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3 个结果
  • 简介:2007年新年伊始,借参加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召开的纪念春柳社成立100周年研讨会的机会,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我对当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活动的旧址进行了探访。把所见所闻与有关的史料进行了参正对比,对一些相关问题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 标签: 中国新文学 旧址 日本东京 早稻田大学 春柳社 博物馆
  • 简介:陈岗龙博士的又一部学术专著《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作者近十年来学习和研究蒙古民间文学的一次总结,又是我国第一部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以多层次、多视角探索蒙古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之作。

  • 标签: 民间文学 多视角 边缘 学术专著 作者 比较研究
  • 简介:与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传统叙事艺术不同,“五四”小说大都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使小说结构抒情化,环境描写心理化。鲁迅的小说则是这一转变的成功范例。

  • 标签: 结构艺术 接受 影响 超越
  • 简介:被世界各地粉丝予以推崇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退休前的动画电影《起风了》,曾寄望于冲击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却最终落败。原因在于该片极具争议性,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影片中出现的曾是侵略者的日本军人,如何评价曾用于偷袭珍珠港和绞杀亚洲人民的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师堀越二郎。即使宫崎骏在创作时有"反战"思考,但影片对于军国主义的不置可否的模糊与暧昧,致使该作品极可能成为否定日本侵略历史浪潮的样品和附属。

  • 标签: 《起风了》 宫崎骏 日本二战电影 反战 拥战
  • 简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具悲壮色彩的人神世界,成为影视改编热点,在好莱坞形成一股拍摄史诗大片的热潮.影片中神的隐退,人的彰显,是现代人对史诗的重新诠释.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不仅是文学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影在文学性、艺术性、商业性上寻求最佳契合点,不断创新的必然要求.

  • 标签: 《特洛伊》 影视改编 艺术产业化
  • 简介:从1949年之前编纂的某些家谱中,我们可以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获得一定认识,从而还原出更为全面、立体的古代文学生态系统。底层文人对待文学写作和批评,既有和精英文人一致的地方,即写作态度很认真,写作精神很投入,对作家和作品的批评内容也非常接近;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底层文人写作在粗粝和稚嫩中表现出更多的自然和真诚,他们更惯于从现实生活、现实经验出发去理解作品的情趣和意旨。这虽然不是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最佳状态,但对促进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尤其对于纠正文学创作中的矫揉造作和文学批评中的故弄玄虚,无异于一剂苦口良药。底层文人崇尚经典又偏好通俗的阅读行为,对于我们认识并构建当前的大众阅读亦有启示意义。

  • 标签: 文学创作 文学写作 大众阅读 古代文学 张氏宗谱 文学评论
  • 简介:新时期战争小说中军人创伤者形象主要分两类:一是'挟带型'战士形象;一是命运多舛失意者形象.这是战争小说创作的新质.军人创伤者形象的涌现带动了战争小说题材、审美基调、艺术构思、人物视点、人物情态以及主题立意等多方面的新变,促动了战争小说新的美学风貌的建构,他们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他们所预示的创作前景,值得认真总结和予以关注.

  • 标签: 战争小说 军人创伤者形象 文学史 “挟带型”战士形象 创作题材 艺术构思
  • 简介:澳大利亚华侨中文学者谭达先,一生执著于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民间文学和文化。在此领域辛勤耕耘56年,硕果累累。谭达先扩展了大中华民族概念,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范围扩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领域,同时把国内的民间文学成果传播到了境外26个国家的华人语域。作为萨义德笔下的"流亡知识分子",处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谭达先,与周围环境不妥协而保持人格独立,恰好成为中国民间文学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良好交际者。从文化传播视角看,谭达先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 标签: 谭达先 中国民间文学 海外传播 身份认同
  • 简介:彝族早期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独具特色的"诗性"气质以想象性、历史性、情感性、思辨性、节奏感等为主要特征,并力图在对人的本质确证中张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以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在"诗意地栖居"中尽显生命的本真与自然。彝族早期民间文学的创作特征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性言说方式和诗意内涵表达上。

  • 标签: 彝族 早期民间文学 诗性 诗意
  • 简介:按《辞源》的解释,"契合"意为"融合、相符",指事物间的结合达到一定的有机程度,所产生的一种理想关系。而不同事物之间能否达到契合状态,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事物是否满足彼此间特殊的(而不是普遍的)选择标准。

  • 标签: 《红楼梦》 契合 电视剧 音乐 文学 《辞源》
  • 简介:戏剧思维作为笼罩着戏剧艺术形态的灵魂,千百年来显示了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本质特征与本体性.这种本体性决定了戏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独特性,即不同于静态艺术思维(如小说、诗歌、散文、绘画等)那样自由、恣放和绝对个人意志化,也区别于其他动态艺术思维(比如舞剧、影视等)那么宽泛、随和、趋势和注重大众认同感.

  • 标签: 军旅戏剧 舞蹈创作 艺术创新 艺术思维 解放军艺术学院 文化艺术
  • 简介:依据传统虚实理论去分析、、等著作,便会出现如下尴尬:既无法由此捕捉、的文学精华,也无法恰切看清的病症所在.该理论将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历史文学内容,人为地割裂为真实与虚构两个部分,忽略了对作家主体意识的考察,忽略了对历史小说"历史情味"的酿造.与分别是历史文学创作"不自觉"与"自觉"阶段的代表,两书在虚构方面虽存有明显的差异,但均洋溢着"历史情味"的芬芳.一般演义小说之所以未能超越,原因之一便是传统虚实理论的误导.

  • 标签: 虚构 历史文学 情味 《三国演义》 忽略 作家主体意识
  • 简介: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北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位点基础较为厚实,梯队较为整齐.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共1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博士生导师共5人.分别为刘尊明教授、陈桐生教授、何新文教授.宋克夫教授,郭康松教授。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湖北大学 博士点 学位授予权 硕士研究生 简介
  • 简介: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理论性强、学科定位滑动、教材编选难度难以把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接受困难等诸多难题。因此成为中文系本科教学中亟待完善的二级学科。任务-案例教学法虽然无法面面俱到地对比较文学的理论、学科史进行讲解,但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典型案例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搭起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认知,为更深层次的比较文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标签: 比较文学 本科教学 案例—任务教学法
  • 简介:具体考察一下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凡是好的或较好的作品,无不在研究西藏、反映西藏这个问题上下了功夫。西藏当代文学的创作不能说已经很成熟,但其对西藏生活研究上的冷峻,对西藏生活认识上的敏锐,对西藏文化和文明的审视,还是有深度和厚度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缺乏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西藏当代人民生活中,发现自己所钟情的艺术素材,未能表现出滞沉的传统文化在变革时代的洪流冲刷面前,脆弱的呻吟和可怜的尴尬。仅注重刻划那些背负因袭的精神重负迈向新生活大道上的人们身上残留的旧文化精神的烙印,而对新生活不可避免的惶悚与疑惑。未能把西藏现实生活中,经济改革带来的各行各业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作派的变化,组成一幅幅西藏当代现实生活的灿烂明媚的春意,而过多地表现了沉郁晦暗的阴影的生活画卷,让历史展示的新生面中,

  • 标签: 当代文学创作 生活画卷 现代文明 现实生活 变革时代 经济改革
  • 简介:据2004年12月27日《文艺报》报道,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在北京揭晓,我院原副院长李存葆的散文集《大河遗梦》获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副院长朱向前的文学理论批评集《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

  • 标签: 李存葆 文学奖 鲁迅 文学理论批评 散文集 杂文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文学期刊,通过组织专题、设置专栏、筹办会议等方式,构建了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为本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世界文学想象。其中,对“普及”的强调反映出八十年代初学界注重启蒙的学术观;“比较”意识的突显折射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认同焦虑;而对若干热点话题的讨论则表达了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文学”的强烈渴求。

  • 标签: 普及 外国文学新秩序 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20世纪文学
  • 简介:德彪西的音乐深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双重影响,本文透过德彪西音乐的上述特征,来叙述音乐与文学和绘画的关系.

  • 标签: 德彪西 音乐 文学 绘画
  • 简介:翻译工作者是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多样而工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沟通而工作。如何客观地评论译著和译文的水准、评论翻译的业态状况和翻译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文学翻译与艺术翻译.”翻译评论”与”文学评论””引进来”与“走出去”,出版代理与文学经纪人等等.

  • 标签: 文学翻译 专题研讨会 巴别塔 翻译工作者 现状 文学评论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颇有才气的、为数不多的女批评家之一,季红真在文学批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得到了学术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信赖与尊重。推动季红真在文学批评上大展身手的是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热潮。在这场热潮中,季红真一直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姿态执著于对批评出路问题的探求,用变革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为文学批评的革新而探索,呼唤。

  • 标签: 文学批评 心理 文化 审美 中国当代 批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