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首次经肾脏病理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确诊的MN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IMN108例,继发性膜性肾病26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病理资料、HP感染监测等。结果IMN组Hp阳性85/108例(78.7%)、继发性膜性肾病组Hp阳性20/26例(76.9%),高于普通人群,两者统计学上无差异,IMN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在尿蛋白、血肌酐、血白蛋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继发性膜性肾病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在尿蛋白、血肌酐、血白蛋白方面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是特发性膜性肾病还是继发性膜性肾病Hp感染均高于普通人群,Hp感染可能在MN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建议膜性肾病患者临床上均应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初筛有无Hp感染,高危患者尤其是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IgG定量阴性或肾组织以IgG1沉积为主的应行电子胃镜检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儿,随机分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患儿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患儿 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 效果
  • 简介:摘要胃炎尤其是慢性胃炎是目前人们消化道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不但会造成消化系统受损,更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正常消化吸收。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和治疗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我院就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了一种可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方法,仅供参考。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慢性胃炎 三联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Ghrelin表达,探讨其在厌食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Hp感染患儿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厌食组(n=30例)和非厌食组(n=30例),应用RT-PCR方法检测胃粘膜Ghrelin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两组患儿及厌食组患儿Hp根治前后胃粘膜Ghrelin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Hp感染厌食患儿胃粘膜GhrelinmRNA表达较非厌食者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厌食组患儿Hp根治后Ghrelin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根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食欲改善,体重增长显著。结论Ghrelin在Hp感染厌食患儿表达降低,而根治Hp后表达升高,Hp可能通过影响Ghrelin分泌导致厌食的发生,Ghrelin可能是Hp致厌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厌食 Ghreli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及分析甘肃省陇南市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情况,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并进行14C-呼气试验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根除率及药物选择情况。结果选取慢性胃炎患者共321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196例,感染率61.1%,给予三联或者四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抗菌药物选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疗程结束后复查14C-呼气试验,总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69.4%。结论甘肃省陇南市慢性胃炎患者具有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应予以根除治疗,药物选择以阿莫西林联合左氧氟沙星为最佳,四联疗法优于三联疗法。

  • 标签: 慢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率 根除率 抗菌药物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伴随消化性溃疡的患儿在临床治疗中的不同用药方案与效果。方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I组32例使用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II组使用甲硝唑+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疗效。结果I组32例患儿经过治疗,28例痊愈,痊愈率87.50%,所有的痊愈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症状在平均治疗9.1±2.0d后彻底根治,溃疡症状在品均治疗4.4±1.9w后全部愈合,三项指标与II组患儿相比,均优于II组,P<0.05。结论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且伴随消化性溃疡的患儿,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使溃疡面实现迅速地愈合。

  • 标签: 小儿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新方法。方法研究联系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出现的胃部不适阴火症状及临床治疗,研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新方法。结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导致阴火症状,需停药行中医辩证治疗,再择机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 标签: 阴火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0名通过胃镜检查确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儿童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50名非胆汁反流性胃炎儿童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儿童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两组患儿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1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阳性率为28.0%。另外3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胃小凹增殖,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较轻,仅能看到非常细微的淋巴滤泡增生,其中有4名患者为中度炎症,另外42名为轻度炎症,有11名患者出现萎缩、肠化;对照组中有3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阳性率为62.0%,31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固有膜有密集炎性细胞浸润,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较严重,可看见较明显的淋巴滤泡增生,胃小凹的增生不明显,其中有18名患者为中度炎症,13例为轻度,有2名患者出现萎缩、肠化。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胃液内高浓度胆汁;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并非同一疾病,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慢性炎症。

  • 标签: 儿童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食管反流病(GRED)的关系。方法将经内镜确诊的GERD患者50例及对照组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均行14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进行Hp检测。结果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36.3%,60例对照组Hp感染率5316%,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关。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Meta分析。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对CNKI以及EMbase等期刊数据库中与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资料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以对Barrett食管患者(观察组)、胃食管反流患者(对照组2)以及内镜检查正常患者(对照组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共检索收集相关资料文献23篇,其中对比研究文献21篇,队列研究文献2篇。其中,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3.8%,对照组2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4.4%,对照组1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5.6%,对比显示,对照组1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2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6.1%,对照组1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7.8%,两组对比差异突出,0<0.05。结论Barrett食管患者与胃食管反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显著差别,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对比相对较低,其中CagA阳性Barrett食管患者尤为突出。

  • 标签: Barrett食管患者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对象为本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共108例,均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每组各54例,比较两组疗效及再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用药14d、治疗1个月和6个月,阳性率分别为5.56%、5.56%、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7%、24.07%、31.4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的20.37%(P<0.05)。结论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可确保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且降低再感染率。

  • 标签: 四联疗法 益生菌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质量控制及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125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试验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体会。结果患者中HP阳性847例,阳性率67.5%,复查后,阳性者3例(0.02%)。结论检测前的护理和准备工作充分做好,规范检测时的操作,可使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的结果更加准确。

  • 标签: 14C-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十二指肠镜、X线引导下与胃镜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A组30例晚期恶性肠梗阻患者在十二指肠镜联合X线双重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B组26例同样患者在胃镜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置管成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气液平消失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胃肠减压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恶性肠梗阻两种置管方法都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术后气液平消失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胃肠减压引流量上十二指肠镜、X线双重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 胃镜 十二指肠镜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再手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适应症,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6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4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6例,均治疗后痊愈。结论及时明确梗阻非手术治疗不可逆转,选择适时的手术时机个体化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 手术适症证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二胎、三胎的比例较高。现今国家放开生育政策,许多复合条件的家庭也计划生育二胎。二次剖宫产并发肠梗阻给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因此,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很重要,正确的处置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机率。

  • 标签: 二次剖宫产 肠梗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在我院外科需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中选择78例,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满意度。

  • 标签: 肠梗阻 围术期护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诊断率及彩超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彩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本次研究中的36例患者彩超检查后确诊为肠梗阻合并腹内疝的患者为28例子,诊断符合率为77.78%。肠梗阻合并腹内疝的的彩超表现为肠道局部的狭窄,疝囊进入肠管表现为平行线的多层结构,挤压庄的盲端改变;肠管的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有的患者肠壁增厚,肠道蠕动减弱。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肠坏死。还有1部分患者表现为腹腔积液,积液面积呈少量或者局限性。其余8例患者未明确诊断为肠梗阻并发腹内疝,但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建议剖腹探查。结论彩超对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有较高的诊断率,彩超表现有特异性,可为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诊断提供参考,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彩超 腹内疝 肠梗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行急诊手术,2例经3~5天的保守治疗因症状不缓解而行手术治疗,14例经保守治疗后梗阻明显好转后手术治疗。1例于术后4d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围术期死亡率为4.8%),1例出现伤口感染,经换药后痊愈,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3个月因肿瘤转移肝脏、肺最终导致死亡;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内因肿瘤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最终导致死亡。结论结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在积极术前准备后行I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正确掌握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和术后的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 标签: 结肠癌 急性肠梗阻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