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采取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对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恢复行走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显著效果,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胫骨近端骨折 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腹腔镜胃癌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癌外科治疗领域,腹腔镜胃癌手术指征也在不断扩展。基于CLASS-01的研究结果,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已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推荐手术方式之一。随着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比例逐渐上升。但是,由于肿瘤复发风险高和术后严重胃酸反流症状,胃切除术的手术指征越来越严格。考虑到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众所周知,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胃癌根治术的关键步骤,根据日本胃癌协会(JGCA)胃癌治疗指南,胃癌根治术的标准手术方式为胃切除术联合D1(第1、2、3a、4sa、4sb、7组淋巴结)或D1+(D1淋巴结+第8a、9、11p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笔者就近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阐述,并对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技术标准进行解读。

  • 标签: 胃肿瘤 近端胃切除 淋巴结清扫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三角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进行胃切除采用Cheng′s GIRAFFE®重建术(GIRAFFE重建)的功能性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4例)、浙江省中医院(24例)、浙江丽水中心医院(10例)以及浙江湖州中心医院(1例)和宁波李惠利医院(1例)完成的胃切除+GIRAFFE重建并进行术后随访的共计10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61.3±11.1)岁,体质指数(22.7±3.1) kg/m2;肿瘤TNM分期:ⅠA期68例,ⅡA期24例,ⅡB期8例。分析总结胃癌根治手术并GIRAFFE重建的术后功能性结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通过术后随访时的胃食管反流疾病问卷(RDQ)及内镜检测,评估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及其Grade分级情况(反流情况由轻到重分为N、A、B、C和D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M(Q1,Q3)表示。结果全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的R0切除,腹腔镜手术77例,开腹手术23例;GIRAFFE重建吻合时间(38.6±14.0) min,术中出血量(73.0±18.4) ml。术后住院时间9.5(8.2,13.0) d,住院费用(6.0±0.3)万元。围手术期14例(14.0%)出现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或肺炎7例,吻合口漏3例,胃排空障碍2例,消化道出血和吻合口狭窄各1例,均予以对症处理好转移后出院。全组患者术后随访(33.3±1.6)个月,RDQ量表发现8例(8.0%)存在反流症状;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11例(11.0%),其中6例为A级,3例为B级,2例为C级。所有患者通过行为指导或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均可控制反流症状。结论采用GIRAFFE吻合重建消化道术后,抗反流效果和胃排空功能较好,可成为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选择之一。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近端胃切除术 Cheng′s GIRAFFE®重建 功能性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长度的髓内钉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髓内钉长度不同分为两组:短钉组135例,男38例,女97例;年龄(82.2±7.7)岁;采用长度为170 mm的髓内钉固定。长钉组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81.5±7.1)岁;采用长度大于300 mm的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红蛋白下降值、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下降值[(19.8±2.2) g/L、(20.0±2.1) g/L]、Harris评分[(72.0±3.0)分、(71.2±3.6)分]、并发症的发生率[3.0%(4/135)、6.2(2/32)]及病死率[14.3%(19/135)、15.6%(5/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钉组比较,长钉组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84.6±5.6) min、(92.0±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髓内钉在血红蛋白下降值、功能评分、并发症、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均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疗效。与短髓内钉比较,长髓内钉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

  • 标签: 髋部骨折 骨质疏松 髓内钉 长钉 短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5例,女45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30~85岁。170例患者中,82例行胃切除术设为胃切除组;88例行全胃切除术设为全胃切除组。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胃切除组患者手术入路(经胸或胸腹联合入路、经腹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00 mL、>100 mL),切缘距离(≤1.5 cm、>1.5 cm),根治程度(R0、R1、R2),淋巴结获取数目,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感染或胸腔渗出液,腹腔感染或腹腔渗出液分别为61、21例,(211±18)min,46、36例,44、38例,73、6、3例,15(9,22)枚,5例,2例,2例,4例,2例;全胃切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76例,(263±15)min,27、61例,45、43例,82、4、2例,23(18,32)枚,4例,1例,3例,1例,4例。两组患者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获取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3.94,t=-25.50,χ²=11.19,Z=-5.62,P<0.05);两组患者切缘距离、根治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Z=-0.95,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感染或胸腔渗出液、腹腔感染或腹腔渗出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和生存情况:1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9(64,106)个月。170例患者中,Siewert Ⅱ型AEG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43.8%,Siewert Ⅲ型为35.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7,P>0.05)。Siewert Ⅱ型患者行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7%和5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5,P>0.05)。Siewert Ⅲ型患者行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1.3%和3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3,P>0.05)。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0%和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3,P>0.05)。胃切除组患者中,TNM Ⅰ、Ⅱ、Ⅲ期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3%、36.3%、27.1%;全胃切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3%、48.0%、39.7%。两组患者TNM Ⅰ、Ⅱ、Ⅲ期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1.50,1.21,P>0.05)。(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根治程度是影响AEG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71,1.70,2.85,95%可信区间为1.16~2.60,1.15~2.50,1.58~5.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N分期与根治程度是影响AEG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1.55,2.18,95%可信区间为1.05~2.31,1.18~4.02,P<0.05)。结论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切除术可作为进展期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分型 近端胃切除 全胃切除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切除术后单、双通道间置空肠吻合重建的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行胃切除+间置空肠吻合术的57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阻断空肠-空肠吻合口与胃-空肠吻合口间的肠管,将其分为单通道组(n=26,行单通道间置空肠吻合)和双通道组(n=31,行双通道间置空肠吻合)。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采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反流性食管炎分级、TNM分期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术时、出血量、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反流性食管炎总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单通道组体重高于双通道组(P<0.05);术后6个月单通道组各营养指标均高于双通道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功能状态评分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切除术后行单、双通道间置空肠吻合均安全可行,但单通道吻合术后患者恢复状况优于双通道吻合。

  • 标签: 胃切除术 胃肠道 消化道重建 间置空肠吻合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由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导致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相关性肾病和急性肾衰竭病例。肾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非晶体形成的轻链肾小管病合并轻度轻链沉积病。轻链肾小管病可以导致急性肾衰竭,值得引起重视。

  • 标签: 免疫球蛋白轻链 肾小管,近端 肾功能不全 轻链沉积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RA)治疗复杂瘤颈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的175例肾下AAA患者的资料。根据瘤颈解剖情况将患者分为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术中器械释放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和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复杂组84例,非复杂组9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破裂AAA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瘤颈长度、瘤体直径和远端解剖因素复杂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行非常规EVAR的比例高于非复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比0%,P=0.001)。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器械释放成功率(98.8%比100%)和手术成功率(95.2%比10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术中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8%比0%)和围术期死亡率(0%比2.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10.3)个月,1例患者随访2个月时死于心肌梗死。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新发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6%比0%)和二次手术干预率方面(15.5%比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VAR[包括烟囱技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chEVAR)、开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fEVAR)]治疗解剖条件适宜的复杂瘤颈肾下AAA中期疗效良好。fEVAR是拓展短锚定区的良好方法,但在瘤颈扭曲、急诊瘤体破裂的情况下,chEVAR仍具有重要作用;对接技术可用于粗瘤颈AAA。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瘤颈 内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锁定加压钢板(LPFP)翻修术及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83岁[(71.2±2.0)岁]。病程60~267 d[(83.1±3.6)d]。骨折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9例。23例行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人工关节翻修组),20例行LPFP翻修术(LPFP翻修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3.6个月。人工关节翻修组和LPFP翻修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d和(13.2±2.9)d(P<0.0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2.8)d和(16.4±3.4)d(P<0.05)。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7±3.2)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70.7±4.8)分、(74.6±4.1)分、(78.6±3.3)分、(82.9±5.2)分、(83.8±5.8)分、(84.9±6.4)分;LPFP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1±3.7)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59.9±2.1)分、(64.79±3.4)分、(70.1±4.2)分、(73.9±4.2)分、(76.2±6.3)分、(77.9±6.8)分。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LPFP翻修组逐渐提高(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人工关节翻修组1例发生股骨骨折,LPEP翻修组3例发生股骨骨折,均给予钢丝捆扎固定后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LPFP内固定翻修术相当,但前者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不愈合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腕背动脉相关解剖学特点以及带蒂逆行掌背动脉瓣治疗节指骨坏死的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6年5月,观察5例新鲜腕部标本(成年男性4例、女性1例)腕背动脉弓与掌背动脉的关系;收集因外伤后手指节指骨骨坏死13例13指,其中合并慢性骨髓炎3例(3指)。本组缺损位于示指2指,中指3指,环指8指,缺损1.2 cm× 0.5 cm× 0.8 cm~3.0 cm× 0.8 cm× 0.8 cm;损伤到瓣移位治疗之间的平均时间为135(95~201) d。掌骨瓣以第2掌背动脉为蒂5指,以第3掌背动脉为蒂8指,切取掌骨瓣1.1 cm× 0.6 cm×0.5 cm~3.1 cm× 0.9 cm× 0.7 cm,动脉蒂3.5~4.7 cm,平均4.0 cm;4指行侧指骨间关节融合。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手指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程度。结果解剖观察到腕背部的腕中动脉弓和腕远动脉弓之间有交通动脉,与腕远动脉弓形成一个"Y"形结构。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8~52个月,平均47个月,所有患者愈合,平均时间为12(8~20)周,未见吸收;瓣移植的手指术前掌指关节活动度平均为48°(5°~87°),术后平均为58°(17°~88°)。侧指骨间关节活动度,术前平均为15°(0°~38°),术后平均为25°(0°~54°)。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受区(0~4.0 cm,平均2.0 cm)和供区(0~3.0 cm,平均1.0 cm)仅报告轻微疼痛。结论切取掌背动脉瓣应熟悉瓣周围的解剖结构。采用带蒂逆行掌背动脉瓣治疗节指骨坏死缺损,可提供充分的血供,有利于愈合。

  • 标签: 掌背动脉骨瓣 掌骨 指骨近节 指骨坏死 腕背动脉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极的大多角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 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极的大多角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5±2.8)岁(范围,48~61岁);左侧拇指3例,右侧拇指9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Eaton分期,Ⅱ期8例,Ⅲ期4例。术后根据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评价第1掌下沉率,评价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及握力、捏力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范围,6~17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1.0)分]较术前[(6.3±1.5)分]明显降低(t=13.4,P=0.0001),DASH评分[(26.2±9.6)分]较术前[(48.9±13.0)分]明显下降(t=5.7,P=0.0001),握力[(25.5±6.8)kg]较术前[(15.0±2.9)kg]明显增高(t=7.3,P=0.0001),捏力[(3.2±0.8)kg]较术前[(2.1±0.4)kg]增高(t=3.6,P=0.0045);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为0.299±0.022,与术前(0.306±0.021)和术后(0.313±0.0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7,P=0.276),表明术后第1掌无明显下沉趋势。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有渗出液体,考虑为关节内手术局部血肿未能完全吸收,经多次换药后红肿消退。结论对于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采用保留极的大多角部分切除,保留关节面,同时联合腱球填塞治疗,能有效减少第1掌下沉率,改善及减轻第1腕掌关节功能和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腕掌关节 大多角骨 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道狭窄患者行尿道吻合术(excision and primary anastomotic urethroplasty,EPA)后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9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1(5~78)岁。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25例(12.0%)。既往有糖尿病史12例(5.7%),术前3个月吸烟史103例(49.3%)。术前未行尿道扩张127例(60.8%),尿道扩张1~2次42例(20.1%),尿道扩张≥3次40例(19.1%)。术前有尿道内切开术史56例(26.8%)。术前无尿道成形术史157例(75.1%),尿道成形术1次38例(18.2%),尿道成形术≥2次14例(6.7%)。术前行膀胱造瘘201例(96.2%),未行膀胱造瘘8例(3.8%)。后尿道狭窄183例,球部尿道狭窄26例。狭窄时间35.1(1~360)个月。狭窄段长度(3.19±0.65)cm。病因为外伤190例,医源性损伤12例,炎性狭窄2例,其他5例。患者均行EPA治疗,69例(33.0%)术中行耻骨下缘切除。术后复发标准: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经尿道镜或尿道造影检查提示手术部位尿道狭窄。对可能导致狭窄复发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209例术后随访18.8(3~32)个月。31例(14.8%)出现狭窄复发,复发时间(5.3±5.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狭窄时间(HR=1.007,P<0.001),狭窄段长度(HR=5.334,P<0.001),尿道内切开术史(HR=2.901,P=0.003),尿道扩张≥3次(HR=6.214,P<0.001),尿道成形术1次、≥2次(HR=4.175,P=0.001、HR=9.885,P<0.001),术前3个月吸烟史(HR=2.605,P=0.016),膀胱造瘘(HR=0.231,P=0.006),耻骨下缘切除(HR=6.603,P<0.001)与狭窄复发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狭窄段长度(HR=4.911,P<0.001),尿道成形术1次、≥2次(HR=2.387,P=0.045、HR=3.688,P=0.015),术前3个月吸烟史(HR=2.730,P=0.030)是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PA术后尿道狭窄复发多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患者尿道狭段窄长度、尿道成形术史、术前3个月吸烟史是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端端吻合术 狭窄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性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 SSI)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依据梗死分布情况分为SSI(proximal SSI, pSSI)和远端SSI(distal SSI, dSSI)。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END定义为发病后2周内新发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或)症状或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SI以及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pSSI组41例(53.9%),dSSI组35例(46.1%);END组13例(17.1%),非END组63例(82.9%)。pSSI组和dSSI组在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D组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pSSI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END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SI是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75,95%置信区间1.26~36.23;P=0.026)。结论pSSI的危险因素与dSSI无显著性差异,但pSSI患者更易发生END。

  • 标签: 梗死,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疾病恶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相关性AKI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GSE30718和GSE53773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两个数据集记录了肾移植手术前后对移植肾进行规律性肾活检的基因芯片数据,一部分患者在肾移植后发生了AKI。对两个数据集中AKI相关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找到在两个数据集中差异一致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较高的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细胞验证实验。②细胞验证实验: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使用10 mg/L脂多糖(LPS)孵育6 h制备LPS-HK2细胞模型(LPS模型组),并设空白对照组;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对LPS-HK2细胞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的目的基因进行敲减(基因敲减组),并设置基因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K2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凋亡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两个数据集间有325个基因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其中144个显著下调,181个显著上调,而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在两个数据集中表达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均较大;进一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证实,GSE30718和GSE53773数据集中SLPI表达量对AKI的诊断效能均较大,AUC分别为0.83和0.92。故选择SLPI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后续细胞验证实验。②细胞验证实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LPS模型组细胞中SLPI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2-ΔΔCT:1.80±0.14比1.00±0.11,P<0.01),变化趋势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相符。进一步敲减SLPI基因分析显示,基因敲减组LPS-HK2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白细胞介素-6(IL-6,ng/L):509.58±27.08比253.87±75.83,IL-1β(ng/L):490.99±49.52比239.67±26.9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755.22±48.66比502.06±10.92,均P<0.01〕,说明SLPI可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基因敲减组LPS-HK2细胞凋亡关键蛋白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Bax蛋白(Bax/GAPDH):1.38±0.12比1.00±0.10,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1.44±0.15比1.00±0.11,均P<0.05〕,而Bcl-2表达显著降低(Bcl-2/GAPDH:0.83±0.08比1.00±0.05,P<0.05),说明SLPI可抑制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凋亡。结论SLPI能抑制LPS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可能参与肾小管细胞在脓毒症反应中的保护机制,成为脓毒症相关性AKI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关节突矢状化对L4~S1融合术后邻近节段(L3,4)关节突关节退变(facet joint degeneration,FJ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L4~S1后路腰椎椎间植融合术患者共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59±5.48)岁(范围45~60岁)。应用X线、CT、MRI及Weishuapt分级评估邻近节段L3,4关节突有无退变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disk,HD)及关节突关节角。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3.44±6.85)个月(范围24~36个月),关节突退变组17例,关节突非退变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术后LLL、LL、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PI为56.28°±6.03°、PT为17.90°±7.06°,大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47.87°±8.30°、14.41°±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关节突关节角为58.48°±2.00°,关节突非退变组为54.69°±3.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HD为(7.50±3.60) mm,关节突非退变组为(9.30±2.7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31)。按下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是否异常进行分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增大(OR=1.22,P=0.005)及关节突关节角增大(OR=2.04,P=0.008)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ODI改善率为58.14%±13.41%及JOA评分改善率为44.72%±9.53%,小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70.18%±8.03%、68.86%±8.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PI增大及关节突矢状化(即关节突关节角增加)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FJD患者下腰椎前凸分布异常及PT恢复不良更为明显,可能与PI增大有关;邻近节段FJD患者关节突方向趋向矢状化。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关节突关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到2022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采用PFNA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血凝指标的变化。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10.04±1.84) cm]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4.62±0.8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0,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52.56±5.93) min]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41.35±8.5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38.21±19.54) ml]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181.91±18.9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70,P<0.05)。对照组患者透视次数[(238.21±19.54)次]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181.91±18.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8,P<0.05)。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19.18±2.21) d]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8.26±2.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0,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3和6个月Haris评分[(59.65±5.00)、(74.85±3.19)、(83.32±4.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8.06±4.27)、(82.94±3.00)、(93.92±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7、10.760、11.230,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生发生率(6/34)明显高于研究组(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 PT水平[(15.56±2.13) s]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12.35±1.81)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 APTT和D-二聚体[(29.44±2.68) s、(0.32±0.04) mg/L]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32.50±4.01) s、(0.52±0.0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4、17.840,P<0.05)。结论PFNA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治疗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08例,根据入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髌下入路组实施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髌上入路组实施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膝关节功能的HISS评分、手术指标。结果髌上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膝关节功能HISS评分分别为(66.77±6.33)分、(72.66±6.14)分、(78.66±6.37)分、(82.18±5.66)分,均高于髌下组(62.92±6.42)分、(68.25±6.36)分、(74.22±5.91)分、(78.67±4.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髌上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3.63±25.66)min、(156.42±89.72)ml、(80.42±5.13)d,均低于髌下组(131.83±27.12)min、(207.34±87.63)ml、(83.71±4.58)d,累计透视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3±1.85)s、(19.23±7.14)d,均高于髌下组(2.47±1.25)s、(15.46±7.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胫骨骨折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髓内钉治疗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对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可改善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近端骨折 髓内钉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三、四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 三角肌 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