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国家四分五裂。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国家统一方案。目前,学术界对陈独秀等人在这一时期的国家统一主张多有研究,但对胡适在这一时期的政治主张,尚未作专题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历史的考察与评析。笔者认为,对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国家统一主张,我们应作历史的考察与分析,而不应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此外,在祖国尚未完全统一的今天,胡适的国家统一主张是否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标签: 胡适 国家统一 政治主张
  • 简介:即使以1980年代中期作为新方志编修的正式启端,经历了两轮修志,至今也有超过30年的历程。尽管方志界每年都召开规模不小的理论研讨会,相比于新方志启动之初的热烈气氛,理论研究的风气却似乎越来越淡,大概是有些话题由新鲜渐渐成为旧话;有的争论由激烈渐渐觉得无所谓;有的主张由要辨个水落石出渐渐觉得无妨各说各话;有的观点由认真研究渐渐不作理会志书照样编纂出来。

  • 标签: 方志性质 新语 前言 论文 语系 方志编修
  • 简介:方志之于地方民俗的记载,就其体例及其书写内容而言,古今皆未成大体的范式,笔人人殊,一部志书一个样,之间差异较大。多年来,方志学界关于民俗编纂的研究鲜见,只在第二轮修志提出方志创新后,才多少露出一些端倪。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志书,应是一方地域包括民俗民风在内的史料之全书。试想,作为“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倘缺少民俗部分,尤满汉全席之缺了一道大菜,那么一部方志应是不完整的方志;而如果对于民俗的记载或失体、失史、失实,也将是不成功的方志。因此,探究、规范方志对民俗的编纂,应是当下和今后方志学界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命题。

  • 标签: 新方志 民俗 编纂 思考
  • 简介:中世纪民族认同研究是跨学科整合性研究。创造历史的特定人物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焦点,解析记载这类人物的历史文献话语,能够集中地获得特定时代的精神归旨。关于威廉一世的历史文献话语,就反映了英格兰民族认同之萌发的历史状态。诺曼征服后,以威廉一世国王为人格符号、融合诺曼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的英格兰民族认同萌发,作为征服者的诺曼底人逐渐在地化,认同于英格兰,英格兰的原住民也认同威廉一世为国王,并尊奉其后裔为王系。由此,英格兰由地名逐渐变为新的族名。

  • 标签: 民族认同 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
  • 简介:作为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特点之一的寄魂物,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保护生态景物、传递书信和保家卫国方面起着人类所难及的重大作用.

  • 标签: 格萨尔 寄魂物 生态 霍岭大战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以健全城市政府职能、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市政改革运动中,昆明市政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边疆城市的昆明以市政改革新锐的崭新角色,一度改变了近代城市由东部和中部城市引领发展潮流的传统格局。昆明在官办市政体制下取得的建设成效表明:官办市政背后蕴藏着超越纯粹学理价值、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起到长期制约作用的带有本土特色的共性因素。

  • 标签: 市政改革 城市近代化 官办市政 自治市政
  • 简介:在剑河县城东面50公里处的小广环龙庵前,有一座石碑,高1.43米、宽0.83米。碑文楷书阴刻。碑的背面无文字。碑眉从右到左为“永定风规”四个大字(7厘米见方),整个石面由上而下(自右至左)刻有1076字(含碑题四字),仅有几字较为模糊,但经过洗刷,仍清晰可辨.此碑系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由小广、下敖(即今化敖)、谢寨的头人潘松乔等人为正风俗而立,距今已99年。立碑前,曾两次出示晓谕(布告),第一次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距今170年;第二次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距今114年。第一次出示

  • 标签: 永定风规 婚姻习俗 阴刻 光绪十四年 同治十二年 剑河县
  • 简介:<正>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建国以来,已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尽管“四人帮”时期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儒法斗争史”,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理性探讨。只是,这种研究,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怅然的缺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只看到法家政治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却极少注意这种思想与现实之间足以泯灭其进步意义的激烈冲突;只赞美它的革命性,却无视其思想结构中无法排解的足以抵消其革命性的内在矛

  • 标签: 进步意义 韩非子 “法治” 法家思想 政治思想 君臣
  • 简介: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以降,或从更早的时候起,直到明朝(1368—1644年)早期,中国史籍中不乏对于罗马一拜占庭世界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自唐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拂菻”一词称呼拜占庭。但是,除了那些往来于“西域”和中华帝国腹地的商人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疆域范围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概念,甚至对拂菻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或者其具体所指代的文明范畴有所误解。于是,对“拂菻”一词的理解,或者对于中国史籍中各个时期之“拂菻传”所指代的范围,就不能笼统理解为对拜占庭的描述,本文试图就宋史《拂菻传》中的一段记载说明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们。

  • 标签: 《宋史》 拂菻国传 塞尔柱人
  • 简介:傅斯年、范文澜、金毓黻都是出身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的著名史学家,都曾师从黄侃,得到黄侃的赞赏。但他们从北大毕业后,与黄侃关系亲疏不一。金毓黻与黄侃关系最笃,范文澜次之,傅斯年最淡。傅斯年、范文澜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代表了史学发展之两翼,且在各自的学术机关居于领导地位。金毓黻与他们二人均有交往,对其学术亦有自己的评论,治学能谨守绳尺,本师说以为学,依违于二人之间。但国学功底深厚,重视民族气节以及对民族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是他们立身行事以及学术著述的共同特点,反映了早年共同的师承对其学术的深层影响。

  • 标签: 黄侃 傅斯年 范文澜 金毓黻 史料派 史观派
  • 简介:20世纪中国最大的社会变迁,莫过于1949年新旧政权的更迭。国民党遭到失败,退出大陆,共产党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建立起新的政权。

  • 标签: 1949年 国民党 社会变迁 政治制度 蒋介石
  • 简介: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开展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省市还不多,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发行对于地方年鉴工作部门来说是一项创新性工作。这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与受众定位不够明确;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发行渠道需要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科学、合理定位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年鉴内容;通过加强翻译团队力量、强化流程管理,不断提升翻译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和互联网技术,拓展发行渠道,提高宣传效率和社会效益。

  • 标签: 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 编纂 发行 对策
  • 简介:上古越族的青铜器人面纹饰与祭先祖、禾神的礼俗有关,此俗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实为原始农业血祭在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越族人面纹饰与南方民族的盘古化生神话皆为农业祭礼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 标签: 越族青铜文化 人面纹饰 农业祭礼
  • 简介: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及赖以生存发展的因素和根本保证。搜集、收藏和保管好藏品是博物馆的基本工作,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也是作为文物、标本收藏机构的首要工作任务。目前,博物馆收藏保管工作也遇到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文物及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本文通过简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强化县级博物馆保管工作的途径。

  • 标签: 博物馆 文物保护 保管工作
  • 简介: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 标签: 陈垣 文化关怀 宗教研究 中华文化观
  • 简介:凡悲慨之气,皆产生于主体在现实中的一腔宏大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慨之情,从而借助于艺术形式将其物化为艺术审美的结晶——诗。对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悲慨》一中作了形象的描述: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现实中,理想的政治日益衰微,雄才志士被弃一旁(“大道日往,若为雄才”),故而产生心情痛苦到了极点,悲哀无法排遣(“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的悲慨之情,由此,那个有才难展的壮土,才一面拂拭宝剑,一面唱起了“浩然弥哀”的慷慨悲歌。这样的悲歌能令人振聋发聩。如齐梁时代,梁朝武将曹景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云:

  • 标签: 曹景宗 悲慨 二十四诗品 齐梁 诗云 艺术审美
  • 简介:在中华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救亡运动中,中国回族作为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群体,始终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所作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觉悟与热情。本文关注的是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一批回族青年知识分子在负笈海外求取救亡图存之道所创办的进步刊物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路上的些许影响和对近代中华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自清末政府派遣留学生以来,

  • 标签: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救亡图存 《醒回篇》 近代 早期
  • 简介:2011年6月返川,蜀地非常温和湿润,就是这看似阴沉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巴蜀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杰出才俊。笔者约请拜访了蜀中的胡昭曦、粟孝、舒大刚教授。从方法、历史、文献分别交流。访谈主题分别为:“蜀学研究方法”、“蜀学研究历史”、“蜀学研究文献”。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巴蜀文化和蜀学精神的丰富内涵。

  • 标签: 《蜀学》 教授 专访 巴蜀地区 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