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胃切除术食管胃吻合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72例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172例病人均行消化道重建,其中83例行食管胃吻合,设为食管吻合组;89例行双通道吻合,设为双通道吻合组。病人均由胃部肿瘤科主诊医师行根治性胃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术。消化道重建由主刀医师决定行食管胃吻合或双通道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线上App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反流性食管炎问卷调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判断病人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食管胃吻合组病人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4例、9例、0,2枚(0~15枚),(12±4)d;双通道吻合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5例、15例、9例,3枚(0~28枚),(11±3)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887,Z=-1.058,t=3.284,P<0.05)。(2)随访情况:17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食管胃吻合组和双通道吻合组病人随访期间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8例和14例、10例和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743,7.219,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更适用于胃大弯侧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或位置偏下肿瘤;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比较,不增加并发症,且术后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胃肿瘤 胃上部癌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双通道吻合 食管胃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43.6±6.2)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股骨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 标签: 髋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骨折,不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骨折合并肩袖撕裂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40例肱骨骨折合并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93岁[(72.5±10.2)岁]。Neer分型:两部分肱骨骨折7例,三部分肱骨骨折27例,四部分肱骨骨折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肱骨骨折、Ⅰ期术中缝合修补肩袖撕裂,术后功能锻炼。观察伤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5~ 8.5年[(6.2±1.2)年]。伤口及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不连等。末次随访时,患肩前屈上举活动100°~150°[(121.8±15.8)°]、体侧外旋活动30°~80° [(47.0±15.9)°]、外展位外旋活动60°~80° [(73.5±6.2)°]和外展位内旋活动60°~80° [(70.5±7.1)°]分别与术前前屈上举活动30°~60°[(44.8±11.1)°]、体侧外旋活动0°~30° [(12.0±10.4)°]、外展位外旋活动0°~30°[(13.8±7.7)°]和外展位内旋活动30°~60°[(47.0±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VAS[1(0,1)分]与术前[6(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28~35分[(31.0±2.3)分],与术前8~11分[(10.3±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0例,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骨折合并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长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儿童股骨前倾程度的一种新的测量指标,即股骨颈-小转子前倾角(femoral neck-lesser trochanter anteversion,FN-LTA),并探讨应用该指标来评估儿童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股骨前倾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单侧DDH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77例;年龄(2.6±2.3)岁(范围0.6~11岁)。分别测量患侧与健侧的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和FN-LTA。分析FN-LTA与FNA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年龄、侧别、脱位程度等因素对FN-LTA的影响,分别比较FNA、FN-LTA患侧与健侧的差异,并分析脱位程度对这种差异的影响,比较FNA、FN-LTA的诊断效能及组内组间一致性。结果无论健侧还是患侧,FN-LTA与FNA均存在正相关性,健侧r=0.217(P=0.040),患侧r=0.298(P=0.004)。FNA患侧38.86°±11.70°,健侧35.44°±11.16°;FN-LTA患侧72.19°±9.17°,健侧61.17°±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侧别、脱位程度等因素对FN-LTA不造成明显影响(P性别=0.060;P侧别=0.550;P脱位程度健侧=0.130;P患侧=0.705),与年龄呈负相关(r健侧=-0.261,P健侧=0.013;r患侧=-0.287,P患侧=0.006)。FN-LTA的诊断效能更好,AUCFNA=0.570,AUCFN-LTA=0.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ICCFNA=0.956,ICCFN-LTA=0.973;组间ICCFNA1=0.937,ICCFNA2=0.893,ICCFN-LTA1=0.887,ICCFN-LTA2=0.874。随着脱位程度的增高,FNA、FN-LTA双侧的差异均减小,但这种减小的趋势在FNA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FN-LTA无统计学意义(P=0.180)。结论应用FN-LTA评估DDH患儿股骨的前倾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且区分度更高,测得的数据更能够指导去旋转截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骨疾病,发育性 方法 截骨术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角稳定带锁髓内钉(femoral stabl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SIIN)和股骨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治疗股骨顺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31例采用FSIIN远端不安装锁钉固定(FSIIN组)、37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FSIIN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62.4±8.6)岁(范围47~84岁);左侧15例、右侧16例;AO/OTA分型:A1型11例、A2型20例。PFNA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62.9±7.1)岁(范围48~78岁);左侧18例、右侧19例;AO/OTA分型:A1型16例、A2型21例。比较两种固定方式的骨折固定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FSIIN组为(15.3±3.9)个月、PFNA组为(15.7±3.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P=0.675)。FSIIN组骨折固定时间(26.6±11.5)min、切口总长度(7.6±1.8)cm、术中出血量(107.6±42.8)ml、骨折愈合时间(10.1±1.3)周;PFNA组分别为(40.3±10.8)min、(12.2±1.8)cm、(209.4±52.0)ml、(16.3±1.6)周。FSIIN组的骨折固定时间(t=3.46,P<0.001)、切口总长度(t=2.39,P=0.020)、术中出血量(t=3.16,P<0.001)、骨折愈合时间(t=2.80,P<0.001)均较PFN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IIN组VAS评分为(1.4±0.5)分,PFNA组为(1.6±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3)。末次随访时,FSIIN组Harris评分为(84.5±2.2)分,PFNA组为(83.3±2.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530)。FSIIN组29例患者表示对手术非常满意、2例为满意,满意率为100%;PFNA组30例患者表示对手术非常满意、7例为满意,满意率为100%。结论与PFNA相比,FSIIN固定股骨顺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更微创、简单、省时、出血少、风险小,骨折可获得快速愈合,但两者术后近期疗效相似。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阴茎阴囊转位的型尿道下裂第二期修复尿道同时矫治阴茎阴囊转位的可行性及预防阴茎阴囊交界处尿瘘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Byars分期术式治疗合并阴茎阴囊转位的型尿道下裂56例,按第二期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0例,行尿道成形术(Duplay)+阴茎阴囊转位矫治术(改良Glenn-Anderson);B组26例,行尿道成形术(Duplay)。两组术后采用HOSE评分评估手术并发症,PPPS评分评估家长对患儿外生殖器术后外观的满意度。结果HOSE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A组16.00(15.00,16.00)分,B组14.00(14.00,15.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P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A组13.00(12.00,13.00)分,B组12.00(10.25,12.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尿瘘发生率A组6.7%(2/30),B组19.2%(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其中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的尿瘘,A组为0例,B组为3例。结论合并阴茎阴囊转位的型尿道下裂第二期修复尿道同时矫治阴茎阴囊转位安全可行,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同时可能减少阴茎阴囊交界处尿道瘘的发生。

  • 标签: 尿道下裂 阴茎阴囊转位 儿童
  • 简介:摘要非结晶型轻链肾小管病(非结晶型LCPT)是一种少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相关性肾病,是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临床罕见。本文报告1例以多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非结晶型LCPT,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多关节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非结晶型轻链 近端肾小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观察组采取PFNA术且围术期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予以PFNA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1%(2/35)]与对照组[8.57%(3/3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股骨颈骨密度、Harris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Harris量表评分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该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再骨折发生率[11.43%(4/35)]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采取PFNA+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远期疗效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

  • 标签: 骨质疏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作者: 汪文涛 黎艺强 郭跃明 李明 梅海波 熊竹 邵景范 李进 陈顺有 Federico Canavese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35000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骨科 510623,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 528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400014,湖南省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长沙 410007,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51803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 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 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 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 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 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 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骨折 生长面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行脾静脉结扎对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联合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脾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脾静脉结扎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的导管滴注肝素,并于术后第7~14天行CT检查。结果脾静脉结扎组的36例患者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22例(38%),脾静脉血栓58例(100%),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38%,χ2=17.828, P<0.05)。结论在脾切除术中结扎脾静脉可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静脉 结扎术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糖蛋白-1(DKK-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乘风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灶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比不同因素对GSK-3β、DKK-1、β-catenin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组织中GSK-3β阳性表达率为70.21%(33/47),高于病灶组织、癌旁组织的21.28%(10/47)、21.28%(10/47)(χ2=31.985,P<0.01);胃癌组织DKK-1、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30%(18/47)、82.98%(39/47),均高于癌旁组织的8.51%(4/47)、8.51%(4/47)和正常组织的6.38%(3/47)、2.13%(1/47)(χ2=20.517、88.471,均P<0.01)。原发灶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Ⅰ~Ⅱ期、中高分化、浸润≥50%、淋巴未转移者GSK-3β阳性表达率高(P<0.05);TNM分期Ⅲ~Ⅳ期、中高分化、浸润不足50%者DKK-1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GSK-3β、DKK-1、β-catenin表达在胃癌患者病情发展、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方面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糖原合成酶激酶3 糖蛋白类 纤连蛋白类 基因表达调控,肿瘤 肿瘤转移 细胞分化 淋巴细胞,肿瘤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矢状位牵引在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宁波市第九医院二科收治的6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患肢矢状位10°~20°牵引分为两组:水平牵引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73.6±9.4)岁。矢状位牵引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75.0±7.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6个月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矢状位牵引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7.1±4.7)min]、术中出血量[(72.3±9.1)mL]、术中透视次数[(11.5±1.4)次]显著少于水平牵引组患者[(56.7±4.6)min、(103.9±19.2)mL、(14.6±1.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组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髋关节疼痛。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患肢矢状位10°~20°向上倾斜牵引可避开髂骨翼、臀部软组织及外侧腹壁的阻挡,术者手术操作方便,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矢状位牵引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在股骨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治疗ITFs的效果具有临床不确定性,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应用PFNA固定治疗ITFs术后防止负压引流系统是否对患者有益。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应用PFNA固定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决定是否在术后安放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第4、10、90天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宽度、伤口状况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总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引流组的总失血量(579.1±236.71 mL)大于非引流组的总失血量(427.8±239.77 mL;P=0.01);引流组的输血量(443.33±176.30 mL)大于非引流组的输血量(307.83±155.42 mL;P=0.01);与非引流组(1.7±0.72)相比,引流组术后4 d的VAS评分更高(2.3±0.6,P=0.02)。两组在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伤口感染和血肿、住院时间或在转诊后各时间点并发症总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TFs行PFNA治疗的患者中,引流组的输血需要量和总失血量均高于非引流组;此外引流装置可能对术后伤口状况没有短期益处。

  • 标签: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水囊封堵法与Heartstring对合并钙化升主动脉行吻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经术前胸部CT平扫及术中触诊,明确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46例,其中男40例,女6例;年龄53~73岁,平均(65.2±5.1)岁;根据吻合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水囊封堵法组(19例)和Heartstring组(27例)。统计两组术后卒中发生率,对比两种方法预防术后卒中的效果。通过术中检测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主干血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48 h内观察心电图、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以及术后3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A,比较两种方法用于吻合的疗效。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4~13天出院。围手术期无卒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两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放置IABP后均好转。Heartstring组术后1例出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放置IABP后好转。术后3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A,两组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结论水囊封堵法和Heartstring在预防合并升主动脉钙化行OPCABG术后卒中的早期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Heartstring相比,水囊封堵法并不会增加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风险。另外,水囊封堵法无需使用昂贵耗材,尤其适用于经费受限的患者,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升主动脉钙化 近端吻合 早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切除联合双通道吻合技术治疗胃上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胃上部癌行胃切除联合双通道吻合技术(PG-DT)和全胃切除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TG-RY)的中英文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公开发表的关于胃上部癌行PG-DT及TG-RY的前瞻性或回顾性对照研究;(2)研究对象为胃上部癌;(3)纳入文献必须至少包含以下一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白蛋白、术后1年血红蛋白、术后1、3及5年生存率。排除综述、病例报告、会议摘要和其他非对照研究的文献资料和重复发表的研究以及数据提取不完整或无法提取的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年2月。采用卡斯尔-渥太华(NOS)、Jadad改良文献质量评价量表分别对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制作森林图进行Meta分析,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检索385篇文献,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16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计纳入1 521例患者,其中PG-DT组692例,TG-RY组829例。对纳入指标进行Meta分析,疗效指标比较显示:与TG-RY组比较,PG-DT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OR=-54.58,95%CI:-57.77~-51.38)、术后排气时间早(OR=-0.21,95%CI:-0.29~-0.13)、住院时间短(OR=-0.98,95%CI:-1.31~-0.64)、清扫淋巴结数少(OR=-6.07,95%CI:-7.14~-4.9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OR= 0.32,95%CI:0.24~0.43)、术后1年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高(分别:OR=1.90,95%CI:1.08~2.77;OR=5.07,95%CI:2.83~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手术时间(OR=0.08,95%CI:-4.24~4.39,P=0.97)、术后进食时间(OR=-0.05,95%CI:-0.15~0.06,P=0.39)、术后1年生存率(OR=1.61,95%CI:0.69~3.75,P=0.27)、术后3年生存率(OR=1.31,95%CI:0.81~2.10,P=0.27)及术后5年生存率(OR=1.50,95%CI:0.86~2.63,P=0.15)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G-DT治疗胃上部癌安全可行。相比TG-RY,PG-DT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营养指标上具有优势。

  • 标签: 胃肿瘤,近端 双通道 胃上部癌 Meta分析
  • 作者: 杨力 吴健章 尤俊 樊林 靖昌庆 王权 燕速 余江 臧潞 邢加迪 胡文庆 刘凤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南京21002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003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厦门 36100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西安 710061,山东省立医院普通外科,济南 25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长春 13006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西宁 81000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广州 51051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0025,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北京 100143,长治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长治 04609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352±63)min比(234±61)min,P均<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159)、9.7%(7/72)、10.3%(11/107)(χ2=3.51,P=0.173)。三种重建方式术后体重指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8,P<0.01)。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721 kg/m2,P<0.01;均数差值:2.429 kg/m2,P<0.01),双通道组术后12个月体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319 kg/m2,P=0.027)。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2.9%(4/31),低于双肌瓣组的45.9%(17/37)(χ2=8.63,P=0.003)。双肌瓣组术后Visick 2~4级不适症状的比例为10.4%(7/67),低于管状胃组的34.6%(27/78)(χ2=11.70,P=0.018),但与双通道组的22.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肌瓣技术手术时间长于管状胃吻合及双通道重建,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双肌瓣技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优势相较于管状胃吻合更加明显。双通道重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低于双肌瓣技术。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胃切除术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吻合 双通道重建 双肌瓣技术
  • 简介:摘要胃上部早期癌可选择行腹腔镜胃切除术(LPG),但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食管胃双肌瓣吻合是利用食管与胃前壁吻合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方式,与其他消化道重建方式比较,其能较好维持患者术后体质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远期生命质量,且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并保留患者术后行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可能性。笔者回溯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实践,阐述LPG现状及其消化道重建方式,深入探讨食管胃双肌瓣吻合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 胃上部 近端胃切除术 双肌瓣吻合 治疗效果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切除Kamikawa吻合术与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68例(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63例、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5例)食管胃结合部和胃上部肿瘤行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7例,女11例;年龄为62(39~78)岁。68例患者中,35例行腹腔镜胃切除Kamikawa吻合术设为Kamikawa组,33例行腹腔镜胃切除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设为双通道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chew-wun wu特殊症状量表评分、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术中情况。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胃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术。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15±0.31)h、(89±11)mL和(4.21±0.11)h、(142±20)m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2.34,P<0.05);消化道重建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5±0.13)h、(30.4±2.4)枚和(1.69±0.76)h、(28.0±2.4)枚,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9,0.73,P>0.05)。(2)术后情况。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3±0.12)d、(5.46±0.22)d、(13.00±0.50)d和(4.42±0.21)d、(9.97±0.76)d、(16.46±0.92)d,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5.58,3.40,P<0.05);引流管放置(有、无)分别为32、3例和33、0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1级、2级、3级、4级)分别为31、0、4、0例和27、3、1、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8,P<0.05);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症状、吻合口瘘、胰瘘、肺部感染分别为4、2、0、0、0例和0、1、3、1、2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腹腔出血、淋巴瘘、胃瘫并发症。Kamikawa组4例围手术期发生吻合口狭窄患者中,2例经1次胃镜球囊扩张治疗后病情好转;2例经4次胃镜球囊扩张治疗后病情好转。(3)随访情况。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6、12个月。Kamikawa组和双通道组患者术后12个月chew-wun wu特殊症状量表评分分别为(16.8±0.7)分和(14.6±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发生≥Grade B级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为2例和1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结论腹腔镜胃切除Kamikawa吻合术与间置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和胃上部肿瘤安全、可行,前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术后生命质量更高。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近端胃切除 Kamikawa吻合 双通道吻合 临床疗效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手术的20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overlap吻合术10例,行食管残胃前壁吻合术10例。结果表明,改良overlap组与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41)min和(184±3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21)ml和(51±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overlap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有1例术后1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2组患者术后1年行食管下段pH值检测,分别为6.9±0.2、6.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overlap手术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前提下,能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同时减少了胃的酸性反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