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34例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心肌保护、血液保护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34例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76岁;体重52~86kg。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采用浅低温不停搏CPB;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置换术、左房粘液瘤摘除术共25例,此类手术均采用中度低温CPB,41冷含血停搏液顺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脱离CPB,2例术中植入IABP。全组病人术后未发生脑部并发症,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衰歇。结论选择优质膜式氧合器,充沛的组织灌注,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加强血液和心肌保护,能提高老年人心脏手术中CPB质量,确保手术安全。

  • 标签: 体外循环 老年人 心肌保护 血液保护.
  • 简介:内啡肽系统与心脏手术有关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内啡肽系统的变化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休克时心血管功能障碍很可能是由于β-内啡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所致,Hynyne等[4]发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血浆的β-内啡肽的水平增高

  • 标签: 体外循环心脏 内啡肽系统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灌注手术治疗,分析护理配合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灌注手术治疗,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配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配合。结果观察组成功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灌注手术进行严密地观察、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灌注 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观察护理配合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76例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配合组与对照组2个组别。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配合组加强围术期护理配合。结果配合组患者转机时间(82.65±12.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99±4.78)min、治愈率94.87%、死亡率5.13%,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加强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缩短转机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提高疾病治愈率,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转机时间 主动脉阻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心脏冷血停搏液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在再次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体会。方法胸骨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备股动静脉插管,浅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跳液。结果2例病例CPB时间均大于12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其余1例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次后复跳。2例病例均顺利停机,并痊愈出院。结论加强CPB管理是提高再次心脏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 标签: 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 体外循环 再次心脏手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连续进行该手术10例,包括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微创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常规行食道超声检查,并应用洗血球机行自体血液回收。转机前半量肝素化(200-240IU/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ACT)在300秒以上。转机期间谨防进气,适当补液,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体外循环流量。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术后并发症,无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3.7±19.9)min,阻断时间(54.8±18.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5.7)h,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停留时间(39.3±19.4)h,24小时胸管引流量(424±156.2)mL。围术期仅1例输入血制品,为浓缩红细胞2单位。结论掌握微创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原理,加强容量管理和体循环阻力的调控,谨防进气,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 标签: 微创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心脏复苏及药物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提高心脏复苏水平。方法120例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后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应用药物辅助心脏复苏(恢复心脏跳动、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结果心脏自动复跳52例(43.3%),电击除颤复跳68例(56.7%),复跳困难(除颤3次以上)3例(2.5%)。全组病例心脏复苏后0.5~2.0h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送ICU继续观察治疗。共死亡3例(2.5%),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合理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有效应用心脏复苏药物有助于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 心肺复苏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者围术期内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使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分析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分数明显更高,P<0.05.对照组共计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观察组共计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0%。P<0.05。结论对于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在为手术期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成效。此法能够全面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提升手术成功率,此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围术期 针对性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手术期的心理特征,总结心理护理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7年9月,医院执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44例,落实围术期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后,心理状态有所好转,术前出现2例睡眠障碍、4例哭泣者,术后出现1例心理应激引起的心动过速。全程未见严重的心理应激相关不良事件。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手术期围术期特别是术前有明显的焦虑、恐惧情绪。

  • 标签: 围术期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胸心外科60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后1~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比大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更明显(P<0.05),而观察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尤其是低文化程度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胸心外科60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后1~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比大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更明显(P<0.05),而观察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尤其是低文化程度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

  • 标签: