)分、(34.68±4.46)分,常规组分别为(47.81±6.82)分、(52.16±7.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43、7.711,均P<0.001)。观察组患者和近亲属康复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2.31%(36/39),高于常规组的71.79%(28/39)(χ2=5.571,P=0.018)。干预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15.39±2.82)分]低于常规组[(18.25±3.21)分],BI[(59.69±8.37)分] 高于常规组[(52.74±8.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80,3.715,均P<0.001)。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3,P=0.042)。结论将时机理论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延续性护理中能够更好地辅助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梗塞,大脑中动脉 偏瘫 护理 延续 时机理论 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分娩情况。依据产妇是否自愿选择分娩镇痛将其分为对照组(152例)、观察组(336例)[对照组(27.55±4.39)岁,观察组(27.46±4.26)岁];再按照分娩镇痛的不同时机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其中分娩镇痛1组(112例)在宫口<3 cm时实施镇痛,分娩镇痛2组(112例)在宫口开3~4 cm时实施镇痛,分娩镇痛3组(112例)在宫口>4 cm时实施镇痛。对比不同小组实施分娩镇痛疼痛情况,各个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23±0.94)分比(6.55±1.95)分,(3.44±0.85)分比(8.62±0.65)分,(3.62±0.75)分比(8.55±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长于对照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分娩镇痛1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而其他产程各个分娩镇痛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分娩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15.18%(51/336)比23.03%(35/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娩镇痛组间中转剖宫产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1 min时、5 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分娩镇痛有助于缓解产妇分娩中的疼痛感,由于在宫口<3 cm前实施分娩镇痛会导致第一产程延长,而在宫口>4 cm实施镇痛又减少了有效镇痛时间,因此应选择宫口开3~4 cm时实施镇痛。同时本次研究还显示分娩镇痛有助于降低分娩中转剖宫产率,同时对新生儿结局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 镇痛时机 产程 疼痛程度 新生儿结局 宫口大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实践方案在婴儿痉挛症患儿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及其主要照顾者8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婴儿痉挛症患儿按入院时间编号,将编号为奇数的患儿分入神经内科一区,设为观察组;将编号为偶数的患儿分入神经内科二区,设为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儿及其40名主要照顾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实践方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I)、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照顾者负担问卷(CBI)、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评价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关怀能力、照顾能力、照顾负荷以及两组患儿的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主要照顾者CAI总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FCTI总分、CBI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GDS 5个能区DQ值均高于干预前,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3个能区DQ值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实践方案能提高婴儿痉挛症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关怀能力及照顾能力,减轻照顾负荷,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

  • 标签: 痉挛,婴儿 认知 时机理论 人文关怀 照顾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6月到本院治疗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A组(n=40,常规护理)和B组(n=40,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B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干预后,B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生活质量,改善其负性情绪。

  • 标签: 时机理论 血液透析 自护能力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开展对比实验以深入探究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以找到更好的时机以实施分娩镇痛,减少产妇痛苦,提高产妇分娩镇痛满意度。方法:随机在医院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来院诊治或开展分娩镇痛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 分析、研究人体髋关节的结构特点、运动特性及其运动空间范围;对以3-SPS 型对称并联机构为核心的髋关节机构构型进行运动学建模,并描述机构的空间位姿,建立了机构位置逆/正方程、速度逆/正方程及雅克比矩阵;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对3-SPS 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以运动学分析为基础,分析机构各部分质心处的运动学参数,考虑并联机构的整体势能和动能,建立动力学方程。

  • 标签: 康复机器人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动力学 3-SP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2020年4—5月,对全国31个省份的1 013所医疗机构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内容包括CDSS安装部署现状、建立目的、知识库来源、需要设计优化的内容和阻碍使用的因素。结果199所(19.64%)医疗机构有CDSS,其中123所在全院使用,76所在局部科室使用;426所医疗机构未使用CDSS,但已有使用计划。调研发现,目前CDSS系统存在认知差别大、知识缺乏权威性、数据治理难度高、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结论未来要从提高意识、树立知识权威性、建立标准等方面推动CDSS在医疗机构的规范使用。

  • 标签: 信息服务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医疗机构 数据治理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患者安全文化是基层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患者安全文化的评价有助于研究者和管理者理解患者安全文化的实质内涵,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成效的患者安全文化促进策略。文章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评价工具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评价工具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患者安全 文化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的现状与相关因素,为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抽取43家养老机构,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机构与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相关内容,分析其现状与相关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份,回收43份,回收率为100%。结果43家养老机构中,国营3家(6.98%),民营22家(51.16%),公办民营18家(41.86%);平均入住率为(67.63±20.59)%,入住老年人中重度失能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0.10±20.25)%。制定了老年人窒息事件监测预警、事件上报、分析改进制度与规定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53.49%、51.16%、51.16%,对入住老年人开展窒息风险筛查、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训练的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65.12%、51.16%、46.51%。结论大部分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窒息防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有待改善。建议通过构建完善的窒息防范管理制度、对高危人群开展风险筛查和吞咽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加强机构负责人和照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寻求持续性的外部专业支持,以完善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吞咽障碍 养老机构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养老机构照护人员窒息防范的培训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培训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单位内选取43所养老机构的照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照护人员的个人信息、老年人窒息防范相关经历和培训需求。共回收52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为78.33%。结果412名照护人员中注册护士53名(12.86%),养老护理员359名(87.14%)。照护人员对窒息预防、识别和应急处置培训需求较高,其中需求程度最强的前3位分别是窒息常见的原因、特殊老人的窒息危险因素、识别异常的体征以及时发现窒息。所在机构是否发生过窒息、是否掌握被照护者的用药情况、是否掌握被照护者的窒息史的照护人员对窒息防范培训内容需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对窒息防范的培训需求较高,建议养老机构将事前预防用于老年人的窒息防范管理,引导照护人员全面了解被照护者的用药情况、窒息史、吞咽功能,并对注册护士和养老护理员提供窒息防范相关的系统培训。

  • 标签: 老年人 窒息 培训 照护人员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患者安全文化是基层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患者安全文化的评价有助于研究者和管理者理解患者安全文化的实质内涵,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成效的患者安全文化促进策略。文章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评价工具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评价工具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患者安全 文化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首诊年龄以及托幼教育阶段所在托幼机构的体制,分析讨论不同体制托幼机构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开展医疗工作的重点。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调查对象的年龄、首诊年龄、主要生活地区、托幼机构性质。分析患儿在托幼教育阶段,机构性质、生活地区分布以及首诊年龄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托幼教育阶段主要进入私立机构。公立机构患儿的首诊年龄明显高于私立机构。不同地区公立机构患儿的首诊年龄均高于私立机构。相同体制的托幼机构,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间其首诊年龄无明显差异。结论:由于私立托幼机构中孤独症患儿的首诊年龄明显低于公立机构,患儿具备早期开展康复治疗的年龄基础,私立托幼机构应获得更多的康复信息和资源,政府部门应协助私立机构与专业康复机构建立联系,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使机构内的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多的康复训练。公立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的识别,对存在行为异常的儿童督促患儿家长尽早进行医学诊疗。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托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