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眼部主要影响角膜和视网膜。玻璃体切割术的普及使糖尿病角膜病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高血糖可通过改变角膜形态、代谢和生理影响角膜各层次结构,影响角膜上皮、角膜神经、泪膜,甚至影响角膜内皮和结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角膜上皮迁延不愈,持续性水肿,复发性糜烂,角膜神经敏感性下降和泪膜改变等。现笔者主要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相关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正在研发的实验性治疗药物,希望对临床诊疗有所助益。

  • 标签: 糖尿病角膜病变 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 生长因子 角膜上皮 糖基化终末产物
  • 简介:摘要癌前病变的概念最早于1948年被提出,随着动物模型、基因分析、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的发展,癌前病变备受重视,对癌前病变的逆转也被广为关注。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早期,它们与癌有质的区别;癌前病变仅是其中的小部分可能演变为癌症。重视癌前病变的诊治管理对防癌、治癌和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前病变 癌症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方法:择本科 2015年 1月到 2017年 6月间 500例早产儿实施研究,对所有早产儿实施眼部视网膜病变筛查,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状况、预后状况,并总结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早产儿中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71例,发生率为 14.2%。 71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中仅 1例患儿病情严重,实施转院治疗,其余患儿均在随访或治疗后病灶消失。实施 Logistic回归,其中早产儿胎龄< 28周、呼吸暂停、出生体重< 1.5kg、使用呼吸机、贫血、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氧疗、感染检测均 P< 0.05,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根据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预防处理。

  • 标签: 早产儿 视网膜病变 筛查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后残余病变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 100例宫颈锥切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不同年龄、绝经状态、病理分级、切缘状态、锥切术史等术后残余病变患者,分析宫颈锥切术后残余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40岁以上患者残余病变发生率为 57.14%, 40岁以下为 18.06%,绝经后为 64.00%,绝经前为 17.33%,微创癌为 62.50%,晚期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为 18.42%,切缘阳性者残余病变发生率为 53.13%,阴性者为 17.65%,有锥切史者为 75.00%,高于无锥切者的 20.24%( 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在微创癌、切缘阳性、年龄 >40岁、绝经期、有锥切病史的患者中风险较高。应加强对这些患者的管理和密切随访,以便尽早发现残留病灶并及时处理。

  • 标签: 锥切术后 残余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于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实施详细的分析,探讨具体防治方法。方法:选择 643例早产儿实施临床的随访,对 48例具备吸氧史的低体重早产儿实施眼底检查以及 ROP分级。结果:早产儿 ROP的患病率可以达到 2.2%,晚期 ROP患病率可以达到 0.62%,具备吸氧史的低体重早产儿 ROP的患病率大致为 29.2%。结论:对这些早产儿患者实施氧气浓度以及时间的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晚期 ROP的发生率降低,使用维生素 E在预防 ROP以及冷冻疗法当中具备一定的作用,值得实施进一步的研究以及讨论。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椎弓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7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按照1:1比例将该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9例)与对照组(n=39例),患者抽取时间段介于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期间。对照组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患者运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活力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的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患者,其护理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总有效为79.49%,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为79.56±4.26分、生理功能为73.48±3.69分、社会功能为82.46±4.25分,而对照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65.38±3.24分、生理功能为62.58±4.58分、社会功能为64.58±3.29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的患者运用综合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微创椎弓钉复位内固定 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占位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病,本文报道1例影像显示"垂体占位"并自发缓解的LyH患者,经临床观察及文献复习,有理由认为对于临床症状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者,随访观察或生理剂量替代治疗可能是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垂体疾病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 简介: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锯齿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和无法分类型锯齿状腺瘤6大组织学类型。这些锯齿状病变近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新进展,作者通过对这类病变的典型形态学、不同组织学亚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总结和病例分析,强调这些病变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26例(31个肿瘤)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55岁(范围:40~77岁)。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12例。肿瘤最大径(2.3±1.0)cm(范围:1.0~4.2 cm)。通过肿瘤最大径进行1∶1匹配同期收治的27例非心包下患者共36个肝脏恶性肿瘤。心包下肿瘤被定义为在矢状位或冠状位成像中距离心包≤1 cm的肿瘤。记录消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评估其一次性完全消融率、主要技术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收集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消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心包下组射频消融术后肿瘤一次性完全消融率为80.8%(21/26),非心包下组为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时随访评估未见肿瘤局部进展的证据,主要技术有效率均为100%。心包下组2例患者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缘至心包距离≤5 mm是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20,95%CI:0.001~0.454,P=0.014)。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当患者心脏附近(肿瘤边缘距离心包距离≤5 mm)存在肿瘤时,需要特别注意制定详细合理的消融计划以尽量减少肿瘤残留。

  • 标签: 肝肿瘤 射频消融术 心包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师资历和感兴趣区(ROI)设置对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定量测定(IDEAL-IQ)评价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3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3例疑诊为脂肪肝患者[男性39例、女性4例,年龄(40.37±14.65)岁]的IDEAL-IQ数据,由3位医师以3种ROI面积(10、25、50 mm2)测定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含量(PDFF)。由1位医师分别以距离肝脏包膜10、20、30 mm为中心勾画50 mm2 ROI测定PDFF。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SS 17.0信度分析检验同一医师按不同面积ROI重复测定同组资料的一致性及不同医师按同一ROI面积重复测定同组资料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 )比较检验结果的重复性。alpha系数>0.8且ICC>0.75表示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均高。结果同一位医师按3种ROI面积测定的PDFF分别为(14.17±8.40)%、(13.49±8.42)%和(13.25±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8,P=0.871)。3位医师按同一ROI面积测定的PDFF分别为(14.10±8.81)%、(12.75±8.48)%和(14.06±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2,P=0.704)。同一位医师按3种ROI面积和3位医师按同一ROI面积测定的2组PDFF数据的alpha系数均>0.8且ICC均>0.75。距离肝脏包膜10、20、30 mm处测定的PD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师资历和ROI设置对IDEAL-IQ评价肝脏PDFF无影响,其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脏 脂肪 资历 感兴趣区
  • 简介:摘要: 肝脏血管瘤的本质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肝脏部位,这种血管瘤非常常见,主要是海绵状血管瘤,另外也有一些毛细血管瘤以及硬化性血管瘤 。 肝脏血管瘤患者主要是在体检中被发现的,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前临床上对肝脏血管瘤进行诊断的影像学技术主要是肝血管造影技术 、 CT 以及 B 超技术 。 在这些技术当中 CT 技术和 B 超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 本文重点对 B 超技术在肝脏血管瘤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 标签: B 超 肝脏血管瘤 诊断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与 CT 检查的效果。 方法: 共选取 74 例观察对象,其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6 月到 2019 年 8 月,所有对象经确诊患有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以入院顺序为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 n=37 , CT 检查)和实验组( n=37 ,磁共振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更高,有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 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效果优于 CT 检查,其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应积极推广。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CT 效果 诊断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摘要肝胆外科手术常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术后肝功能恢复及预后与之密切相关。虽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但线粒体结构功能障碍是重要的参与者。本综述旨在总结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变化、线粒体自噬和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为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肝脏 线粒体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59岁,汉族,河北人。因肝占位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肝包虫病,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无包虫疫区生活史,包虫抗体检查均阴性。腹部CT诊断:肝内巨大混杂密度占位:畸胎瘤?包虫?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大体标本可见成熟毛发、脂肪、软骨和骨骼等,病理诊断肝成熟型畸胎瘤伴恶变,成分为鳞状细胞癌及腺癌。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脏是调节体内脂类代谢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脂肪变性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与脂类物质合成和分解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脂肪肝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提示性激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雌激素和雄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来调控肝脏脂类代谢机制的文献。于雌性而言,雌二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降低肝脏脂肪生成及脂肪酸摄取,同时增强脂肪分解和胆固醇分泌。在雄性体内,睾丸激素通过雄激素受体减少脂肪生成并促进脂肪分解。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性激素及其受体可以作为预防肝脂肪变性的潜在靶标。

  • 标签: 性激素 雌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 肝脏 脂类代谢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肝脏保存方式为静态低温保存技术,理论上仅可保存肝脏12 h。随着静态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肝脏的活性会逐步下降。这限制了器官的运输和匹配。超低温(不结冰)保存联合亚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可以显著延长大鼠肝脏的有效保存时间长达3~4 d。这对保证肝脏的公平分配,降低肝脏的废弃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超低温联合亚常温机械灌注保存肝脏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 标签: 超低温 亚常温机械灌注 冷冻保护剂 肝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