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间就诊的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就诊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由急诊科120接诊入院,在入院前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由家属自行送入,入院前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科急救时间、费用,在病房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急诊科急救时间、费用,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昏迷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 标签: 昏迷 院前急救转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运动护理对胃肠恶性肿瘤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3月9日-2018年3月9日期间选择胃肠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59例,其中试验组患者为30例,采取早期运动护理,对照组患者29例,采取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等观察,同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病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理想,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病率10%,护理满意度96.6%,对照组分别为24.1%、65.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恶性肿瘤手术预后中,对早期运动护理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其胃肠功能,在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的同时,确保患者满意度得到全面提升。

  • 标签: 早期运动护理 胃肠恶性肿瘤 手术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病例选自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首次确诊的4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病例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放疗设备为Elekta-6MvX线直线加速器,放疗方案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或调强放疗(IMRT),放疗剂量为60-70Gy,同步放化疗剂量60Gy,化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顺铂或培美曲塞+顺铂”,所有患者均给予4-6周期化疗,后进入随访阶段;统计学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单因素行分析(Log-Rank检验),P<0.05的单因素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年、2年、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69.7%、46.2%、16.8%,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结论同步放化疗、ⅢA期、无吸烟史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率较佳。

  • 标签: 局部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放化疗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乳酸水平对心脏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51例心脏术后患者,根据住院期间28天是否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存活组(28例)和死亡组(23例),收集基本资料、乳酸结果进行对比,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的乳酸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并有显著性差异(9.548±0.7220vs4.061±0.2793,p<0.0001。血乳酸与APACHEII具有正相关性(spearman系数0.845,p=0.000)。血乳酸水平对心脏术后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1。结论本研究表明血乳酸水平与心脏术后病人预后有关,可能今后做为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血乳酸 心脏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花费、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结果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2.86%)显著高于常规组(76.19%),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住院花费、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显著少于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改善 老年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对其情绪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综合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护理方式对情绪与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情绪指标、生活能力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相关护理后,综合护理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综合护理 情绪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施以微创旋切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后的疗效、疼痛与预后。方法选出2015年2月—2017年10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收并治疗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90例,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45例患者施以传统手术,组二45例患者施以微创旋切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组二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总分、手术耗时、手术期间的出血总量、切口长度cm、切口愈合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优于组一患者。结论微创旋切手术可以切除肿块,复发率极小,创口较小、手术期间的出血总量较少、手术耗时与创口愈合耗时较少,可以舒缓患者的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微创旋切术 乳腺良性肿块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声带白斑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评估。方法纳入我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4月声带白斑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选择支撑喉镜下冷器械治疗,观察组则选择支撑喉镜下激光治疗。比对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手术开展实施时间、声嘶改善时间、声带活动闭合的时间、声带症状积分、发音质量、生活质量相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观察组切割损伤等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撑喉镜下激光治疗声带白斑的疗效肯定。

  • 标签: 支撑喉镜下 声带白斑 手术治疗方法 临床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明确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明食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于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手术路径接收的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患者入组研究,在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探明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性别、并发症、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病历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是老年食管癌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为了充分延长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充分考虑上述要素对其预后指标的影响,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 标签: 食管癌 预后指标 肿瘤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宫外孕患者流程化护理抢救措施的应用方法及预后。方法将最近一年我院收治的96例急诊宫外孕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流程化护理抢救;对照组48例,仅采用基本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均为100%(P>0.05),但观察组抢救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术中出血量三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流程化护理抢救措施应用于急诊宫外孕患者的急救护理中,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 宫外孕 流程化护理抢救 应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活血化瘀止痛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中药。治疗3个疗程(治疗10天),观察预后,记录结果。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在控制心绞痛频次和持续时间方面更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 心绞痛 预后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基底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基底节出血,神志清醒患者6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在病后第2天开始进行康复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肌力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康复组肌力明显比对照组提高(P<0.01),并发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康复组住院时间平均29.52d,对照组41.56d。康复组生活能力评分分值更高,(P<0.05).结论表明基底节出血急性期采取早期康复干预,能明显提高患后相关肢体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早期康复干预 基底节出血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6)与实验组(n=56),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施以优质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老年心肌梗塞 优质护理 预后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使用抽签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患者使用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优化急诊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急救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其急救反应时间和住院时间大大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急诊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恢复程度,值得在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急诊护理 预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案以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3例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案,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内,有2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且B级患者在术前有15例,术后降低为7例;A级患者术前有16例,术后降低为7例。且,就患者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实施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活动功能,且辅以有效地预后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浅镇静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的重症成人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78例机械通气重症成人患者分为以丙泊酚为基础镇静药物的早期浅镇静组(38例)和未具体指定基础镇静药物的标准化镇静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镇静方法处理后48h、72h的镇静程度、谵妄率、48h内接受镇静药的剂量、治疗期间意外拔管的例数、机械通气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早期浅镇静组48h和72h的浅镇静目标达标率、躁动发生率、谵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标准化镇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7.21、18.92、6.32;106.30、15.76、4.62,P均<0.05)。两组患者48h镇静剂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27、-3.68、-5.20、-3.26,P均<0.05)。两组28d病死率、意外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28、0.30,P均>0.05)。结论以丙泊酚为基础药物的早期持续浅镇静策略较标准镇静能有效使患者早期达到浅镇静目标,减少镇静剂的使用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相对安全、可行。

  • 标签: 镇静 机械通气 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青光眼患者进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青光眼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心随机方式的对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在接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每位患者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恢复,且并发症发生情况极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青光眼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预后情况 视力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6例。康复组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康复组和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以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康复组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2例(4.35%)显著低于常规组9例(19.57%),各组护理前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康复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出血 偏瘫患者 康复护理干预 运动功能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其对患者肩关节功能预后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0月本科接诊的肱骨近端骨折病患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之分成2组A组(n=37)采用切口复位内固定疗法,B组(n=37)采用手术复位肩肘固定带悬吊固定疗法。分析2组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疗效。结果A组的疗效优良率为89.19%,明显比B组的72.97%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对肱骨近端骨折病患施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肩关节功能 肱骨近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