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的 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 2月至 2020年 2月,从我院共计选取 76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对象,均进行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认其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相比较,其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显著高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的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显著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为冠心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运动平板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结核采取呼吸运动康复护理对其临床效果的相关影响。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为研究区间,以此区间结核病房接治的肺结核患者为探究对象,共纳入病例56例,以奇偶法分组,可分为对照组(n=28)和研究组(n=28),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基于此前提,研究组采取呼吸运动康复护理,总结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病灶吸收率、痰液转阴率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肺功能(FEV1、FEV1/FVC)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肺结核采取呼吸运动康复护理可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病灶吸收,促进肺功能恢复,应用可行性强,值得借鉴。

  • 标签: 肺结核 呼吸运动康复护理 肺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作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诊的90例下肢骨折患者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周周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运动康复治疗,通过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下床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高,且下床行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 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改善下肢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减短下床行走时间,降低并发症。

  • 标签:  下肢骨折 早期运动康复治疗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被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理疗,同时对其实施推拿手法治疗,而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作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疼痛程度,值得借鉴。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悬吊运动疗法 推拿手法治疗 总有效率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导致的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运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干预的脑梗导致偏瘫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最终将强制性运动疗法介入与常规运动康复治疗介入的脑梗导致的偏瘫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脑梗导致的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丰富治疗技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分2阶段,每阶段组织30名脑梗后偏瘫患者,利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作为实验组,每阶段组织30名脑梗后偏瘫患者,利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进行干预治疗作为对照组。借助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量表与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结果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初期与末期评估,再把两组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量表与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导致的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提高效果明显。结论:脑梗偏瘫后患者的偏瘫肢体产生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利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梗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与生活环境中,针对患者健侧肢体的使用加以手指连套或辅助器具限制后,加强患侧肢体训练的频率与强度,并且对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处理后,合理展开对患侧肢体的强化训练,从而对于患肢所呈现出的习得性废用现象加以充分克服,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性,为脑梗后偏瘫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 标签: 脑梗 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FIM量表 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以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缓解其疼痛感为目的,探究采用运动疗法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2022年5月到2023年9月,研究对象:45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均选自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整合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各期间疼痛指数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且借助于统计学工具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实施运动疗法后,观其有效性尤为突出,患者机体疼痛感明显缓解,且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同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效果更为明显,各数据间体现统计含义,P值均<0.05。结论 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临床选用运动疗法,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有保障,对患者机体疼痛感的缓解、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与患者的后期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 标签: 运动疗法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 康复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法,并探讨常规康复疗法与运动康复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与B组。A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B组患者实施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身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功能及身体运动功能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疗法 运动康复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器具辅助口部运动训练在孤独症儿童言语康复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于2019年3月开始,于2021年3月结束,以在研究时间内本院接收的孤独症语言障碍患儿共68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为了更好的提升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将对68例患儿进行分组探讨,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器具辅助口部运动,最终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的训练效果以及表达能力进行对比。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训练效果以及训练后的表达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对孤独症儿童采用有效的器具辅助口部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其训练效果,与此同时改善患儿的表达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器具辅助 口部运动 孤独症儿童 言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运动应用于自然分娩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17年01月~2021年01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自然分娩产妇,结合此间自然分娩产妇应用分娩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常规分娩及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运动,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产程时间、产妇分娩结局、VAS评分。结果:分析产程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时间更短,P<0.05。分析不良结局发生率,和对照组(18.00%)相比,观察组(2.00%)更低,P<0.05。干预前,两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在自然分娩期间,通过予以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运动,减少疼痛感的同时有助于缩短产程时间,且改善了产妇的分娩结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分娩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自由体位 分娩球运动 自然分娩 VAS评分 分娩结局 产程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56例慢性心衰患者被分观察组(运动康复+情绪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8例,对比干预后相关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6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均P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运动康复 情绪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作业治疗对不同等级手功能脑瘫儿童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不同等级手功能脑瘫儿童30例展开调查,按照治疗形式随机分组,对其中15例施行运动+言语+引导教育的基本治疗,称之为对照组,对另外15例施行运动+言语+引导教育+作业的全面治疗,称之为观察组,经MACS手功能分级,构建八个日常场景对患儿的手部功能等级展开划分;采取FMFM精细运动评估,对患儿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手眼协调、抓握、操作的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MACS手功能分级中Ⅰ、Ⅱ级的例数偏多,对照组Ⅳ、Ⅴ级的例数偏多;观察组患儿FMFM精细运动评估中的各个项目分值均偏高,(P

  • 标签: 作业治疗 不同等级 手功能脑瘫儿童 精细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维生素AD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共80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命名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一组为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维生素D治疗方法),一组为实验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维生素AD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治疗前后临床有关指标(维生素A含量、免疫球蛋白A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临床有关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维生素A含量、免疫球蛋白A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维生素AD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显著。

  • 标签: 维生素AD 运动发育迟缓 康复治疗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按摩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脑卒中早期患者中选取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按摩,对比分析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针灸按摩结合运动疗法在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针灸按摩 运动疗法 脑卒中早期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运动疗法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54例做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进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二周、治疗后四周、治疗后八周患者疼痛指数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评分(ROM)、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结果:治疗后患者各各时间点的膝关节活动度评分(ROM)、疼痛指数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均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疗法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者疼痛。

  • 标签: 运动疗法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术后功能障碍 康复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康复训练在治疗陈旧性踝关节运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陈旧性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肌少症患者采取强化营养+抗阻运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接诊的老年肌少症患者64例作为观察对象,基于随机抽签法分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饮食及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强化营养联合抗阻运动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营养状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肌少症患者采取强化营养+抗阻运动干预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营养水平,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能力,该疗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强化营养 抗阻运动 日常生活能力 营养状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当前的医疗康复领域,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对于改善和恢复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全面回顾了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最新研究动态,重点关注其在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相关技术进展,特别是在脑卒中、脊髓损伤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的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文章揭示了康复外骨骼在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方面的潜在疗效。尽管如此,康复外骨骼的发展仍面临多项挑战,技术层面的挑战包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增强患者的舒适感等。在临床应用方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和长期效果的评估也是关键问题,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通过智能化、轻量化和增强可穿戴性蒯仲恺 范芳玲 陈萍生提供了一个关于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全面研究视角,旨在促进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 标签: 康复 外骨骼机器人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4周后评估患者下肢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R),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时的协同收缩率、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 标签: 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脑卒中 下肢 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开展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我院康复专科收治的4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纳入本课题,依照数表法分为样本容量均为23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实施传统康复治疗和悬吊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态参数、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康复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步态周期和步频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步态周期和步频指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但是实验组干预后步态周期显著短于对照组,步频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两项评分均有显著提升,但是实验组干预后Berg评分和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悬吊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