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引言吴子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身份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他很好地融入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潮流。这个潮流短促而激烈,在中国美术史上却发挥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它凝聚了关于这个时代所有的美术关键词:西画思潮、现代绘画、社团、写实主义、国学回归。它所诠释的这个时代是多重而错综复杂的。历史赋予了吴子复时代的使命,而吴子复终其一生都在为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而努力。

  • 标签: 历史情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美术史 裂变 实践 油画
  • 简介:中国钢琴音乐的产生,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结果。当时已有200年辉煌发展的西方钢琴技艺,同优秀的本民族音乐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本土风味的钢琴作品,这便是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的历程。追溯其源头,可以看到促使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得以认同、发展和民族化的多方面因素,从而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 标签: 钢琴 中国钢琴音乐 本土化
  • 简介: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被人们最广泛接受与引用的论断之一是:电影在其摇篮时代就显示了它的两种潜在的趋向。一开始就有了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卢米埃尔的影片使我们得以目睹世界的本身——或在憩息,或在游戏,或在工作。当生活繁忙或庸碌地

  • 标签: 电影叙事 梅里爱 电影史 埃尔 巴赞 电影形象
  • 简介:1918年2月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大学日刊》发起了收集民间歌谣的活动。这项活动后来延续了三十余年,搜集、保存并研究了大量的民间歌谣,称为“歌谣运动”。“歌谣运动”以报刊为阵地展开,参与者众多,其中不乏顾颉刚、刘复等大师级人物。目前,关于“歌谣运动”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民间歌谣研究工作和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从报刊的视角呈现社会各方对民间歌谣的不同态度和多元的文化碰撞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分析“歌谣运动”的本质,研究民间歌谣的特性,联系相关研究工作受到的来自报刊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为今天的民间歌谣,乃至其他传统音乐形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 标签: 报刊 民间歌谣 歌谣运动
  • 简介:文章以勋伯格《八首艺术歌曲》(Op.6)为研究对象,将其和声思维与技法特点归纳为三方面:对传统和声语汇的创造性运用、对材料相似性的最初探索以及对称思维的大量运用。通过乐曲这三方面和声特点的具体技法分析,提出这部艺术歌曲是勋伯格在调性范围内对调性扩张技术的探索与突破,在其整个创作中具有过渡性意义,乐曲中表现出的某些思维与技法成为作曲家中后期手法的最初预示。

  • 标签: 勋伯格 艺术歌曲 和声技法 调性 对称思维
  • 简介:作为天主教徒的贝多芬,其一生创作中,取材于基督教文化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除了晚期著名的《庄严弥撒》外,他还写过相当多的宗教歌曲,而写于1804年的声乐套曲《盖勒特圣歌六首》无疑是其早期重要的,但却又被人们忽视的杰作。其中的第四分曲《大自然对神的赞颂》,承接前三首曲子所营造的悲剧性情感氛围,在套曲中作为一个显著的情绪转折点,本曲向人们展现出创作主体从苦涩、哀号中获得拯救力量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文章从歌词文本的情感把握入手,继而就其音乐结构形态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曲家在营构新的音响风貌时所采用的工艺手段。最后,试图解释该曲整体外在表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支撑这些情感所依托的宗教信念。

  • 标签: 贝多芬 艺术歌曲《大自然对神的赞颂》 音乐形态 宗教情感
  • 简介:本文通过对巴黎具体音乐和科隆电子音乐中两部风格各异、有代表性作品的具体分析和比较,探索早期电子音乐创作的具体情况、作品产生的土壤和作品风格的成因,其中涉及作曲家创作思想的表述,以及20世纪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进而勾画出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的基本面貌.

  • 标签: 西方电子音乐 早期发展 声音 比较 音乐创作
  • 简介:话剧进入中国后就开始了民族化进程,1932—1937年河北定县戏剧实验作为早期民族话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要有富于时代感的题材内容、完整而富于动作性的结构、“演出设计”式的写作方法。同时,定县戏剧实验创造民族话剧的整体构想、对话剧作为舶来品的清醒认识和学习的气度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民族话剧 剧本 定县戏剧实验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集乐观主义之大成。乐观主义的向善论、救世主义、道德价值一元论以及试图设计一个确定的理想而以之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路径,体现出典型的乌托邦特征。乐观主义进步论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兴盛印刻着西潮、中国文化传统及思想史的丰富面向,它不仅有着西方科学主义进步论的认识论背景,更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性善论传统深刻孕育的产物。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乐观主义 进步主义 思想史
  • 简介:朱石麟电影是独树一帜并最具民族特性的中国电影之一.在他编剧、导演和编导的一系列早期影片里,大都能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内在心理出发,在情感与理智相互冲突的叙事格局中,在悲剧与喜剧相互调和的情绪总谱下,将独出心裁的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联结在一起.通过苦心经营、独辟蹊径的电影创作,朱石麟成功地表达着正在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强力摧败得奄奄一息的家庭价值观,并在对西方思潮的适度接纳和中国文化的深情回望中建立起一种不无理想主义色彩的国族认同.尽管从本质上分析,朱石麟电影里的伦理精神面临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文化困境,但仍以其特有的家国叙事和影音魅力征服了不止一代中国观众的心灵,并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史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 标签: 朱石麟 早期电影 中国 电影导演 伦理学 家庭价值观
  • 简介:本文通过对《明星特刊》的分析,挖掘了其隐藏在刊物内的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市场意识及某些现代性实践的端倪,探索了《明星特刊》作为早期电影印刷文化资源对于早期电影研究的意义。

  • 标签: 《明星特刊》社会伦理 通俗美学 市场意识 现代性
  • 简介:文化人类学自学科形成之始就在关注异文化社会中的舞蹈事象,随着文化人类学自身的成长,不同的理论流派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收获了不同的研究成果。然而正是这些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对舞蹈的逐渐深入的研究,才为舞蹈人类学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研究基础。

  • 标签: 舞蹈 文化人类学 巫术 机能主义 结构机能主义
  • 简介:美国学者傅葆石的著作《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刘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双城》,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随文标注页码)是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一个不可绕开的成果,特别是其关于"孤岛"及沦陷时期中国电影的诸多见解,在海外学术界颇受瞩目(1)。

  • 标签: 双城 中国早期电影 中国电影 沦陷时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政治
  • 简介:杭剧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宣卷,是杭州地方戏曲,曲折绵延至今有近百年历史。本文以早期杭剧史为研究重心,探索杭剧形成与发展的状况,并将其置于1929年首届西湖国际博览会这一特殊场域中,研究杭剧如何与开创中国近代博览会历史先河的首届西博会相生互动,力图呈现早期杭剧发展繁盛的历史风貌。

  • 标签: 杭剧 形成 早期发展 首届西湖博览会
  • 简介:本文以1900—1920年西方唱片工业的全球拓展与市场竞争为考察内容,分析了欧洲和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空间布局、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从生产与销售网络的地理空间布局、音乐产品类型的开发、主流音乐市场与利基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格拉莫风、哥伦比亚、林德斯特罗姆、黑天鹅等唱片公司在全球市场渗透及流行音乐(黑人音乐)、歌剧、艺人推广等方面构筑竞争优势的方法与手段。

  • 标签: 西方音乐工业 市场结构 市场竞争 音乐类型 产品营销
  • 简介:長期以來,人們對宋代南戲《趙貞女》故事由何而來衆説紛紜。本文嘗試採用民間故事創作的視角,考察《趙貞女》的故事原點、情節模式、情節單元。以趙貞女爲代表的早期南戲婚變故事,體現了鮮明的民間故事創作风格。它們依託於科舉時代的家庭文化背景,對應了素樸普遍的民衆情感。在具體故事形成過程中,創作者又向廣袤的民間故事傳説取源,選擇有用的情節單元,加以移植與聚合,生成新的故事内容。

  • 标签: 趙貞女 故事形成 故事原點 情節單元 民間創作
  • 简介:<正>江南四月的一个下午,在一间散发着音乐气息的客厅里,就我提出的中国钢琴音乐史的问题,丁老师的思绪回到世纪初叶的年代……。肖友梅的远见丁老师回忆说:“大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教会活动,钢琴来到了中国。教会办的音乐中学,如上海的中西女中、清心女中以及北京的燕京大学,都有了钢琴教学。但水平不高,弹一些通俗的小品、小步舞曲之类。丰子恺从日本回来,又写了好多书提倡。

  • 标签: 钢琴教学 丁善德 钢琴创作 中国钢琴音乐 丰子恺 燕京大学
  •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早期印象派到一战前的现代法国油画的隐秘收藏,这些作品大部分来自莫斯科两个鉴赏家丰富的收藏.这两位鉴赏家叫伊·亚伯拉摩维奇·莫罗佐夫和塞加·伊万诺维奇·沙胡金.对他们所获得的成果无论怎样评价都是不过分的,而且他们的工作也确定早已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当新的法国油画名声在法国本国还处于初创阶段时,在如此遥远的莫斯科,就出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油画经典大师的法国画

  • 标签: 伊万诺维奇 马蒂斯 印象派画家 十九世纪中期 佐夫 雷诺阿
  • 简介:文章通过回顾早期广东音乐家为发展广东音乐所走的路,进而总结反思其经验。认为前辈们成功创新发展广东音乐的经验之精髓是: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前车之鉴,这种经验为吾辈广东音乐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笔者也对今后广东音乐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孔之见。

  • 标签: 广东音乐 创新发展 经验 思考
  • 简介:中国田野考古的迅猛发展使道教美术的有关证据得以发现,但是否可以把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图像笼统归为道教美术符号,尚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道教美术在其形成过程中大量汲取了种种非道教文化因素。探寻巫鸿笔下道教仪式与场域、道教美术与宗教符像之间的互动关联,可觅求道教视觉与图像文化的美术传统。

  • 标签: 道教美术 仪式场域 画像崖墓 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