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医学技术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实现的效果与功能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放射医学是基于物理学的相关原理,来对人体内所出现的病变进行有效观察。可使用的技术包括:X射线技术;CT技术;MRI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分子摄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等。在现如今的放射医学技术中,经常使用医学影像技术对人体内所观察出的病变进行分析,将这两项技术相结合,成为新时代医疗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便根据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响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对放射医学技术中常用的技术进行有效研究与分析,以此来实现对人体内出现的病变实现有效观察与诊断,帮助医生更好的掌握病人出现的病变并且更快的进行诊治。

  • 标签: 放射医学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因为放射诊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对放射诊疗设备应用安全的管理,本文将从放射诊疗设备应用现状以及加强医院放射诊疗设备应用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这两方面着手,分析研究如何加强放射诊疗设备在应用中的安全管理。

  • 标签: 放射诊疗设备 应用安全 设备应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放射科诊疗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80例放射科诊疗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和研究组(采用常规方式+护理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护理操作差错、坠床/跌倒、护患纠纷、防护不当)总发生率、护理管理满意度(服务态度、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护理操作差错、坠床/跌倒、护患纠纷、防护不当)总发生率(2.50%)低于常规组(30.00%)(P

  • 标签: 放射科 护理风险管理 不良事件 护理管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影像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如何快速准确地针对不同疾病医学影像进行精确诊断、分类和预后评估,是现代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是一种高通量自动化提取高维度特征信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大数据分析领域,为临床医学影像的快速识别、精准分割和辅助诊断等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在MRI、CT、超声和X线等医学影像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和典型应用,展望了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分析中的发展前景。

  • 标签: 放射医学 医学影像 技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放射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进行放射增强CT检查的患者11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6例)和观察组(n=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介入优质护理模式,经过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21%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69.64%(P

  • 标签: 优质护理 放射增强 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部放射防护系统对患者放射性损伤的防护效果及临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胸部放射性诊断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研究,取顺序编码分组法划分组别后,于对照组(n=40)诊断期间配合传统防护措施,观察组(n=40)诊断期间配合放射防护系统。评价两组放射防护效果、防护舒适性及满意度差异。结果:(1)防护效果:胸部放射性诊断结束后经射线检测后可知,观察组诊断期间头部、颈部、胸部及会阴部皮肤入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防护舒适性、满意度:观察组放射防护舒适性认可度及满意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放射防护系统作为新型放射性诊疗措施中放射性损伤防护手段,应用效果显著,且相较传统防护措施舒适性及普适性优势明确,适合广泛应用。

  • 标签: 胸部放射防护系统 防护效果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放射治疗中的患者安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放射治疗肿瘤患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针对性护理管理(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n=30),比较不同护理方案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积极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放射治疗依从性指标对比,总依从性观察组患者(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结论: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院内感染因素以及技术性因素均是影响放射治疗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因素,研究提出针对性护理管理,易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放射治疗 安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通放射诊断技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肿瘤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均进行X线检查,以最终病理结果为依据,分析X线检查诊断结果。结果:在35例肿瘤疾病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12例。X线诊断结果显示,恶性肿瘤22例,良性肿瘤14例,其中误诊1例,漏诊3例,诊断灵敏度91.3%(21/23),特异性91.7%(11/12),符合率91.4%(32/35)。X线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诊断肿瘤疾病中,普通放射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不仅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等优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因此,普通放射诊断技术具有巨大推广意义。

  • 标签: 普通放射诊断技术 基层医院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转移瘤患者接受放射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2例骨转移瘤患者为例,均行放射X线(对照组)与CT检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组总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X线组(42.76%)(P

  • 标签: 骨转移瘤 反射X线检查 CT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针对于此,国家政府部门必须科学制定出建筑材料反射性检测标准内容,引导市场质检部门合理运用不同检测技术展开建材放射性的检测工作,并督促材料制造商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优化改善建筑材料健康质量。本文将进一步对建筑材料放射性检测与控制展开分析与探讨。

  • 标签: 建筑材料 放射性 检测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癌放射影像中数字重建技术的运用效果。方法:针对从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所收治的100名接受肺癌放射影像检查的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检查法,研究组实施数字重建技术。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骨髓量下降(13.98±3.15)g、心脏剂量下降(18.75±4.28)g多于对照组[(7.96±3.27)g、(9.47±4.33)g],同时靶体积缩小程度(58.87±12.01)g大于对照组(30.04±13.76)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肺癌放射影像 数字重建技术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III期直肠癌患者分为化疗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卡培他滨治疗,联合组患者额外接受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性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6%,高于对照组的42.86%(P值<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值<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时,疗效优于卡培他滨单一药物治疗。

  • 标签: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卡培他滨 局部晚期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NSCLC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强放疗组(56例)与3D-CRT组(56例)。3D-CRT组采用3D-CRT,调强放疗组采用调强放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靶区剂量、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EA125)]、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调强放疗组疾病控制率(69.64%,39/56)高于3D-CRT组(46.43%,26/56),P<0.05。调强放疗组适形数值、靶区数值高于3D-CRT组(P<0.05)。治疗后,调强放疗组血清CYFRA21-1、VEGF、CA125低于3D-CRT组(P<0.05)。治疗后,调强放疗组CD3+高于3D-CRT组,CD8+低于3D-CRT组(P<0.05)。调强放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7/56)低于3D-CRT组(30.36%,17/56),P<0.05。结论与3D-CRT相比,调强放疗应用于老年NSCLC患者治疗中,可改善免疫功能,增加靶区剂量,下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老年人 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Raystation计划系统上实现基于危及器官剂量预测和射野角度优化的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自动设计。方法选取50例食管癌IMRT计划数据作为训练集,训练危及器官剂量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例病例应用RuiPlan自动计划脚本和人工方法分别进行计划设计,其中在自动计划中使用射野角度优化和危及器官剂量预测模型。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计划的剂量差异和工作效率。结果人工计划和自动计划计划靶体积的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全肺V5Gy与脊髓Dmax均相近(均P>0.05)。自动计划的左肺和右肺V20Gy、Dmean较人工计划下降1.1%、0.37 Gy和1.2%、0.38 Gy (均P<0.05),心脏V30Gy、V40Gy、Dmean较人工计划下降5.1%、3.0%、1.41 Gy (均P<0.05)。自动计划的人工操作时间、计算机处理时间、机器跳数较人工计划分别减少了65.8%、14.1%、17.2%(均P<0.05)。结论RuiPlan自动计划脚本能够通过危及器官剂量预测和射野角度优化的方法提高食管癌计划设计效率,为食管癌放疗计划设计提供了另一种可选途径。

  • 标签: 剂量预测 射野角度优化 自动计划 食管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研究多叶准直器(MLC)位置误差对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MLC-IMRT)计划的剂量学影响,为该治疗技术确立MLC质控精度和运行容差提供指导。方法模体研究使用计划系统中建立以5、10、20 mm为子野宽度的三组条形10 cm×10 cm动态滑窗测试野计划。患者计划抽取7种常见肿瘤的临床治疗计划,包括鼻咽癌、胶质瘤、肺癌、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每种6例。模拟MLC误差包括系统性开/关误差、系统性偏移误差和随机误差,对原计划引入MLC误差生成模拟计划,比较原计划和模拟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模体研究结果表明剂量偏差与系统性开/关误差成正比,与子野宽度成反比;系统性偏移误差导致积分剂量的整体偏移,对射野中心剂量无影响。患者计划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开/关误差对剂量学有影响,7种常见肿瘤计划靶区的剂量敏感性为7.258~13.743%/mm,剂量敏感度与平均子野宽度负相关;系统性偏移误差引起的每毫米剂量学偏差均<2%;2 mm以下随机误差时引起的剂量学变化在临床上可忽略不计。结论对于行固定野动态IMRT计划宜限制子野最小宽度,而加速器端应加强对MLC的质控。为了确保靶区剂量的不确定度<3%,支持2 mm随机误差应作为固定野动态IMRT时的运行容差,0.2 mm每侧或0.4 mm单侧的对齐精度作为质控精度以保证不同肿瘤的放疗剂量准确性。

  • 标签: 动态调强放射疗法 多叶准直器 质控精度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治疗中应用三维实行放疗与调强适形放疗物理计划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中80例患者分为甲组(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剩余患者命名为乙组(给予调强放疗物理计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防照射区放疗情况与肿瘤区放疗情况。结果:乙组的预防照射区放疗情况与肿瘤区放疗情况显著优于甲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食管癌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适形放疗物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