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替比夫定(LDT)优化治疗与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LDT优化组和ETV组。LDT优化组开始均单用LDT600mg/d,治疗24周时HBVDNA<500IU/mL,继续单用LDT600mg/d;ETV组单用ETV05mg/d,52周疗程时比较疗效。治疗期间检测HBV-DNA、HBeAg、HBsAg、ALT及CK等,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52周,LDT优化组优于ETV组HBeAg血清转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低于检测下线分别为725%vs775%,ALT复常率825%vs875%,ETV组高于LDT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T优化组脱落2例,ETV组脱落3例,LDT优化组9例出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无肌肉酸痛等症状,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LDT与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均有较好抑制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据治疗24周时HBVDNA水平,联合ADV的LDT优化治疗较ETV单用HBeAg血清转换率更高。

  • 标签: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HBeAg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横结肠近端腔造瘘术治疗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以探讨横结肠近端腔造瘘术是否为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的手术方式。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并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患者238例,其中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患者17例,均采用横结肠近端腔造瘘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未有并发腹腔或盆腔脓肿、死亡等,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横结肠近端腔造瘘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横结肠近端单腔造瘘术 吻合口瘘
  • 简介:目的调查某院2009—2011年嗜麦芽窄食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各种标本分离的嗜麦芽窄食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09--2011年共分离嗜麦芽窄食胞菌238株,分离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老年科(46株,19.33%)、神经内科(43株,18.07%)及神经外科(33株,13.87Voo);共分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86株,分离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内科(36株,41.86%)、重症监护室(26株,30.23%)及普通外科(8株,9.30%)。嗜麦芽窄食胞菌对复方磺胺甲曙唑、米诺环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基本平稳,为11.11%~11.69%、1.12%~2.60%、5.61%~9.7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有所增高,为11.11%~23.59%,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略有上升,为9.37%~17.39%,其中米诺环素增加了7.7%,但各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2009-2011年该院嗜麦芽窄食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率基本稳定。

  • 标签: 非发酵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抗药性 微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及病的患儿进行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22%。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9%。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提高治愈率及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临床神经症状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1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患者术后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患者复查影像学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出现螺钉松动、断棒断钉等不良情况,植骨融合良好。结论采取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 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在一个随机Ⅲ期临床试验中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多西他赛75mg/m2,d1;卡培他滨1000mg/m2,bid,d1~14)或对照组(多西他赛75mg/m2,d1)。化疗每3周重复,不超过6个周期。每2周期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估客观疗效,安全性评价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3.0)。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性。结果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可比性良好。试验组与对照组中位化疗周期数分别为2.5和3.0(P=0.553)。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12.0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OS分别为8.9个月和5.8个月(P=0.158),中位PFS分别为5.2个月和1.8个月(P=0.021),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61.54%和66.67%(P=0.706)。非鳞癌患者试验组的疾病控制率更高(76.47%比14.29%,P=0.00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有3例发生轻度手足综合征。结论初步分析显示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较多西他赛药有相似的安全性,更长的PFS,OS有延长趋势,值得继续增加样本进一步研究,或寻找预测疗效的临床特征或生物标志指导治疗。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多西他赛 卡培他滨 二线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