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电影源于照相技术发明.从照相技术发明到电影技术诞生,一直伴随着一个争论不休理论命题: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进而又引发了另一个与此紧密相关问题,电影摄影究竟是一种人对自然带有主观性选择和想像创作,还是一种排除了人参与和创造、能够自动生成作为自然补充物--影像技术?

  • 标签: 电影摄影 电影技术 艺术 主观性 创作 影像
  • 简介:溯其渊源,所谓“文化研究”由来以久,自从60年代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文化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然而作为一个新学术风尚,它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风靡西方人文学术界,尤其盛行于讲英语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

  • 标签: 西方文化研究 语境 中国 现实 文本研究
  • 简介:5月20日,欣逢老作家魏巍80华诞,在北京召开了“魏巍创作历程暨《魏巍文集》研讨会”。本刊发表这四篇文章一篇是魏巍即席答辞,另两篇分别是老作家丁宁和著名学者田心铭发言,最后一篇是研讨会侧记。本刊将这四篇文章组成一个栏目,以在世纪之交向这位对中国革命文学做出卓越贡献作家致意。

  • 标签: 作家 文学 文章 文集 创作历程 发表
  • 简介:当政治界、经济界、思想界的人们对“三农”问题异常关注并将探索触角愈益引向深入时候,我们尽管不无期待,但却使我们屡屡失望是,文学界对“三农”表现少得可怜,“三农”问题似乎已在文学视野中消失了。这不免引起人们对文学界揶揄和不满。文学尤其是小说逐渐从农村淡出,是作家集体有意疏忽,还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作家丧失了民族自信?是对各种物欲顶礼膜拜而导致“英雄气短”,还是在西方强势文化下自叹弗如?本文对此不欲多加分析,只是想阐释这样一种观点:农村题材创作式微,其实就是作家对农民身份缺失。

  • 标签: 农民 身份缺失 农村题材 文学创作 中国 思维方式
  • 简介:在诗之旅中,曾有云留下了一段长长心血与汗水凝结成足印。一部《曾有云诗选》,是诗人创作生涯中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生命里程碑。要深刻了解一个诗人,必须沿着诗人的人生轨迹,认真地一一解读他各个创作阶段诗歌作品。到目前为止,曾有云已出版九部诗集,分别是《东风集》、《血凝红豆》、《金质响箭》、《秋恋》、《人生是爱》、《痴语》、《送你一个明天》、《失眠芦笛》、《翡翠相思鸟》。这部《曾有云诗选》,是从以上九部诗集中选出精华之作,还有一些是单篇发表过或未发表过作品。作者不是专职诗人,长期在行政部门担任繁忙领导工作,写诗多是在别人午休时候,数十年来为诗呕心沥血。“诗余向政,政余赋诗”是对他较恰当写照。诗人自言:“诗人每一个细胞是一个难字。

  • 标签: 诗歌作品 生命体验 山水意识 哲学化 树桩盆景 哲学意味
  • 简介:<正>错觉,作为生理、心理现象之一,很长时间以来就是心理学所热衷研究课题。然而,文学批评活动中错觉问题,迄今恐怕还是理论研究中一块“空地”。本文拟就引起错觉批评模式,错觉造成后果以及错觉心理定势等问题,谈一点看法。

  • 标签: 心理分析 心理定势 长时间 批评意识 主体意识 心理机制
  • 简介:<正>明尼苏达大学说,她是我们第一位中国"杰出校友"2004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了这样一件事,为外国留学生及访问学者,设立了一个"杰出校友奖"。25年,其间慕名到此求学的人,闪现着各种肤色,一茬接着一茬。如果将这些人按国籍排成队伍,不亚于奥林匹克入场式。而通常,最能经得住考验东西莫过于时间。占据四分之一个世纪时间跨度不算敷衍。最终,明大中国"杰出校友"称号落到了她身上。她是吴希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我国著名小儿神经学专家。

  • 标签: 希如 杰出校友 明尼苏达大学 外国留学生 小儿神经 田何
  • 简介:<正>关于文学主体性争鸣声浪使得文学界沸沸扬扬。但文学批评家们似乎对此并不满足,又“引火烧身”。于是关于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争鸣便在批评自身开展了“内部斗争”。发端者滕云首先在《当代作家评论》(85、3期)撰文《我所评论就是我》,提出:评论家也可以象蔼楼拜、蒋子龙那样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乔厂长就是我,很简单,我所评论是我心目中包法利夫人、乔厂长,随后,鲁枢元在《文学自由谈》创刊号以同题文章响应,并

  • 标签: 文学主体性 评论家 作家评论 蒋子龙 文学界 创刊号
  • 简介:金彦华是我区一位以抒写工业题材、描写工人劳动生活见长中年诗人。1958年当他还是一位年轻排字工人时,就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两百多行叙事诗《红旗手》,反映了印刷工人新旧社会不同遭遇,用火一般激情歌颂党给印刷工人带来新生活,造就了印刷工人中青年一代英雄人物。这首诗给他赢得了声誉,引起当时诗坛重视。从此他一直坚持业余诗歌创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爱,不知疲倦地用诗歌歌唱伟大祖国,歌唱社会主义四化建设。30多年来他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近千首、万多行诗,出版了

  • 标签: 虹霓 诗歌创作 《诗刊》 彦华 印刷工人 散文诗集
  • 简介:一个伟大诗人或作家,既是民族,又是世界.因为在他心灵宇宙中涵纳着整个世界;同时,他也为世界所景仰、所包容.普希金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俄罗斯诗人和作家.最近读到张铁夫先生主编《普希金与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9月出版),对这一点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 标签: 普希金 诗人 作家 心灵 包容 民族
  • 简介:环顾中国影坛,宁瀛是一位颇有艺术成就电影导演。她作品,虽然没有山呼海啸般凌厉气势,或者水击三千里一样壮美雄奇;却内含深远,韵味悠长。其风格之独特、语言之优美、技法之洒脱,给人印象颇为深刻。不过,宁瀛作品在形式方面的突出表现,也使得对其作品阐释往往集中于形式、技巧层面。我以为,在宁瀛作品独特表现形式之下,还潜隐着某种强烈而深刻主题或者情感:处于漂泊之中心灵感受。正是这种心灵漂泊触动了我们,而绝非只是那些技巧。让我们从《找乐》、《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这三部作品出发,从几个方面去探讨宁瀛电影之中漂泊心灵。1.小人物小人物是我们社会基石,也就是一个社会最广大的人群。它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古往今来、传统和变化。《找乐》中老韩头,原在京剧院传达室工作,退休之初,对新生活很不习惯,在彷徨了一些时候之后,与一群京剧票友结成伙伴。经过一段短暂“蜜月”一般幸福时光,老人们之间终于不可避免地产生出矛盾,老韩头离开了自己伙伴,又是一段无聊日子。最终,重新陷入孤独老韩头望着公园墙根下昔日旧友,缓缓移动了脚步。影片用纪实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韩头孤独与苦闷,执拗与倔强,渴望友情与理解,却...

  • 标签: 宁瀛电影 心灵宁瀛 漂泊心灵
  • 简介:《虚证》发表已一年有余了,据刘恒自己讲,这是他最得意作品,可惜除了几位评论家在综论里提到外,好象没人专门讨论。我是最近才读到,读后震动很大。你有没有细想想,为什么会给你震动?这震动意义是什么?我想你是感染了作品悲剧气氛,是主人公郭普云死震动

  • 标签: 悲剧气氛 刘恒 白涡 给你 伏羲伏羲 综论
  • 简介:<正>以两篇获奖小说名字做题目,并不是对它们进行评价,而是于当代文学两类不同题材、风格一种象征。如果说《旋转世界》(陈续光作,载《人民文学》一九八三年)与《迷人海》(邓刚作,载《上海文学》一九八三年第五期)是作家于艺术对象象征,这里借用它们则是对评论对象象征。从总体上走向象征,这是当代作家更加艺术地掌握世界一种趋势;然而,对于应具有精确与全面的科学品格文学批评来说,象征似乎是一种冒险。不过,从另一

  • 标签: 当代文学 同题材 当代作家 主体精神 作品 时代精神
  • 简介:黎浩邦小说集《界河上枪声》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与书名渲染硝烟弥漫氛围完全相反,黎浩邦小说给人呈现却是温情世界,这不惟表现在书中绝大多数小说从题目到内容都显示出脉脉温情,更主要表现在作家以细腻笔触剖开人物内心幽微,形成了清新细腻创作风格。然而对小说集这种“名不符实”,我们非但不感到作家任何故作,反而倒象是遇到貌似严厉实则充满温情朋友一样情不自禁地喜欢她。

  • 标签: 创作风格 新一代农民 民族出版社 创作个性 传统伦理道德 八十年代
  • 简介:美学在中国是西学东渐产物,又是中西文化和学术碰撞交融成果。美学这门西学在被中国接受过程中,必然被逐渐烙印上本土化民族身份。美学在欧洲是“自发”,它随着西学东渐而舶来,刺激了“中国”美学“后发”。只有在西方这个“他者”镜像比照下,中国美学方能获得自身最初内在定性。

  • 标签: 中国美学 本土化 西学东渐 历史 中西文化 民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