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忘镇痛慢诱导在脊髓损伤病人手术护理的应用。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行快诱导气管插管全麻。分别记录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MAP和HR变化。结果观察组于诱导后MAP及HR呈轻度下降,插管即刻轻度上升,插管后2分钟轻度下降,拔管即刻又轻度上升,拔管后2min后较平稳的下降(P>0.05);。结论健忘镇痛慢诱导在脊髓损伤手术中,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加强对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健忘镇痛 慢诱导 脊髓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有效降低危重症新生儿产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危重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的40名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方式,而对观察组的40名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对照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对照组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好的有18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20例;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好的有37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新生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诊疗,可以有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采用。

  • 标签: 危重症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临床中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入院治疗的124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按照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平均分为两组,对对照组的62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对观察组的62例患者在进行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时,同时加用高压氧进行综合治疗,最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将两组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的62例患儿在经过治疗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例患儿,其中观察组62例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62例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学临床中,联合高压氧对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缩短患儿在病中的昏迷时间及出院时间,减少致残率,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在医学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小儿 重型颅脑损伤 高压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整理手机我院收治的18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肢体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全部180例并发静脉血栓16例,经精心治疗护理,无1例死亡发生。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减少花费,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脊髓损伤 下肢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3年3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超对患者的腹部闭合性损伤进行诊断。结果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相比较,B超的诊断符合率为89.1%,不符合为12例(10.9%)。且110例患者在B超检查中均存在腹腔积液。结论采用B超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的符合率较高且能随时随地进行检查的手段。但需要B超诊断的医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诊断水平,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B超 腹部闭合性损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3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结果高压氧治疗总有效率62%。结论对颅脑损伤重症伤者利用高压氧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帮助病人提早苏醒,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高压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负压引流技术对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根据抽签结果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换药治疗,研究组进行负压引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8%>82.2%),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0.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效果确切,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故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负压引流技术 骨创伤 创面软组织损伤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使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在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入住我院的8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8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由统计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肉芽组织能够快速生长,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负压引流技术 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常规大骨瓣减压术,研究组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对比p均<0.05。结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明显提高治疗优良率,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 优良率 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病原因众多,通过实施改良关颅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脑损伤术 急性脑膨出 原因 治疗措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通过核磁共振与CT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而后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差异。结果在不同部位颅脑损伤与不同血肿检出率上,MRI要高于CT,p<0.05。结论MRI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可以有更高的准确性,其效果比CT更具有优势。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围术期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原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所收治的产科围术期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共计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方式将其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计50例。治疗过程中针对治疗组在给予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药物治疗与针灸配合治疗方式,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治疗方式。随访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记录。结果治疗组患者经以上治疗后总治愈率为46例(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治愈率32例(64.00%)。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科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极易出现围术期周围神经损伤问题。通过一般性治疗配合药物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围术期周围神经损伤治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产科 围术期 周围神经损伤 原因 处理策略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性低钠血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中枢性低钠血症类型,区分治疗。结果全部患者低钠血症均得到纠正。结论中枢性低钠血症一旦确诊,应根据具体类型予补钠补液或限水等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者出现脑疝而死亡。

  • 标签: 颅脑损伤 中枢性低钠血症 鉴别诊断 观察与治疗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有关肩锁关节损伤后是否行韧带重建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肩锁关节损伤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韧带重建术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88.33%,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肩锁关节损伤的治疗,韧带重建与否,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不会影响肩锁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肩锁关节损伤 韧带重建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老年患者用药管理措施来提高服药依从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口服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把280例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各140例。对照组按常规用药宣传教育;干预组实施综合预措施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临床实施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结果表2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3显示出现胃肠道黏膜损伤的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老年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服药依从性,掌握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减轻口服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影响。

  • 标签: 老年患者 阿司匹林 胃肠道黏膜损伤 综合干预
  • 简介: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35-02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本组2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该类疾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常规及护理上的侧重点。方法术前的护理重点为心理护理,牵引的维持和防止牵引处感染,以及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和呼吸功能训练,术后则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及引流液的数量和性质,积极预防并发症,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结果除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恢复满意外,28例患者均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绝大部分患者的瘫痪肢体的肌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关键词骨折颈椎脱位外科手术护理急性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病人一般病情危重,护理难度大,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而加强该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重要部分。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颈椎骨折脱位并发颈髓损伤2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23~62岁,平均42.5岁;均为双下肢不全瘫痪。25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2例四肢肌力恢复2级,25例四肢肌力恢复到1级,1例无明显恢复。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恢复满意。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颈椎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患者突然颈椎受伤致残心理上会难以接受,经常显得恐惧,懊悔,烦躁,悲观,对治疗上有的丧失信心,也有的对手术寄予过大的希望,同时该病也会在经济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压力和影响。该病保守治疗效果差,而手术风险又相对较大,对患者和家属也会带来心理压力。作者通过平时加强脊髓损伤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加强对该病的病情特点及治疗进展的了解和认识,及时的与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热情耐心的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做好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向他们详细介绍该疾病的特点,手术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配合的问题,鼓励家属对患者加强关心和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需要委婉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消除他们对手术效果的过度期望。在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中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发现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要加以分析,并及时和医生沟通,协助解决问题,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2牵引护理牵引弓松动的螺丝要及时旋紧;及时调整床头牵引架,以确保有效牵引;牵引孔处用75%酒精点滴,每2天更换牵引弓纱布1次;牵引时应先采用轻度屈曲位牵引,然后调整到中立位,复位后再改为过伸位;牵引期间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心理护理。2.3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病人取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稍后仰,训练者站在病人右侧,用2指或4指指端顺气管右侧,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推移,开始用力尽量缓和,频率为每分钟5次,推移5~8min后,用力稍加强,尽量把气管和食管推移超过颈中线,第1天一般为3次,每次为15~20min,每次间隔2~3h,由轻到重,以后逐渐增加到每天4次,每次持续60min左右,以达到不发生呛咳为准。2.4呼吸功能训练(1)咳嗽方法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缩,一次吸气,连咳4声停止,缩唇时将余气尽量呼尽。(2)腹式呼吸方法全身肌肉放松,静息呼吸,经鼻吸气,从口呼出,呼吸气要缓慢、细匀。3术后护理3.1生命体征的观察详细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脉搏氧饱和度。当脉搏氧饱和度<95%,给予低流量吸氧,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严密观察呼吸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2注伤口观察及护理颈前路术后注意事项前路术后切口出血,气管受压,喉头水肿,脊髓水肿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随时可能发生呼吸停止,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引流量及颜色,怀疑出血者要立即开放切口,引出积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将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CT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核磁诊断,关节腔积液患者最多,共9例(33.33%);其次是半月板损伤患者,共8例(29.63%);之后分别是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4例(14.82%)。对照组关节腔积液患者9例(33.33%);半月板损伤共3例(11.11%);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4例(14.82%)。对照组的确诊率则为81.4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关节腔积液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呈片状、大片状或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韧带损伤患者的核磁共振具体表现主要有T1W1信号较低,T2W1高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在半月板低信号影内,可以看见影像的裂缝样、球状、线条型或者是椭圆形阴影。骨质改变患者的MRI显像呈现T1W1低信号、T2W1呈高或低信号,软骨断续或者凹陷,并且呈现短T1W1信号。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有着无辐射、视野广、多方位以及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等优点,有着较强的评估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CT检查的不足,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而且结果也与手术结果有着较高的吻合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受力 诊断 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