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术中温度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肾输尿管结石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我院88例患者,采用随即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4例,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分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护理肾输尿管结石期间,采用术中温度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肾输尿管结石 术中温度管理 心理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药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药品的稳定性成为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温度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带来潜在威胁。本文分析了药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药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温度超标的具体评估方法,为药品稳定性考察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建议。

  • 标签: 温度超标 持续稳定性 控制 试验 方法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温度对重组大肠杆菌生长及外源蛋白表达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大肠杆菌的生长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也会影响外源蛋白的表达。此外,低温可以改善外源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本研究旨在为重组大肠杆菌的优化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以期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大肠杆菌 温度 外源蛋白 表达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对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的影响。方法80例行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按照住院床号奇偶性分组,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术后均实施持续性的膀胱冲洗,对照组冲洗液温度在(26.36±0.76)℃,试验组冲洗液的温度在(35.62±1.49)℃,对比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膀胱痉挛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较低(P<0.05)。结论前列腺电汽化术后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35.62±1.49)℃左右,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避免膀胱痉挛,效果确切。

  • 标签: 膀胱冲洗液 温度 前列腺电汽化 术后出血量
  • 简介:摘 要:目的: 讨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效果。 方法: 以我院在 2014 年 1 月 -2016 年 9 月收治的需要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温度管理的方法,观察组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 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方面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观察组对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患儿的简化保温护理,通过与氧供耗平衡理论实现对患儿的温度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体温波动引发的不良发应。

  • 标签: 小儿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氧供耗平衡 温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杂交变性温度的改变对EBER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变性温度对多例EBER阳性表达的标本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A组50℃整体几乎阴性,几张微弱阳性,B组55℃阳性较A组多,强度不稳,整体不均一,C组60℃基本阳性,强度较强,有几例强度偏弱,D组70℃全部阳性,强度强,稳定,均一。E组75℃全部阳性,强度强,背景增强,假阳性率高,特异性降低。结论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表达在一定范围里随变性温度升高信号稳定性增强,70℃为最佳变性温度

  • 标签: 原位杂交 EBER 温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温度膀胱冲洗液用于前列腺电气化(TVP)患者持续膀胱冲洗,与患者术后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温度的冲洗液对两组患者行持续膀胱冲洗,观察膀胱痉挛发生率,并留取冲洗液计算出血量,监测冲洗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出血量无明显变化。且观察组冲洗前后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小。结论36~37℃加温液是用于TVP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液的最适宜温度,能明显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膀胱痉挛 温度 灌洗
  • 简介:摘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本文首先对当前医患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从医院角度就倡导“温度医疗”建设构建新常态和谐医患关系途径进行积极地探索。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制以普朗尼克F127为主要基质的喷昔洛韦制剂,以提高其眼部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将HPMCK4M或卡波姆934P与普朗尼克F127复合使用,制备了喷昔洛韦的温度敏感原位凝胶。以胶凝温度、流变学、药物释放特性、药代动力学及眼部刺激性等为指标进行筛选,得到最优化处方。结果使用HPMCK4M或者卡波姆934P均能降低凝胶的胶凝温度,略微增加其粘度,延缓体系中药物的释放速率;药物释放为非Fick扩散;所有处方均未表现出眼部刺激或对角膜的损伤;含卡波姆934P和普朗尼克F127的凝胶体系的眼部生物利用度最高。结论含普朗尼克F127的喷昔洛韦制剂能够以滴眼液的形式给药,而达到眼部温度时可形成凝胶;体内外评价结果表明,含有HPMCK4M或卡波姆934P以及低浓度普朗尼克F127(12%)的喷昔洛韦制剂,提高了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眼部给药系统。

  • 标签: 喷昔洛韦 温度敏感原位凝胶 普朗尼克 流变学 药物释放 眼部刺激
  • 简介:过氧乙酸是一种广谱、低毒的化学灭菌剂,易分解,不易贮存,保质期短,稳定性差.为了研究、探讨诸多因素对过氧乙酸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温度、稀释溶媒、稳定剂等因素进行考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过氧乙酸 稳定性 稳定剂 溶媒 温度 化学灭菌剂
  • 简介:摘要:目的: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本实验将探究保存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随机选取部分全血标本,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保存箱中,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和分析结果。结果: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和保存环境温度对检测结果均有较大影响,检测结果的观察指标为红细胞分布密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实验后数据显示血液采集后在 2h内进行检测结果较为准确。结论:血常规检测应尽量在血液采集后 2h内完成,如全血标本未来得及送检,需要将标本放置于 4℃以下保存。

  • 标签: 血常规 保存时间 保存温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冲洗液温度与膀胱痉挛的关系。方法将78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按术中冲洗液温度不同,随机分为体温组和室温组各39例,比较2组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及膀胱痉挛间隔时间。结果体温组发生膀胱痉挛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室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冲洗液温度宜在36~37℃,可明显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

  • 标签: 前列腺电切术 冲洗液 温度 膀胱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采集4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静脉血每位4m1,分二组注入EDTA—K2真空抗凝管中,一组放在室温保存,另一组放在4℃条件下保存。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TC-diff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按仪器的操作要求分别于采血后0、4、8、24h进行血细胞参数检测。放在4℃条件下保存的标本每次检测前10min从冰箱中取出回温待测,每批检测前、中、后均对仪器进行全血质控的监测。结果室温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结果有影响,保存在4℃的标本在24h内完成除MPV外基本保特恒定。结论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量在4h内检测完毕,在4℃条件下保存,放置的时间也不能太长。

  • 标签: 血液标本 采集 放置温度 时间 血细胞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时间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3种不同的凝血真空管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经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放置温度以及时间的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血液标本、不同标本放置时间以及不同标本放置温度进行凝血检验,其检验的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在实施凝血检验时,应采取合适的凝血真空管进行血液采集,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内完成凝血检验,从而保证凝血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温度 时间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过程中采集量和存放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9)和对照组(n=99)。采血量分别为2.1ml、1.8ml、1.5ml,观察组采血后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照组为1.8ml样本检测结果。两组均存放于室温、4℃、-21℃,于24h后均再次上机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随着采血量的下降,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程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和4℃存放24h后PT、APTT结果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检测结果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采集凝血标本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采血量(1.8ml±10%),枸橼酸钠0.2ml,同时标本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样本离心后存放-4℃,切勿在过低温度中保存样本,更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采血量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