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纪尧姆·德·玛受是法国“新艺术”时期的诗人一音乐家(poet—musician),也是14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和作曲家。他一生经历丰富.在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创作上均有卓越成就。在世俗诗歌创作方面,玛受使中世纪晚期法语诗歌的三种“固定形式”(formefixe)得到规范,并因创作诗歌的种类繁多、质量上乘,而赢得了“最后的游吟诗人”的雅称。回旋歌《甜蜜而和蔼的面容》是介绍玛受创作时被频繁引用的一首经典佳构。这首作品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在诗歌的音韵设计、音乐与诗歌的配合方面均有不凡的表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可以认为,在西方早期诗歌作品的创作中,诗的形式特征决定了音乐体裁的特点。影响一首诗歌作品的艺术形式的决定权首先在于诗作。因此,在分析这类作品时,应当首先将诗歌的形式特征剖析清楚,包括有可能直接影响音乐结构的叠歌设计、潜在影响旋律构成的音韵设计、以及作用于节奏安排的重音位置等。

  • 标签: 玛受 诗人-音乐家 回旋歌 《甜蜜而和蔼的面容》
  • 简介:1922年洪深以《赵阎王》改编了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剧作《琼斯皇》,翌年演于上海文明戏剧场“笑舞台”,率先把西方现代派戏剧手法运用于中国戏剧实践。《赵阎王》首演遭遇惨败,但其创作及演出既是中国早期跨文化戏剧的典型个案,也是中国话剧从文明戏向现代转型的动态缩影,为中国戏剧现代性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启示。政治、艺术、观众三者间的冲突与合力塑造了洪深二十年代初的跨文化戏剧创作和实践,中国现代话剧的雏形随之显现。

  • 标签: 洪深 奥尼尔 《赵阎王》《琼斯皇》文明戏
  • 简介:2015年是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之一的夏国琼(1915-2012)诞辰一百周年,2015年5月2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办了“夏国琼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钢琴家周广仁主持纪念会,钢琴家刘诗昆、李名强、鲍蕙荞、李坚、吴迎、丁柬诺、泰尔、吴道威和丘曦明等与会,学者满新颖、肖扬和卞租善等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我参与了这一盛大的纪念活动,并在夏国琼家族提供的大量珍贵照片、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 标签: 诞辰一百周年 中央音乐学院 诞辰纪念会 钢琴家 夏国 早期
  • 简介:商业化纷争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保证艺术品位的同时,取得最大化的票房收入,始终是中国剧人两难的选择。“甲寅中兴”后的衰败,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商业的罪恶,关于文明戏前途的大讨论是五四前戏剧批评界最大的声音。但利益的诱惑还是让刚刚进入到现代征程的中国话剧早早走上了职业化之路。不过,《华伦夫人之职业》一炮未响,中国戏剧职业化的梦想便破灭了。之后,剧人们在反思中开始了“爱美的戏剧”的实践。矫枉过正,“爱美的戏剧”虽一时风行。然而粗糙、业余的舞台实践还是受到批评家较多指责。

  • 标签: 文明戏 爱美剧 商业化 矫枉过正
  • 简介:本文以新会梁启超(1873-1929)、番禺麦华三(1907-1986)、东莞张荫麟(1905-1942)三位代表性人物为例,论述广东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对20世纪中国早期书法批评实践及学科建设的学术贡献.书法批评在20世纪从无到有,从“理论先行”的学科建设到批评实践的积累,乃至整个书法批评学科生成的运动过程,正是本文欲以钩稽和研究的中心议题.相比较书法批评成果对于书法实践的价值,笔者更看重它们在学术史上出现的历史意义,而这种意义从一开始就隐约折射出“书法批评”在整个书法研究阵营中微不足道,但又始终不可或缺的学术定位.而岭南诸家在这个批评现代化的运动进程中,再一次扮演了主要推动者的历史角色.

  • 标签: 梁启超 麦华三 张荫麟 岭南 书法批评
  • 简介:太多的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缺乏细致的历史认识,仅仅是通过风格、语言以及时间进行简单的分类。但事实上,在摆脱"文革"艺术到产生"八五现代美术运动"之间,充满着复杂的艺术问题。1979年开始的"伤痕美术"以及几乎同时出现的"乡土绘画",正是彼时不同艺术家在对真实的寻找过程中形成的艺术发展阶段,并为此后80年代中期的现代美术运动(即所谓的"八五新潮")提供了条件与基础。本文以张晓刚的早期艺术思想和实践为例,试图撇开过分简单的概念分类,通过对这位艺术家的个案分析,提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具有艺术史意义的早期艺术面貌。

  • 标签: 张晓刚 艺术思想 美术运动 毛旭辉 现代美术 巴比松
  • 简介:有关上海开埠后西洋音乐活动的研究已渐呈显学之势,但目前的研究,在关注时段、涵盖面、聚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和偏差。文章就目前所见的相关中西文文献及中外研究成果来探讨上海开埠后租界外侨间的音乐活动,所涵盖的时段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依次讨论的话题为:上海租界早期外侨社团演剧活动中的音乐、来沪造访的各国军舰及当地驻军的音乐活动、外来专业音乐家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会以及外来歌剧团带来的剧目。

  • 标签: 上海 租界 外侨 西洋音乐 演艺活动 驻军
  • 简介:民国时期,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的《艺林月刊》,虽然被命名为'艺林',却不仅仅是美术学范畴下的期刊,更具有早期博物馆学甚至是考古学知识的制造与宣传功能。通过对此刊物的梳理与解读,可更好地溯源'文物与博物馆学'期刊出版的文脉,并管窥20世纪早期北京画坛社团的出版物状况与艺术社团的操作模式。

  • 标签: 中的文博 兼早期 分析兼
  • 简介:一、“自然”如经典,风景是“发现”风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亘古有之,但它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却没有作为精神现象进人文化空间。风景成为艺术的“第一主题”大约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异教诸神的复活,人们向内发现了心灵,而向外发现了自然,风景才得以在艺术中登堂入室,取代人物而成为艺术表现的优先对象。

  • 标签: 德国浪漫主义 风景 “灵” 绘画 早期 面纱
  • 简介:布列兹作为20世纪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被人称道的常常是那些极端的整体序列作品,而早期的创作情况却少有人问津。本文即试图从结构思维这一角度,对布列兹的早期作品《记谱法》的第一首进行简要分析,揭示此作的结构思维。进而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指出,正是通过这样的结构思维,使得布列兹的这一早期作品的有序性得以被感性体验,理性与感性实现了完美统一。

  • 标签: 布列兹 《记谱法》 序列音乐 结构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对16世纪意大利早期牧歌大师阿卡代尔特之代表作《洁白温柔的天鹅》的音乐分析,阐释了这首牧歌为了贴切、细腻地表达诗歌内涵,在绘词法、织体、和声、终止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音乐特征,体现了该作品在16世纪意大利牧歌早期创作中所具有的典范意义。

  • 标签: 阿卡代尔特 意大利牧歌 《洁白温柔的天鹅》 绘词法 织体
  • 简介:根植于西汉水上游的陇南民歌(山歌)内容庞杂,主题丰富,感情真挚,真切反映了礼县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和精神面貌。由于受西汉水上游特殊地域和秦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歌继承、诠释了秦早期文化,尤其是先秦风土歌谣的传统,大量运用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继承先秦文学“诗言志”“缘情而发”“兴观群怨”文化传统的典范。

  • 标签: 陇南民歌 秦文化 西汉水上游 土风歌谣 赋比兴 诗言志
  • 简介:  德国著名团体EinstürzendeNeubauten(崩溃倒塌的新建筑,以下简称EN)被誉为西方后工业噪音的鼻祖,自打他们那充满了力量感的奇异音乐为世界上的前卫乐迷所结识以来,已得到了多双极端耳朵的认可,本文,力求将文字深入到EN的音乐内核中,并通过对其早期(1981-1991)唱片的介绍、剖析与回顾,从而来一起解读出EN那分崩离析的噪音风貌,此时此刻,让我们通过EN自身的音乐,去理解工业噪音,去理解他们的意识根基,去理解EN:……

  • 标签:
  • 简介:通过对冯文慈点注朱载埴《律学新说》理论要点的归纳和解读,论述朱载靖对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朱栽靖《律学新说》是研究“同律度量衡”之作《律学四物谱》更名而成,并拓展研究范围,建立新法密律。我国自虞舜至周代以“璧羡之法”完成的早期“同律度量衡”改革,史称“周制”。朱载埴从律的本源是“律度”换算、汉人释璧两种形制造成学术界分歧、《史记·律数》与《汉书·律历志》记载律数不同的辨析以及采用新法密律进行“律度”演算等方面,论证了我国律学“以振动物体的长度表示律长”原理的科学性是在周制“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改革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 标签: 《律学新说》 “同律度量衡” “璧羡之法” 周制
  • 简介:中国古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它关系到如何理解古代中国绘画的形势表现特质。作者首先考察了先秦至两汉时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塑造,进而归纳出这一时期流行的四种表现类型。论文也结合图像分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进行了进一步探查,并指出渊源自西汉晚期并在东汉以后大量出现的“侧面俯瞰式”空间表现模式在此时期的渐趋盛行及对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影响。论文同时也对促成该视觉表现“模式”渐趋盛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中国早期画像 纵深空间 视觉形式表现 变化 原因试探
  • 简介:一、研究索尔·巴斯动态影像设计作品的动因索尔·巴斯是美国20世纪平面设计领域重要的大师之一,是开创性地把平面设计用于电影、音乐合成等新多元媒体的第一个设计家[1]。他开创了新的视觉传播形式——动态影像设计(motiongraphicdesign)。索尔·巴斯设计的电影片头是运用平面设计讲述故事的典范。在实践上,1955年索尔·巴斯为《金臂人》设计的电影片头使动态影像设计的视觉模式得以构建。

  • 标签: 影像设计 经典电影 动态 片头 艺术表现 视觉
  • 简介:本文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小报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建立、小报对特定电影放映机构电影放映资讯的记载、小报对当时影院内外人文风情的记录,小报对地方电影信息的关注与汇集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小报在20年代中国电影放映史写作中可能担当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小报 20年代 中国电影 电影放映史
  • 简介:本文选择了南宋书法史上的重要书学论著——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自《四库提要》以来至目前学术界对传世《翰墨志》一卷仍存在着重大讹误的阐述展开考辨,以期能对南宋书法史研究和《翰墨志》一卷的点校工作有所帮助。本文依据传世南宋威淳刊本及其他若干史料作出考证,提出:(一)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四库提要》以其为“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之论非也;(二)《翰墨志》一卷所辑集的是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逊位退处德寿官以后陆续所撰写的论书言语,乾道九年(1173)是其辑成时间的最大上限。淳熙七年(1180)五月则是辑成时问的最大下限;(三)由《翰墨志》一卷的所有传本除却个别字明显是在传抄、重排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和异体字现象外,它们在总的内容上并没有出现大出入这一现象可知,其最初是以赵构书迹摹刻于石的,内容当一如《百川学海》中的“宋威淳本”。同时,为能进一步阐明赵构的书学思想,本文又兼及未见传本《翰墨志》著录而见诸其他文献著录的若干赵构早期论书语录的钩稽,以期对书学文献有所补益。

  • 标签: 赵构 南宋 讹误 史料 点校 宋高宗
  • 简介:流传至今的中世纪圣徒纪传日课(historia)多达数百部。这些作品具有音乐方面的极大价值,因为它们是中世纪新圣咏创作的范例。本文通过比较两例纪传日课(分别为9世纪无名氏为普瓦提埃的圣希拉里以及15世纪杜费为圣母玛丽亚创作的纪念日课)来说明单声圣咏音乐创作的发展。这类音乐创作渗透着记谱法与音乐理论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比起时间上更早的圣希拉里纪传日课,杜费的音乐更有效地解决了用诗篇歌调吟唱圣咏的老问题,但也比前者更多地反映了不同的创作自由和限制。

  • 标签: 纪传日课 圣希拉里日课 圣母玛丽亚纪念日课 诗篇歌调(psalmtones) 教会调式 素歌记谱法
  • 简介:本文以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为主要观照对象,将中国早期歌唱片划分为初步尝试(1930-1937)、努力探索(1957—1945)、走向成熟(1945—1949)三个发展阶段;并以;30-40年代周璇主演的代表性影片为例,深入探讨中国早期歌唱片的基本形态及主要成就。同时,在与这一时期好莱坞歌舞片比较的过程中,努力描述中国早期歌唱片的独特处境及民族风格。.

  • 标签: 中国 早期电影 1930-1940年代 周璇 演员 歌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