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多离断再植术后血运障碍的监测及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例小儿多离断再植术后的护理过程,包括病房管理、血运监测、伤口护理、饮食管理、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结果通过护理门诊和社交软件随访6~14个月,3例患儿共8根断指全部成活,血运良好,形态、长度正常,伤口愈合良好,2例6术后产生蹼瘢痕挛缩,予二期行瘢痕松解术。3例患儿术后疼痛均不严重,患远端均有触觉,能做基本的抓握动作,患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主动屈、伸功能大致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在小儿多离断的护理中,注重断指血运循环监测、患肢康复训练,强调减少激惹、降低疼痛,护理操作时应操作细致,动作轻柔,血运监测可借助红外线成像仪,康复训练应顺应幼儿喜抓握、好模仿的天性进行。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小儿多离断再植术的康复效果。

  • 标签: 多指离断 血运 小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数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20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综合ICU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脓毒症3.0诊断标准,诊断为脓毒症的107例患者为脓毒症组;以同期在本科住院无感染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入住ICU 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数、CRP、PCT及WBC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中性粒细胞CD64数、CRP和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64数:9.03±5.59比3.18±1.50,CRP(mg/L):146.9±68.3比46.5±35.8,PCT(ng/L):31.82±14.71比1.87±1.4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CD64数、CRP和PCT对脓毒症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4、0.915、0.879,其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71~0.978、0.855~0.975、0.807~0.951,P值分别为0.016、0.017、0.026,且以中性粒细胞CD64数的诊断价值更高;当中性粒细胞CD64数最佳截点值为4.32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6%、88.7%,高于CRP和PCT的敏感度(75.1%、76.3%)及特异度(87.2%、82.5%)。结论CD64数是诊断ICU脓毒症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细胞计数 脓毒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在体及组织块离断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伴有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153例患者共176的离断指体或组织块,采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桥接重建血液循环并同时覆盖缺损创面完成再植,切取皮瓣面积1.0 cm×0.5 cm~11.5 cm×4.0 cm,150供区直接缝合,26供区植皮关闭。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53例共176中,5个离断指体坏死,3块静脉皮瓣坏死,3个离断指体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再植及皮瓣均成活,2个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1.5~20.0个月,再植后体成活,体长度保留良好,手指屈伸及抓捏功能恢复,皮瓣外形及质地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对伴有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离断指体及组织块进行再植,在桥接血管重建血液循环的同时覆盖缺损创面,是修复再植血管及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前臂 静脉皮瓣 断指再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桡侧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8±12.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9 cm×1.8 cm~3.3 cm×2.6 cm。均切取拇指桡侧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携带背神经与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取患侧前臂尺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皮瓣切取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13.2±6.4)个月]。皮瓣切取时间为20~35 min[(26.0±5.3)min]。手术时间为1~2 h[(1.3±0.3)h]。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未做处理,术后7 d 水疱自行消退,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无瘢痕挛缩和指间关节屈伸障碍。末次随访时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6例均超过S3级,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0.01)。VSS评分为3~7分[(5.0±1.4)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6~12分[(8.8±1.5)分](P<0.01)。供区为线状瘢痕,其外形及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拇指桡侧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皮瓣切取方便,容易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且供区损伤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通登革热(DF)和重症登革热(SD)患者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筛选能作为SD早期预警征的细胞因子,探讨免疫应答强度与S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2014年6—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120例登革热确诊患者(77例DF和43例SD患者)在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的血浆中19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定的19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8、IL-10、IL-15、IL-17A、IFN-α2、IP-10、MCP-1、RANTES、GRO-α、PDGF-AA、PDGF-AB/BB、MIF、VEGF、sVCAM-1、sICAM-1、sFas及sFasL。应用荧光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与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NF-α、IL-6、IL-8、IL-10、IL-15、IFN-α2、IP-10、MCP-1和sVCAM-1水平在登革热患者中升高,而RANTES、GRO-α和PDGF水平降低;IL-17A、MIF、VEGF、sICAM-1、sFas及sFasL水平无变化。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第2~5天)的SD患者中显著高于D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6~10天,TNF-α、IL-6、IL-8、IL-10、IL-15、PDGF、RANTES、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DF和S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IL-15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仅弱相关或无相关。结论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可作为SD早期预警征;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SD发病相关。

  • 标签: 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细胞因子 预警指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口-面-综合征Ⅰ型(OFD1)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原因。方法选取2021年3月17日至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OFD1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对该家系的成员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表现为宽眼距、宽鼻根、鼻尖扁平,分叶舌、舌赘生物,左手小指呈弯曲状,右手小指与无名,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WES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女儿、妹妹和母亲均携带OFD1基因c.224A>G(p.Asn75Ser)杂合变异,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未携带同样的变异。结论c.224A>G(p.Asn75Ser)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表型异常的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OFD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口-面-指综合征 OFD1基因 纤毛病 胼胝体发育不全
  • 简介:摘要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发生于手部多见,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局部压痛以及冷敏感,临床上最有效的方法多采用手术切除肿瘤。传统手术入路多会引起甲板畸形,而且对于甲下中央区血管球瘤完整切除较困难,导致复发率较高。自2021年2月至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甲下中央区血管球瘤患者3例,采用改良侧方骨膜下入路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血管球瘤 手指 甲下 指侧方骨膜下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腱性锤状损伤的解剖学机制,为采用伸肌腱断端直接缝合术治疗腱性锤状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成人新鲜手标本12只,解剖示、中、环、小指各12的伸肌装置,观察掌指关节(MP)、近侧指间关节(PIP)和远侧指间关节(DIP)被动活动时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的接触情况,测量伸肌腱Ⅰ~Ⅱ区的最大滑程。伸直位固定伸肌腱于掌骨基底背侧,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在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应力部位切断伸肌腱,模拟腱性锤状损伤机制,制作腱性锤状指模型;于腱性锤状指模型上被动活动DIP和PIP的同时,观察断端直接缝合法修复伸肌腱的可行性及合适的指间关节角度。结果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时,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背侧最高凸起点紧密接触。MP、PIP和DIP同时最大屈伸活动时,伸肌腱Ⅰ~Ⅱ区最大滑程为3.1~7.4(5.3±0.4)mm;伸直位固定伸肌腱,被动屈曲DIP,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远端背侧凸起点相接触,距离伸肌腱止点距离2.1~3.4(2.8±0.4)mm。在DIP伸直0°位、PIP屈曲45°位,锤状指模型伸肌腱断端可实现无张力缝合修复。结论手指末节受到突发被动屈曲外力,致使伸肌腱Ⅰ区因受到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点的应力折顶作用而断裂时,引发腱性锤状损伤;通常,腱性锤状止点残留部分肌腱,可以一期直接缝合修复。

  • 标签: 指损伤 锤状指 伸肌腱 修复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手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出院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将非手术治疗作为首要治疗方式的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手术治疗组(保守组163例)和中转手术组(手术组29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192例急性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非手术治疗有效率为84.9%。穿孔时间(OR=0.238,P=0.046)、心率(OR=1.043 ,P=0.004)、血清白蛋白(OR=0.869,P=0.002)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手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穿孔是安全有效的,穿孔时间、心率、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病时间>12 h、心率>100次/min、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血清降钙素原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要谨慎选择非手术治疗。

  • 标签: 消化性溃疡穿孔 治疗结果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对1例1.5岁幼儿热压伤3(示、中指中节,环指指尖)完全离断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断指再植,手术顺利,术后3再植均成活。术后2个月复查,患恢复接近正常。

  • 标签: 断指再植 幼儿 热压伤 显微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体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毁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收治的12例多毁损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2.6±4.3)岁,范围18~56岁。4毁损伤2例,3毁损伤4例,2毁损伤6例。皮肤软组织损伤位置均为远掌横纹或掌横纹以远,指骨为近节以远。皮肤总缺损面积(135.6±12.3) cm2,范围6.0 cm×16.0 cm~6.0 cm×35.0 cm,应用皮瓣总面积(143.5±11.2) cm2,范围5.0 cm×20.0 cm~3.2 cm×47.0 cm(双侧前臂)。双前臂尺动脉穿支皮瓣5例,单侧7例,所有皮瓣均为2条以上穿支蒂。皮瓣均设计为长条状,螺旋缠绕包裹于伤指骨,皮瓣穿支动脉与相应固有动脉或掌背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相应掌侧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皮瓣浅静脉与相应背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皮瓣神经与相应固有神经或掌背相应感觉神经吻合。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包括感觉、外观、血液循环、骨吸收及手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恢复工作情况等。评价标准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末稍有约1.5 cm×1.5 cm坏死,二期缝合修复。所有病例均获6个月至6.5年随访,平均16.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无臃肿,指端无瘢痕或磨损,两点辨距觉6~10 mm,平均8.6 mm。术后半年骨吸收发生率59.4%(19/32),短缩平均0.8 cm,其中5例6取髂骨植骨。伤拿捏及持物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患手握力平均达到健侧的60.3%。参照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例,良5例,差4例,劣1例,优良率58.3%(7/12)。供区外观可。结论联体尺动脉穿支皮瓣为多毁损或脱套伤患者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术方案,效果良好。

  • 标签: 尺动脉穿支皮瓣 多指毁损伤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蛋白187(RNF187)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和上皮间变的关系。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和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PLC/PRF/5、HepG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所)中RNF187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沉默RNF187后,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RNF18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分子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MHCC97-H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高转移潜能组MHCC97-H的RNF187的mRNA表达(0.082±0.006)明显高于低转移潜能组PLC/PRF/5(0.014±0.003)、HepG2(0.017±0.002,t=41.755、36.248,P均<0.05),MHCC97-H的RNF187蛋白表达(2.8±0.3)明显高于PLC/PRF/5(1.8±0.2)、HepG2(1.7±0.2,t=11.030、11.667,P均<0.05)。MHCC97-H-Mock和MHCC97-H-短发卡RNA(shRNA)-RNF187的EMT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分别为,上皮标志物E-cadherin(0.81±0.08,0.31±0.06)、Syndecan-1(0.70±0.08,0.22±0.07);间皮标志物N-cadherin(0.28±0.04,0.73±0.09)和Vimentin(0.26±0.03,0.68±0.08)。两组细胞株EMT各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24.634、19.424、17.854,P均<0.05),提示MHCC97-H-shRNA-RNF187细胞株EMT过程显著下调。MTT法示,72 h后,MHCC97-H-shRNA-RNF187的增殖能力(2.2±0.4)明显低于MHCC97-H-Mock(4.5±0.6,t=2.428,P<0.05)。Transwell小室法示,MHCC97-H-shRNA-RNF187组细胞穿过微孔滤膜的细胞数量[(178±67)个]明显少于MHCC97-H-Mock组[(482±73)个,t=14.563,P<0.05]。结论RNF187表达可诱导EMT并参与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过程。

  • 标签: 肝细胞癌 环指蛋白187 上皮间质转变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伴有伸肌腱缺损的背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对伴有伸肌腱缺损的背缺损创面的23例患者,应用两种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其中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复合组织瓣14例、带示(小指)固有伸肌腱的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9例。皮瓣切取面积2.8 cm×2.0 cm~4.4 cm×2.8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色泽、质地、感觉以及皮瓣供区情况。结果本组23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桡动脉掌浅支复合组织瓣和2例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术后第二天出现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后静脉回流正常,皮瓣顺利存活。除1例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外,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并发深部组织感染。所有病例均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7.3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无挛缩,腕关节屈伸功能正常。皮瓣两点分辨觉达9~11 mm。结论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复合组织瓣、带示(小指)固有伸肌腱的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具有切取简单、血供可靠、皮瓣外形好和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伴有伸肌腱缺损的背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术式,灵活选择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复合组织缺损 皮瓣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联合应用修复蹼不规则创面并重建蹼的方法,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我科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对6例手部蹼不规则创面患者,应用相邻的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进行联合移植一期修复,术后随访皮瓣的存活情况、重建的蹼功能、供区病损情况、密歇根手功能简表等评价创面的修复效果和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3个月,6例患者共12个掌背动脉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供区除瘢痕和色素沉着外,无严重功能性并发症;重建蹼的分并运动范围平均25°(15°~40°),掌指关节运动范围平均76°(60°~90°);根据密歇根手功能简表,各个维度的患者主观评分:整体功能75分(50~87.5分)、日常生活83.3分(62.5~100分)、工作能力64.6分(37.5~87.5分)、疼痛75分(50~100分)、外观68.8分(50~87.5分)、自我满意度79.2分(62.5~100分),合计总分74.3分(54.2~89.6分)。结论修复蹼的不规则创面,联合应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的方法简单实用,外形美观,重建的蹼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掌背动脉 指蹼创面 指蹼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骨道皮下固定缝线在深屈肌腱止点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对13例深屈肌腱止点断裂患者行止点重建治疗,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2~46岁,平均35岁。示9例,中指3例,环1例。采用经骨道皮下固定缝线行深屈肌腱止点重建,术后支具外固定3周。我们从术后疼痛、患远指间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随访研究,分析讨论损伤暴力因素、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结果13例患者经术后3~16个月随访观察,均未发生肌腱再次断裂且远指间关节主动活动良好。结论应用经骨道皮下固定缝线行深屈肌腱止点重建术具有操作安全,简单易行,肌腱固定牢靠且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指深屈肌腱 止点重建
  • 简介: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表现类型,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结直肠,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癌变及反复发作引起梗阻。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不同,溃疡性结肠炎是可以通过手术而达到根治的,且手术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都较低,手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而手术征、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的管理与手术的效果及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外科医生的经验及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集中探讨外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征、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 围手术期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13例腱性锤状患者,采用1枚克氏针固定DIP于过伸位置,再将两条缝线分别用改良Kleinert法穿过终腱远断端两侧部,将肌腱拉向末节指骨止点处,缝针从侧方穿出皮肤后拉紧加压打结固定,最后再将终腱中央部与止点处骨膜、关节囊缝合。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平均(7.23±3.49)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按Crawford锤状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止点重建 锤状指 克氏针
  • 简介:摘要2014年5月—2018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6例相邻2或3掌侧瘢痕增生造成的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其中男4例8、女2例5,年龄13~51岁。患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90°,掌指关节屈曲60~80°,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被动伸度数之和为-180~-120°。瘢痕切除、肌腱松解伸直患后均存在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面积4.0 cm×2.0 cm~8.5 cm×4.0 cm。采用趾腓侧皮瓣、第2趾趾腹皮瓣及跖底皮瓣组成的三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4.5 cm×2.5 cm~9.0 cm×4.5 cm。供区跖底创面直接缝合,残留创面采用大腿外侧全厚皮修复。本组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血管危象。随访6个月~2年,皮瓣外形较佳,不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质地柔软,触觉、痛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距离达6~8 mm;患主、被动屈伸活动好;足部供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本文说明足趾蹼三叶皮瓣是修复掌侧严重瘢痕增生所致手指严重屈曲畸形,特别是相邻2或3瘢痕增生切除松解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三叶皮瓣 瘢痕挛缩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ATS剑下双肺叶切除术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剑下双肺叶切除术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8例,B组9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及护理,B组采用VATS剑下双肺叶切除术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发生率、术后相关指标。结果A组并发症发生率50.00%显著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疼痛程度发生率轻度1(12.50)、中度1(12.50)、重度6(75.00)、无痛0(0.00)与B组患者疼痛程度发生率轻度5(55.56)、中度2(22.22)、重度0(0.00)、无痛2(22.22)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3.51±0.23)d、拔管管时间(6.12±0.51)d、住院时间(6.83±1.31d)显著高于B组术后排气时间(2.42±0.08)d、拔管时间(4.23±0.23)d、住院时间(4.71±1.4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ATS剑下双肺叶切除术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相关领域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VATS剑突 双肺叶切除术 电子负压吸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