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最终基础在于人性内在矛盾,道德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生活方式

  • 标签: 人性 内在矛盾 道德
  • 简介: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中国,"诚信"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她是个人美德、企业黄金资产、社会公序良俗、国家重要软实力。诚信以明大理、守善道为前提,集"诚实"与"信用"于一身,表征着劳动者诚实创造态度和优良品德。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必须坚持德法共治,切实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同时,大力弘扬诚信美德,使诚信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个人则必须做到诚信律己、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奉职。

  • 标签: 诚信 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筑牢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遴选标准和现代转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需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遴选标准建构上,必须坚持客观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构建由政治遴选标准、伦理遴选标准、"生态"遴选标准和"生产力"遴选标准构成遴选标准体系。现代转换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遴选标准 现代转换
  • 简介:近代“道德革命”辛亥革命时期深入,首先表现在一些革命派人士提出了‘‘三纲革命’’口号,使人们斗争矛头更集中地指向三纲。其次,不少革命党人将自由、平等、博爱定为新道德精神、原则,这就使近代道德革命方向更为明确。其三,这一时期又有人对利己主义有所批评、矫正,这对近代道德革命向健康方向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 标签: 三纲革命 自由平等博爱 利己利人
  • 简介:如果说中国传统文明观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与合一特征,那么西方文明观则以天人二分为基础,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具有理性与科学特征。具体认识中西文明观产生哲学基础,分析二者不同点基础上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五位一体,主要表现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起点,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的和谐,最终实现五位一体有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关键时刻,通过对中西传统文明观进行比较,对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文明内涵与特点,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社会主义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文明观 天人合一 天人二分 五位一体
  • 简介:社会发展实践,制度与道德之间有着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错综复杂关系。制度生成、演化、运行背后有着强烈道德意蕴,道德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制度色彩,制度道德依托使得制度价值指向更加积极和明确,道德制度支持则会促进道德有效实现和践履,但制度和道德毕竟是各自独立范畴,有着各自内涵的确定性,不能不适当地淡化两者之间差别,两者之间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

  • 标签: 制度 道德 价值指向 规范 相关性
  • 简介:中国道德文化主张"整体主义",西方道德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这是一个中国被反复强调命题。很多学者在对比中西伦理思想观念时明确断言,整体主义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独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理念西方是不存在或者不重视整体主义。究竟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倡导"整体主义",什么是中国鞭笞"个人主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中西比较 中国式 脆弱性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主义
  • 简介:支配道德行为诸多道德意识要素,道德意志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中介环节,是道德意识最终体现,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最后阶段,是实施道德行为直接动力因素。道德意志内在实践本性体现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实践-精神”特征,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求善意向、自我决断以及克己精神,对于公民个人品德形成和恒久持存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个人品德 道德意志 实践本性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主流范式理论建构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郭店战国简书等儒家早期著作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新认识.思想内容与这部儒家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包含了一些重要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主要表现在、情、道、诚、和、节等问题上思考上.这些伦理思想与哲学思考构成了早期儒学发展史上重要一环.

  • 标签: 中节
  • 简介:政府公共性意义上公民,分享着两项公共权利,承担着两项公共义务。他们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公共权利和公共义务,而且具有把它们化为现实公共感能力。用公共感能力确定公民资格,为公民概念提供了规范标准,从而与国籍描述公民资格区分开来,把公民定义为与市民不同公共角色。公民作为公共角色,应该积极地从正反两面培养自己公共感能力,不断创造自己作为公民价值。

  • 标签: 公民资格 政府公共性 公共感能力
  • 简介:《道德经》(非竹简本)“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特殊概念,相对于万物普遍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具体和具体共相相统一概念,它位于超越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形而上原理;《道德经》“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具有无限利益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人格意义。

  • 标签: 《道德经》 道德
  • 简介:社会必须集结凝聚一切向善的人们及力量,以祛除为害社会种种邪恶势力。具体善虽有特殊,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可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善价值整合也是与时其进,科学技术大力进步今天,各方善价值整合必须应对由科技被“恶”意使用而带来后果,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发展全球化为善价值整合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善价值整合强大推动力量。

  • 标签: 价值整合 智能时代
  • 简介: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道德变迁及其形成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 标签: 交往方式 原村落道德 后村落道德 新村落道德
  • 简介:关于人权利各种冲突给伦理学和政治思想各种问题提供了启示。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列举出来有如下内容,关涉伦理相对主义、伦理与政治关系、政治哲学家授权、哲学和意识形态不同、知识分子政治和社会变化角色以及情感和道德关系。本文中,我通过分析我所理解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得出了与哲学有关一些结论。为了理解人权概念历史和宗谱,我文章开始时候简要讨论了这个概念历史,随后,对试图把人权视为伦理概念或伦理实践哲学行为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同时,这个概念对公众话语而言中心地位是不能受到忽视。人权政治用法和哲学遗产之间鸿沟给哲学带来了多种后果。对人权讨论本身意味着消除伦理相对主义,反过来,这又会使必要哲学对话成为可能。不仅如此,人权理论薄弱状态应该唤醒我们,使我们意识一种潜在危险,即政治哲学家会被赋予没有有效哲学基础政治和社会实践立法者角色。后面这种后果涉及哲学和意识形态以及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关系。如果人权不能建立哲学基础上,如果国际政治总是通过道德和武力而获得改变,和人权有关政治哲学能发出什么命令?最后,情感与道德关系也被视为一种可能却有问题桃源圣地,不过,它却可以解释我们对人权概念依恋。

  • 标签: 人权 历史 论证 伦理相对主义
  • 简介:作为政治学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内涵和特质。西方政治发展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必要、政治权威合法和政府行为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理想。更多还原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复兴,关于德性、品性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德性内涵基本层面进行了初步梳理,探讨了德性品性、实践智慧、情感、理智能力等层面的特征,力求反映出德性之不同于规则、原则机理,从德性伦理主旨、方法、运行逻辑角度,分析了其伦理学理论地位和作用。

  • 标签: 德性 品性 性情 实践智慧 规范伦理
  • 简介:'萌'真正内涵是日语与汉语内涵融合,指初生事物某些特征激起欣赏者热情与共鸣,从而决定着它优缺点。'萌'让每个欣赏者甚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想起自己曾经过去,反思自己现在并规划自己未来。'萌'也意味着稚嫩与青涩,必须挣脱其所属集体束缚,赢得个人解放,个人道德抉择走向真正成熟,进而促使具有'萌'的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跨入文明乃至现代化征途,而众多'装萌''卖萌'都是心态变质体现。

  • 标签: 自然 卖萌
  • 简介:<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及群体关系和谐等,是任何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首要条件之一。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社会环境是人类一贯向往和追求。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曾经做出各种各样探索、尝试,力图创造和谐。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意大利哲学家毕泰戈拉就曾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基本范畴,并提出“美德乃和谐”这样一个命题。拍拉图《理想国》中指出,只有

  • 标签: 和谐的人 群体关系 社会和谐 关系的和 强理想 互敬
  • 简介: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道德生活提供普遍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作用,当然休谟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建构。正义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结果。

  • 标签: 自然的德 人为的德 理性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